周末摄影师vs天天摄影师

一年有52个周末,一年出门拍摄52次,这是周末摄影师。

一年365天,一年出门拍摄365次,这叫天天摄影师。
天天摄影师一年 = 周末摄影师七年。
天天摄影师七年 = 周末摄影师四十九年。
显而易见还是做天天摄影师好。

很多人认为摄影就必须要去旅行,到陌生的地方去,只有周末才背着沉甸甸的各种器材出门去摄影。平时相机都是放在柜子里吃灰。  

如果真心喜欢摄影,那一定喜欢听快门按下的声音。天天挎着相机,玩的时候挎着,上班路上挎着,随时都可以听快门按下的声音。1/15s的声音柔顺,1/125s的声音踏实,1/500的快么痛快……,这是周末摄影师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为什么我没推荐去谁家买相机?

哪个商家最最靠谱?这是我被问到的第二多的问题,第一多的问题是选哪款徕卡。还是先来说说哪个商家最靠谱。

我把徕卡转手给了别人,就再也收不回来了;别人又转手给了别人,徕卡便流传于世。
购买全新徕卡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因为新品都是正规商家,还有保修,不存在选择问题。我们在这里说说在二手市场捡漏,玩器材的乐趣其实就在捡漏,兴许跟玩古董一样吧。我在这里说一些自己买二手器材的一点心得:没有十全十美的商家,去找跟自己最对脾气的商家;没有永远对脾气的商家,因为有时候商家自己进货也上了当,最后还是得去把自己修炼成大师。

从进货渠道来看

我们接触到的商家进货渠道基本是两个,第一是国外渠道,第二国内渠道。
国外渠道的好货多,因为能从国外搞到徕卡的,基本都是很懂徕卡的。他们的产品主要是新的收藏限量版,成色新的稀有版。他们的产品质量一般都很好,价格也不会太低,客户大多不差钱。如果遇到有些商家机器售价不贵,说明他们进价也不贵,你正好遇到,那么恭喜你,捡漏了。这些商家当你购买几次之后,以后再购买都会给你不小的折扣。
国内渠道便宜多,因为国内商家收器材压的非常低,不然真是赚不到钱啊。他们收镜头时,如果你的镜头有划痕,折损20%;如果掉漆,折损20%;如果起雾,折损30%;如果长霉50%;如果以上都具有,要么不收,要么跟你用个更破的换了。这些商家对器材了解也不是特深入,所以不管啥特殊版本一律按普通版本收,所以你很有可能低价捡到一些特殊版本的器材,捡漏的概率跟风险一样都很大。

从销售渠道来看

实体店铺、网上店铺、实体+网上店铺。说实话,网店不一定便宜,实体店也不一定能保修。很烦的事情,是不是。
回到原始问题,哪个商家最靠谱?只需要一条:敢**天无理由包退包换的。这样的商家很少,为啥?因为有很多不靠谱的买家。是个矛盾吧。我就不推荐具体商家了,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经历去判断的,性格不同适合的店铺不同,时间不同适合的店铺也不同,推荐也没有用。作为一个捡漏的,“打了眼”很正常,捡漏也很正常,二手的乐趣也在于此吧。

为什么说哈苏实验室测评出的19只顶级镜头是个笑话

网络流传着一个段子说:哈苏实验室测评出的世界上最好的19只镜头……。

这个段子非常流行,被人引用,可是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就是个笑话。

第一,哈苏自己不做镜头。过去胶片时代哈苏的镜头靠蔡司设计和生产,现在数码时代全靠富士。对于一个没有镜头设计、生产能力的哈苏,他的实验室能高明到哪里去?能权威到哪里去?

第二,哈苏实验室是否真的存在?这个实验室似乎之前没听说过,之后也没听说过,就蹦出来说这19只镜头牛,然后这个实验室就像蒸发了一样。为什么没持续测评?这个组织是否是临时拼凑的,甚至是否真的存在过?

第三,哈苏算老几。佳能有实验室、尼康也有实验室、徕卡也有实验室,哪个实验室,都比哈苏牛吧,凭啥哈苏说的就权威呢。在我不怎么拍风景的人看来,哈苏镜头都比不上入门的禄来双反。而且哈苏是中画幅,135领域里哈苏算老几?

我用过里面提到的那个徕卡R90 2.8镜头,太锐利的,但是真的,一点都不好用,对焦费死劲了,我宁愿选择徕卡90mm f4,真的。如果是微单,趁早用自动头吧。所谓19只镜头,就算MTF曲线很漂亮,但依然有点刻舟求剑了,那19只镜头全当个笑话吧。

徕卡实验室,测评结果是,世界上最好的135镜头全是徕卡的,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领先,现在依然领先。——不管你信不信,我信了。:)

徕卡 R90 2.8的诗意旅行~

徕卡R90 2.8这个头,哈苏实验室19只顶级镜头之一,却只有3500的价格。转换在索尼NEX系列上面,折合135mm,稍显吃亏。尽管如此,依然挡不住这只顶级镜头的威力,焦内锐不可挡,焦外柔顺油润,放到全画幅索尼A7上估计更会放大这个优点。

做工

这个头有几个版本,我的是德产自带三节遮光罩的版本,对焦柔顺手感非常好,能达到M头的水准。黝黑的喷漆薄薄一层,依附在钢筋铁甲上,让人拿在手里放心,放到包里安心。

锐度

最大光圈2.8完全可用,锐不可挡,颜色有不易察觉的微微偏淡。这头本身就是以锐出名的,锐,锐,这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不锐。

色彩

真实而提神,德味较浓,后期余地也很大。至今也没见过一个能与之相比的长焦,一个都没有。相信用过的都会中毒吧。

虚化

近距离虚化、远距离虚化,柔润干净,拍人拍物意境非常好。

缺点

在NEX机身上显得头重脚轻。
对焦太慢太长,致命缺点。

总结

这是一只充满诗意的镜头,也是一只传奇的镜头。
这是一只可用来工作的镜头,也是一只保值的镜头。
这是一只值得拥有的镜头,也是一只值得追忆的镜头。
追忆?
因为我很快就把它转出去了,对不起,对焦时间太长了,完全不符合我的摄影风格,我换成了徕卡小巧的L39口的90mm f4配合IIIG。人最终还是要选择最顺手的器材。

为什么给徕卡拍照片的是佳能单反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问题。网上遍布着徕卡相机的照片,有的虚化的很有意境,有的光线很有质感,但是拍徕卡的相机却是单反。如果徕卡那么好,为啥还用单反给它拍照?

连我这么喜欢徕卡的人,也毫不思索的举起佳能6D给它们拍照。我曾多次问自己,为什么?也曾经想尝试用徕卡拍徕卡,确切的说是徕卡M,事实上确实有点困难,徕卡并不擅长拍小物件,胶片M吧不能实时,数码M吧需换90mm头,而数码换头进灰很讨厌。结论就是,徕卡不能当个工具用。
这岂不是搞笑么?天下的人都是傻子么?明明文章写的徕卡多好多好,嘿,干活还得用单反。
想用徕卡summicron 50mm DR接近摄镜拍,后来觉得实在牵强。就算我用硬着头皮用徕卡拍徕卡,那世人也是知道这行为很牵强。
最后终于想通了,徕卡真的不是工具,徕卡之于单反,就像机械表之于电子表,后者是可靠的工具,而前者却代表着工具之外的某些东西,有人叫他品味什么的。
前段时间徕卡推出的一次成像相机SOFORT样片被指责是佳能相机拍的,实在犯不着大惊小怪。难道劳力士公司的电脑也非得装个机械计时器么?
所以我现在理直气壮的用佳能拍徕卡,用佳能拍一切我潜意识觉得能拍的东西,同时也依然潜意识的用徕卡拍徕卡该拍的东西。
与其说单反是相机里的第一工具,不如说徕卡是相机里的第一模特。

为什么给照片标注拍摄器材

有人说把照片跟器材捆绑在一起虚荣。我是一个喜欢器材的人,图片管理是根据器材分类的。拍了照片,展示出来,如果我保留这个秘密,他们会问,让他们猜,那才是虚荣。而有时候没有写胶卷信息,并不是不想写,主要是用的很多是过期不知名胶卷,没办法。

我不是摄影师,只是爱用50mm镜头聚焦5米的普通人

我是什么人?这个问题不能轻易回答了,人不能轻易给自己定义。如果我是摄影师,那就意味着不得不去拍照片,每天起床就要想着,有很多任务等着要完成。

事实上,我从不把摄影当成任务,摄影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一个习惯,跟洗脸、吃饭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是摄影师,那一定不是正常的摄影师,我从不关心新闻事件,也不会打抱不平,也不会欣赏名山大川。我的镜头不会对准那些,我有自知之明,那些我干不了。我爱用50mm镜头,聚焦5米内的事情。

摄影的苦,就苦在学别人的样子,想用别人的方法拍出相似的照片。摄影的痛,就痛在无法获得名声和名次。摄影本身不应该有苦痛,如果有,那一定不是摄影的错,它只是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生活。

确实,很多人凭借照片成为了摄影师,但我不是,我是凭借照片成为了我。

为什么偏偏徕卡百年有型

徕卡八枚玉

世界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既不因相机像素提升而精致,也不因自动对焦速够快而清晰。日新月异的相机让我看到了升级的科技。一成不变的相机,才让我看见日新月异的世界。

试想,如果你从9岁就开始用相机,用到90岁还是这样的机器,不会有新的操作界面,时间久了相机已经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一切都成为自然,这样的相机几乎只有徕卡了。

与其说徕卡是徕滋公司创造的,不如说是用户创造的,因为用户不要求它改变,别整m5这样的怪物,升级我也不买账,我就要用习惯了的机器,于是徕卡百年有型。

现在是2060年:打电话只需要碰一下耳朵,想一下对方的名字,全都在家中办公了。拜全景地图所赐,家里的窗户可以看见全世界各地的现场直播。街上人不多,到处是无人快递车,有送餐的,有送包裹的。再也没有小商贩,再也没有人逛街。我会怀念2016年,那时候还可以街拍,还可以讨价还价,还需要出门上班。拿出我的M3,装上一卷停产20年的胶卷,像2016年一样去街拍。如果能回到2016,那我一定会珍惜街拍时光。

为什么语言影响摄影风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摄影”的语言不同,导致思维不同,思维不同造成风格不同。
英语里photography是由photo和graphy组成的。photo是照片,graphy是记录,合起来就是照片记录。这个词语显得好没深度,好表面啊,摄影就是“照片记录”。但是这个描述却更有包容性,你可以把追逐光线、记录平凡……统统都叫照片记录。所以欧美国家的摄影更偏向档案记录。(俄语фотография法语photographie德语Fotografie同理,都是“照片”+“记录”)。
日本人管摄影叫写真。这个词语满精神化的,也是单纯的理想主义。写下真实,多么美好,多纯粹的理想啊。所以日本的摄影往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真实,而不是档案记录,也不是刻意制造美景。所以他们的摄影师,往往都在精神上有种裸露的坦诚。
中国,摄影这个词语准确的抓住了它的美学精髓。我们对光线对影调的追求绝对属于世界先进行列,民俗摄影、风光摄影,那都是严格控制光影的,为了一个光线可以等数天呢,这些都属于中国特色的摄影。但中国文字包容性很强,只需要在“摄影”前加个词语,就出现了纪实摄影、写意摄影、心境摄影、淘宝摄影……随便你造。
欧美人:我狼狈,你管我啊我就是记录。
日本人:我狼狈,你没从我照片感受到我的狼狈?
中国人:我狼狈,你不知道我拍这美景的时候有多狼狈!

为什么www.i50mm.com禁止评论

作为街头摄影师,

职业摄影师会觉得我控制光线有技术问题。

旅行摄影师会觉得我的照片司空见惯毫无新意。

艺术摄影师……

风景摄影师……

风格不一样的摄影师在一起坦诚的讨论摄影,

不打起来才怪!

我很喜欢看赵嘉的《兵书十二卷》,尽管他对器材的评价跟我不一样,比如他很推荐索尼、蔡司和福伦达,我却不太喜欢。作为职业摄影师,他们可以控制一切,包括时间、光线、内容,在他们的世界里摄影是等待光线,创造场景,一切都在掌控之内。

我也喜欢张千里的《旅行摄影圣经》,尽管我不怎么旅行,也不怎么学他的构图技巧。但我喜欢他晒出旅行装备、器材。作为旅行摄影师,他视野宽阔,还有助理帮他抬器材翻山越岭。

街头摄影师与赵嘉和张千里都不同,街头摄影师除了能掌握自己的相机,其他都不受自己控制,也不会拍到异域风情。尽管都叫摄影,却完全活在在不同的星球里。

哪怕同是街头摄影,也不一样,喜欢荒木经纬的很可能跟喜欢薇薇安的骂起来,喜欢布列松的很可能跟喜欢森山大道的打起来。

i50mm是海上钢琴师,是一场独奏的表演。它是没有锚的船,摇晃着地平线,海鸥游来,青鱼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