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用手机摄影?

我不用手机摄影,不是操控不好。

我不用手机摄影,不是照片质量差。

​我不用手机摄影,并不是不相信科技,相反,我不相信自己,容易得来的也容易失去。

回头看,自打手机带了拍照功能,也拍了不少照片,但10年过去了,手机拍的照片都跟着手机一起不见了。

非常佩服一个人,把手机里的照片都打印了,足足两个购物袋,有魄力的人。我做不到,因为我发现大部分照片都丢了。你是不是也一样?想想你手机里还有一年前拍的照片么?两年前的照片呢?你多久换一次手机?多久恢复一次出厂设置?照片是不是跟手机一起消失了?

历史告诉我,用手机拍的照片,都消失在了手机里,拍一张照片,并不是记录了一个时刻,反而是失去了一个时刻,还凭添一个丢失照片的烦恼。相信我,照片的海洋一定会在手机这儿决堤,所有苦水都会注入你自己的肚子里。

我想告诉世界,不要用手机摄影!

为什么我出片率不高?

大师出片率也不高

看摄影师一卷连续底片,你会发现其实大师也是正常人。他跟我们一样,很多费片,只是费片太多了,好片才显现出来。看看《马格南世纪经典:马格南印相典藏》(如果英文过关就看原版《Magnum Contact Sheets》)就知道了,你会发现我们常见的大师作品,往往就是一卷中的一张,挑出了所谓的决定性瞬间那一张,特别是布列松。以前我也曾以为,布列松出手成张,一张是一张,现在才知道,也是一卷出一张。有时候知道真相并不幸福,好了,大师,催眠我吧。

做凡人,才不为出片率烦恼

我现在都不考虑出片率的问题了,因为所谓决定性瞬间对我也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人不能为了决定性瞬间摄影,醒醒吧。是的,哪怕是胶卷也没必要在乎出片率,有时候一卷只挑出一张能跟人交流一下,其他都属于别人眼里的费片。但那又怎样,人吗拍片是给自己看的,我不曾被人认识,更不会被人忘记,做凡人,才不为出片率烦恼。
幼儿时我喜欢抓笔乱画,大人以为我要成为大画家,其实我只是喜欢信马由缰。

为什么路人不反感我街拍?

在街拍中,我需要,最隐蔽的伪装,和最暴露的真诚。其实隐蔽与暴露是绑在一起的,像快门与光圈一样,是凝固瞬间的一部分,街拍,不可能不被人发现。没反感,并不意味着没看见。调整好自己,尽量去做到被发现但不被反感,这是街拍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并非逃避,而是招呼。不要畏首畏脚的跟在别人后面拍背影。要走到面前,别人还以为你是一只飘动的蝴蝶呢。在乎的人就躲开了,不在乎的自然就响应你的召唤了。
2、读懂走过来的人。有些人一看就来者不善,神经紧绷,不懂得读人的街拍者,就跟没有地图的旅人一样盲目,有多少麻烦就埋伏左右。
3、街拍是漂泊者与漂泊者的对话。漂泊与漂泊撞到一起,需要平等的对话,不要变成乌鸦的视野,总是俯瞰城市的污浊。
街拍要做到不被反感,就得跟狗差不多,靠的是鼻子。在街上嗅着味道,如同寻找灵魂,却更虚幻,一个表情、一个神态,它们几乎不被察觉的坚韧的驻扎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谁会反感这样一条执着的街拍狗呢?

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搞黑白摄影?

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搞黑白摄影?

黑白是青春

青春的体内总是有种破坏的冲动,破坏旧有认知。黑白摄影就是一种委婉的破坏冲动,常人眼中的色彩世界在这里被打破。只要人有青春,那么摄影就必然有黑白。

黑白是快餐

黑白照片并不是告诉别人我不好色所以我高尚,黑白也不是艺术的特权,黑白是视觉的快餐。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有料儿没料儿一看便知。

黑白出彩

在无色背景上,可以打出单色文字和logo,视觉效果那是相当加分啊。你看看徕卡的包装就知道了。无色的盒子加一个红点。
都这个年代了,为什么还不赶紧搞黑白摄影?

器材党才是最可爱的摄影人?

小孩子,要买气球,不是为了占有那个气球,而是要把它充满气体然后放飞。器材党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

执者失之,你执着的追求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我把注意力放在摄影,那么我将失去摄影,于是我把注意力转到器材上,那么我将失去器材,从而有可能获得摄影。正所谓有心种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的随手一拍,往往是最感人的瞬间。而那些充满技巧和意图的照片,得到了骗人的美图,但却失去了摄影的本真……

器材党发明了135摄影。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相机的历史,就知道奥斯卡巴纳克这个器材党创造了小型胶卷相机徕卡。也许很多人不知道,135之前的相机不是120,而是大木箱子。我们今天用的镜头卡口链接方式、相机皮套设计方式、相机背带悬挂方式、相机转轮方式、机身蒙皮方式、相机手柄方式、自动对焦方式、高速连拍方式,都是徕卡首创的。现代摄影的所用的技术依然没有脱离徕卡最初的框架。巴纳克这个器材党可爱吧,没有器材党,哪来135摄影的今天?

为什么用胶卷拍的最多的是自拍?

我用数码都很少自拍的,为什么用胶片反而最多的是自拍?

这要从自拍方式说起了。徕卡自拍除了用三脚架定时自拍外,绝大多数都是对着镜子拍,洗漱间的镜子、交通观察镜、车的后视镜、橱窗玻璃。镜子是种哲学,你永远走不进对面,与自己相逢却显得陌生,熟不过身后的影子。对镜自拍,永远比自拍杆来得深邃。所以我喜欢这种自拍哲学——但这还不是真的原因。

真实的情况是

每卷的末尾看看计数器还剩一张了,实在没什么好拍的,那就剩下拍自己了。尽管每卷只有一张,很多卷过去后,你会发现,拍的最多的人是自己。

为什么你要付钱给职业摄影师?

错误的出版导向

        我发现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贬低摄影的书籍,什么《××天学会摄影》、《玩转××》、《××从入门到精通》、《××其实并不难》……这些普及型操作说明书,似乎告诉摄影很简单,职业摄影师不值钱。同时市场上充斥着半调子摄影师,一些只管拍片,一些负责文字编辑,流水线出摄影“说明书”。

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摄影师

        似乎摄影普及了,谁没有个单反啊,凭啥付钱给职业摄影师呢?因为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摄影师其实很难的。你或许不知道,摄影专业考试是需要通过艺术考试的,至少需要绘画基础的。跟所有艺术类考生一样,需要备考所有艺术类科目。然后入学后系统学习摄影,从胶片到数码,从过去到未来。最后从学校出来,每个人带着自己对摄影的认知选择一个方向,有的成为记者,有的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师。

你需要付钱给职业摄影师

        在付出了多年求学后,你终于自豪的成为了职业摄影师,这时就该考虑回报了,你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在交朋友,而是做生意。而且要把生意做好!根据自己的定位给自己定价,你的价格是自己决定的,如果价格低了宁可饿着肚子也不接。绝不能把自己卖一个流水线公司,他们让你丧失财务自由的同时也让你丧失了自我价值。绝不能跟打酱油的爱好者拼价格,那样只会让自己失去尊严。
        真正的职业摄影师掌握这摄影技艺和美学,虽然他手里的相机跟你的一样,甚至还不如你的器材,但你绝拍不出职业摄影师的水准。这就好比谁家里都有锅铲儿,凭啥饭店非得高薪聘大厨?

为什么更喜欢街头摄影?

 
为什么更喜欢?起初我回答不上来,拍的多了,自己蹦出来答案了,拍的越多,就有越多的答案蹦出来——为什么街头摄影?街头摄影,它本身就是答案。
永恒的街拍,忘了谁说的“If you can smell the street by looking at the photo, it’s a street photography.”

城市,在成长,街道就像血管联通着建筑,街头摄影反应的是城市人文景观。 街头摄影要用眼睛,就像看无数个短片电影,捕捉着街上的氛围。 街头摄影是一场免票的旅行。 街头摄影要用耳朵,假如闭上眼睛,嗡嗡的发动机,嘀嘀的车喇叭,公交站的报站声,路人的电话话声,小贩的卖声……。都是照片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街头摄影用徕卡,我想离大师近一些。可以说,徕卡是我街头摄影的敲门砖。         街拍陌生人,并把它分享给陌生的世界。 身边的一个瞬间,把它留给后世。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书写历史。

为什么图片要配以文字?

强调文字对照片的注释作用,是很多摄影师坚持的理念,我支持这种看法。一是很多人读不懂图片,另一是图片其实是给文字当配角,而文字其实是给心境当注释。可惜任何事情只要说绝了,就不是真理了。因为在纯粹的街拍摄影师者来看,文字让图片远离了真像,远离了图片的话语权,比如布列松一生持有这种说法。而有些人,认为文字与图像有种错位的默契,有时候需要此消彼长,杜绝彼此尴尬就是了,比如杜瓦诺的图片当年就是配以文字讲故事。

古有文字,记录下了千年文化。现有摄影,记录下人间烟火。在照片的大餐上撒上一些文字的椒盐,其实也不错。

为什么我不玩转接了?

转接吧,有两个电子屏,却需要手动对焦。
转接吧,什么疯纸对焦,笑,笑。
转接吧,看着满屏的红点点,去寻找可怜的主角。
转接吧,自以为上了科技的快车道,却颓然回到了古老。
转接吧,连最陈旧的单反都比它体验好。
再见,转接,不应该让对焦成为干扰。
再见,转接,应该利用触摸屏,让焦点跟着手指跑。
再见,转接,自动对焦奥林巴斯做的最好,是不是没想到?
再见,转接,我把索尼统统卖掉。
再见,转接,我用胶片机配合扫描。
因为旁轴取景才让我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