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接近我心里的徕卡,小米13 ultra还是要后期一下子

小米13ultra的镜头肯定符合徕卡的标准。在我后期处理徕卡m8、m9拍摄照片时,也会进行一种低饱和高反差的处理,徕卡镜头拍摄的照片都承受得起这样的处理。其他镜头往往由于没有丰富的微反差,经过这样后期会显得干瘪“原形毕露”。

小米13ultra确实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只是在jpg上调整,并没有在raw上调整。话说我一直没找到小米13ultra在哪里设置raw,也懒得找了,jpg就够了。要给小米13ultra挑毛病的话,可能还是在颜色调教上,哈哈哈,也许是故意强调德味了,尽管已经比华为徕卡色淡了很多,也比13pro对比度小了一些,但是,还是达不到真徕卡的那种令人发自内心的愉悦观感。有时候我要给他加一些对比度,有时候又要减少一些,小米的jpg竟然保留了很多后期空间。

真的徕卡与蔡司不同,徕卡不是浓烈的颜色,也不是高对比度,特别是古典徕卡,它是细腻的中间微反差。所以,小米13ultra我都是要后期调整一下的。我的调整很简单,就是用aperture调一下低饱和高中间对比再整体提亮,在加入一些小秘密,嘻嘻嘻。然后能达到令我愉悦是色调了。

小米13 ultra
小米13 ultra
小米13 ultra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summilux 75mm f1.4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summilux 75mm f1.4虚化效果

大光圈不是技术活儿

我一向喜欢拍摄大光圈效果,这让我相信这世上很多事都是可以虚化掉的。生活是不完美的,放大了的光圈就像放大了我们小小的愿望,不想让它淹没在凡尘中,虚化掉生活的千疮百孔。

小米13ultra 的summilux 光圈

很多人喜欢使用长焦大炮不就是为了拍摄虚化效果么,有种抽离现实的唯美感。徕卡summilux系列吸引人的也是那种虚化效果,小的镜头能拍出大炮才有的奶油效果。在徕卡的镜头里,summilux是最常用的虚化系列,而noctilux更多的是炫技之作。

我发现小米13ultra手机设置在f1.4进行街头摄影成功率非常高,也很自然,甚至感觉有点summilux 50 1.4 e43的感觉,我想设计师应该是参考了e43的虚化效果。手机里的光圈调节可以从noctilux 0.95起步,但是我觉得那样虚化的有点过大了,街头摄影f1.4是很完美的光圈。而0.95 noctilux在街头摄影中与现实类似,成功率比较低。于是我多数都在手机里设置的f1.4光圈。说实话,真有点以假乱真的效果了。所以我还是喜欢用1.4的设置。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人像模式

小米把这个虚化效果单独框定在了“人像模式”,其实我觉得完全没必要局限在“人像模式”这几个字,完全可以叫“徕卡大光圈模式”嘛。徕卡和小米在渐进虚化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对人物从背景剥离,远近变化不是那么生硬,多少还有渐进,应该是专门针对人物优化了。当年华为与徕卡合作也是首创通过两个摄像头测距虚化,这种接近真实的虚化在小米身上更是如火纯青。这种人像模式远不止识别人那么简单,也能识别人身后的物体,并更很好的与虚化的背景分离开。

人像焦段是75mm,小米13ultra的人像模式相当于徕卡summilux 75 1.4镜头,这是一枚徕卡的人像镜头,很多人喜欢它的唯美虚化。或者叫noctilux 75mm镜头也是可以的。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summilux 75mm f1.4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summilux 75mm f1.4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summilux 75mm f1.4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summilux 75mm f1.4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summilux 75mm f1.4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summilux 75mm f1.4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的内置leica noctilux虚化效果

小米13ultra不只是徕卡summicron镜头

小米13ultra

摄影这东西,总能让人穿越回忆。翻看大学时的照片,真好,那时候日子总是那么长,云总是那么远,每天都是彩色的。那时候的小米手机就像我们组装电脑那样,追求的就是性价比。这一晃,自己也一把年纪了,也玩徕卡了,而小米也随着我们“高大尚”起徕了。特别是今年发布的小米13ultra,它可不只是徕卡summicron镜头那么简单。

小米13 ultra

小手柄,大支点

我不认为给手机配手柄是偏执,恰恰相反,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却是一种无心。而这无心却很可能有大用,手柄虽小,它却是撬动手机摄影的一个重要支点。可以预见,未来蓝牙手柄将会是贴膜、手机壳之外的第三大手机配件。会有很多副厂跟进开发蓝牙手柄哦。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哦,最早做相机外挂手柄的,就是徕卡哦。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盲拍不瞎,瞎拍才盲

在小米13ultra手机中内置街拍模式,真的是神来之笔。这绝不是华而不实的噱头,对我来说自动对焦才是一种搪塞,对于我这个徕卡m用户,没有手动盲拍,就不叫街头摄影哇。很多时候呀,我盲拍才拍得出感觉哦。正经八百的对焦反而不知所措。是的,我“盲拍不瞎”,相反“瞎拍的才盲”。在0.6米时,正好是伸出胳膊能碰到的距离,盲拍就行啦。1.2米正好是餐厅对面相向而坐的距离哦,也很好把握啦。对于手机来说,5米以外想拍虚都难。徕卡拍立得也是内置估焦的,没有估焦怎么叫徕卡呢?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卡在一起,就不会分开了

有些人,你从背影也能一眼认出他。小米13ultra影相配件里的转接环,这种卡榫结构,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也许没几个人知道,镜头与机身的卡榫结构也是徕卡发明的哦,是徕卡m3首创,如今的单反微单沿用至今。小米13ultra影相配件里的转接环,采用这种卡榫结构,即致敬经典,又比螺纹实用,值得点赞。转接环的白点,对准机身的红点,一拧就卡住了,非常完美。不用心,是做不到这点的哦。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饰皮,朗朗阳光下的一方清凉

“你看那儿,小米13u”,嘿,没想到这十里繁华长街上,绿色饰皮的小米却引来不少目光,辨识度很高哦,他们竟然忽略了斜挎的黑色徕卡……。其实,相机中间有一层饰皮的设计也是徕卡首创哦,想不到吧。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美观角度,小米13ultra这春天的墨绿色饰皮,就像朗朗阳光下的一方清凉。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徕卡,神似胜过形似

小米13ultra并没有完全照搬徕卡的造型,因为那样会显得没有创意,甚至失去自我,神似胜过形似,摄影之路漫漫,不可迷失自我。比如镜头“金圈”的概念就不是徕卡的,软件转盘操控设计也很小米,摄影壳子边的阻尼颗粒也不是徕卡元素。不过,从整体造型、使用体验来看,理光gr或许将要面临挑战了……

不要连拍,花瓣散了一地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从一堆连拍照片里扒出一张最好的 —— 这,不是我的风格。小米这块手柄按的时间长一点,就会触发连拍。删照片非常浪费时间。生活容不得我们慢慢打量,错过也是摄影的一部分。徕卡M数码相机也没敢省去单拍、连拍的切换钮。因为,大师不用连拍。我在小米13ultra上没找到关闭连拍的地方。虽然说连拍是技术的进步,但对我这种不用连拍的人来说,就是麻烦了,我更喜欢一片在手,而不是花瓣散落一地。建议,小米增加一个设置,可以选择单张、3张、多张连拍设置,那就更“徕卡”,更“大师”了,哇嘻嘻。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徕卡summicron镜头

当然,不能跟徕卡的m口全画幅summicron比啦,哇哈哈,但是它这色彩,发给人看,都说“徕卡镜头色彩真好!”。关于镜头,以后再有时间说啦……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ultra + leica summicron变焦镜头

小米13 Ultra是给i50mm量身定制的么?

小米13 Ultra + 徕卡Summicron

如果摄影可以分级

那么街头人文那绝对是顶级。如果哪一款手机要涉足这个领域,那么它绝对是真正懂得摄影精髓的。小米与徕卡联合推出的这款13 Ultra,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最符合人文精神的相机。

手机谈操控

我不看参数,我甚至都不知道小米13 Ultra有多少像素,有多大的底儿,这些我统统不在乎。我在乎的是拿着他走到街上,是不是可以让我随心所欲的抓拍。抓拍成功率是不是可以令人满意。毕竟手机谈操控,多少有点强人所难了。但是小米13 Ultra做到了,其一,他内功修炼的很好,软件多了位抓拍而优化的设置,目前手机领域独有;其二,硬件手柄加成,瞬间解放手机的操控性能,甚至可以分离遥控……

具体使用细节,等会有有时间再写写,哈哈哈哈。请问?小米13 Ultra是给i50mm量身定制的么?哇哈哈哈。

为什么小米13pro街头摄影没有果冻效果?

小米13pro 街头抓拍

街头摄影,不是随便的

千万别小瞧了街头摄影对相机的要求哦。很多人以为高级的相机是影棚里用的,是专业人士用的,“咱们扫街的,没必要用高级相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哦。街头摄影,对相机的要求比影棚要高的哦,特别是数码相机。街头摄影,不是随便一个相机就行的。

街头抓拍,是在相对而行,在行进中,“啪”的拍摄下来的。通常来说快门速度快过1/250s,否则就模糊了。这是对快门的要求,而果冻效果就是因为快门速度快过了cmos刷新速度。小米13pro竟然贴脸拍都没出现果冻效果,这是令我感到意外的。

小米13pro 街头抓拍

小米13pro竟然没有果冻

其实很多微单还没有摆脱街头摄影的果冻效果,我用过一款上万块的高端全画幅微单,在街头摄影中会出现果冻。很多高价微单相机,看看宣传的参数都碾压徕卡M,可是,徕卡哪怕是第一代m8也不会出现果冻效果。我可以容忍没有连拍、我可以忍受存储时间慢,但是我无法忍受出现果冻。本来就是靠抓拍,抓到的恰到好处,却出现果冻,是很大煞风景的哦。令人惊叹的是,小米13pro竟然没有果冻。

小米13pro 街头抓拍

身大力不亏

在拳击里,通常来说跨量级是不现实的,身大力不亏,任由你技术了得,体重差距大了也没戏。现在手机的算力已经超过微单了……。看看chatgpt什么说吧:

为什么小米13pro没有拍照的果冻效果?

小米13 Pro作为一款高端的智能手机,其相机模块的设计和优化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避免拍照时的果冻效果,小米13 Pro相机模块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进行优化。

首先,小米13 Pro采用了高品质的相机模块和传感器,可以提供更快的焦距和更高的快门速度,从而可以减少快速移动物体的图像畸变。其次,小米13 Pro还采用了先进的图像稳定技术,可以在拍摄时实时调整图像的稳定性,以避免图像的抖动和扭曲。

此外,小米13 Pro还采用了快速对焦技术和智能场景识别技术,可以快速捕捉和识别不同的拍摄场景,从而调整相机的参数和模式,提供更加清晰、自然的拍摄效果。

综合以上因素,小米13 Pro相机模块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避免拍照时的果冻效果,并提供更加清晰、自然的图像质量。
为什么小米13pro街头摄影没有果冻效果?
小米13pro 街头抓拍

关于果冻效果,这篇文章写的也很好《精选 | 相机快门与果冻效应(纯干货附实测图)》

福伦达 50mm f1.5 Nokton (1952)版镜头

鸽子飞舞

莲花海老师宝贝真不少啊,这张照使用福伦达 50mm f1.5 Nokton (1952)版镜头拍的鸽子飞舞,很好的体现了这枚镜头的特点,以及老镜头迷人之处哦。这nokton 50 1.5是1952年福伦达拿出来与徕卡50 1.5镜头竞争的,当年口碑是超过徕卡的哦。至今也是很多老烧的挚爱。

Leica M240 Voigtlander 50mm f1.5 Nokton (1952)

感觉到的真实,才是真实

画面里的鸽子动静结合,虚实分明,虚化中有能分清主次,很好的表现了福伦达 50mm f1.5 Nokton 老镜头的特征哦。难怪很多老摄影对这枚镜头情有独钟,也唯独把它拿出来与徕卡镜头相提并论。甚至在表现情感方面的片子,艺术人像等领域,很多徕卡大师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它哦。清晰不一定是真实的,感觉到的真实,才是真实,时间不就是一种感觉么?

印象派

对于老镜头来说,大光圈下的虚化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如果全开大光圈,画质糟糕、出现意外的像场不均、奇怪的色彩反差,那是不会得到老烧青睐的。福伦达 50mm f1.5 Nokton 非常完美的发挥了50mm大光圈镜头的虚化与结实之间的关系。它没有刀切一样的锐利,而是从虚化中给你一种可以辨别的清晰感,而虚化在画面里不是毛病,而给人一种印象里的真实感。

福伦达制造旁轴相机的历史

福伦达(Voigtländer)是德国历史悠久的摄影器材制造商之一,其制造的旁轴相机在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福伦达制造旁轴相机的历史概述:

1840年,福伦达公司成立于德国布劳恩斯维克,最初生产数学仪器和光学仪器。1867年,公司开始生产摄影器材,包括相机和镜头。

20世纪初,福伦达开始生产旁轴相机。其中最著名的是Bessa系列相机,这些相机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非常流行。这些相机具有简单、实用、轻便的特点,能够使用35毫米胶片,并搭载福伦达的高质量镜头。

除了Bessa系列相机,福伦达还制造了许多其他的旁轴相机,包括Prominent、Ultramatic、Vitessa、Perkeo等系列。其中,Prominent系列相机是福伦达最著名的旁轴相机之一,它在1950年代的德国和欧洲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1965年,福伦达公司被卡尔·兹劳斯集团收购,而福伦达相机的生产也在此后逐渐停止。然而,在21世纪初,福伦达相机重新回到市场上,并开始制造数字旁轴相机和镜头,这些产品仍然受到摄影爱好者的喜爱

小米13pro的默认镜头等效多少毫米焦距?

默认23mm镜头

小米13 Pro的超广角镜头等效全画幅焦距约为14毫米左右。这是通过将小米13 Pro相机的超广角镜头的实际焦距与全画幅相机的标准焦距进行比较得出的。这个焦距只是一个近似值。而默认小米1x时等效23mm全画幅镜头。

手机广角优势

在我用徕卡镜头时,实在用不来比21mm更广的镜头了,因为超过21mm旁轴取景器变形有点大啊,拿捏不好分寸,倾斜角度都会造成透视畸变。哪怕是23mm旁轴光学取景也是并不是很容易。但是手机取景可以方便的调整角度,把透视畸变降到最小。

透视畸变和镜头畸变都是指图像在镜头拍摄时出现的形变现象,但它们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透视畸变是由于拍摄距离和拍摄角度造成的一种形变现象。当摄像机位置发生变化时,被摄物体在图像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如果被摄物体距离摄像机越远,那么在图像中它就会显得更小,而且与其他物体的距离也会缩小。这种形变在建筑物拍摄时尤其明显,造成了建筑物的上下倾斜或形变。

相比之下,镜头畸变是由于镜头设计或制造过程中的光学问题引起的一种形变现象。它可以分为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两种。桶形畸变会导致图像中心区域的线条向外扩张,而枕形畸变则会导致图像中心区域的线条向内收缩。这些畸变可能在镜头的边缘或角落处更为明显。

总之,透视畸变和镜头畸变都会导致图像形变,但是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校正和处理。在摄影中,摄影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相机和镜头,以及使用合适的校正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除了徕卡还有可玩的老相机么?

徕卡m3 + 眼镜版八枚玉 +宾得67中画幅相机

老相机都很丑

在工业产品里,能跨越几十年一直被人认可的,实在是不多呀,为什么?闲鱼上很多奇形怪状的相机,当年也是奢侈品哦,如今几百元甚至都无人问津,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我脑海。

当年它可并不丑

也许当年的人在产品设计上更注重功能,毕竟能拍照的就是好相机,至于外形,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新鲜的,都是身份的代表,并不觉得它奇怪,甚至在当时人的眼里,那都是美的。也许就像磁带机的外观,20年前每一台sony walkman和爱华随身听我都觉得好看,拥有一台高兴的不得了,可是用现在眼光看,好像挺丑的……

人的审美是被塑造的

随着我们被简约的设计洗脑,徕卡这样的工业品就脱颖而出了,苹果简约的设计更是推波助澜,而不符合简约设计的老工业品,渐渐被人遗忘了。但是,我总觉得没必要都这样,没必要都学苹果、都学徕卡,如果世界都扁平化了,也不一定好看。人的审美啊,是被人塑造的,不要太相信所谓的“时尚审美”哦。

佳能螺口相机+佳能螺口镜头

不觉得丑,那就是美的

我有一本很喜欢的户外画册,skp三层看到的,只有一本当即拿下,网上没搜到,这本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摄影画册,而是户外主题的生活画册,但是它的摄影很好,很符合我的胃口,最重要的是,这种野外生活,配合古董相机真的很搭调,很酷。我在这种环境下,老相机一点也不觉得丑,反而很美哦。特别是宾得67这样的钢铁猛男造型,配合一个木提手,很符合翻山越岭哦。

徕卡眼镜版镜头

初看徕卡眼镜版镜头总觉得怪,样子怪怪的,看得越多越不觉得了,如果是去户外反而显得更刚硬坚毅哦。徕卡眼镜版镜头原来是可以这样审美的。市场上徕卡眼镜版还便宜,哈哈,真是一件好事哦。

徕卡m3 + 眼镜版钢嘴?
宾得67 + 波浪之家 + 雅西卡mat + 尼康F + 尼康s + 枪型相机拖

第一台徕卡便携相机徕卡AF-C1

Leica AF-C1是一款早期的小型自动对焦傻瓜相机,于1990年代初期推出。它是Leica尝试进入自动对焦市场的一部分,而非传统的手动对焦相机。

该相机的特点包括:

精致的外观设计:Leica AF-C1采用了典型的Leica相机造型,非常小巧玲珑。

自动对焦功能:相机自动对焦,可以确保拍摄出清晰的照片。

自动曝光功能:相机可以自动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和光圈,确保拍摄出正确曝光的照片。

内置闪光灯:相机内置了一个闪光灯,可以在低光环境下使用。

AF-C1是Leica的第一款紧凑型自动对焦相机,与后来的Leica C1不要混淆。它有一个双焦距,可以从40毫米f/2.8普通镜头切换到80毫米f/5.6肖像镜头。它完全基于Minolta AF-Tele Super相机,不同之处在于Leica的外观设计更加优美,并且短焦距为40毫米而非38毫米。

来看徕卡m相机的3焦头也不是首创哦,很可能是从美能达那里学来的呦。嘻嘻。

生产时代 - 1989-1991 

订单号 - 18001、18010-DB

类型 - 紧凑型胶卷傻瓜取景器相机。

镜头 - 40 毫米 f/2.8 和 80 毫米 f/5.6

聚焦范围 - 0.7 m / 2.3 ft < 无限远

自动对焦系统 - 具有对焦记忆和耦合曝光记忆的主动式多光束红外自动对焦。

曝光系统 - 自动曝光系统,中央重点整体测光,在弱光或极端对比度下自动激活闪光灯。

记忆 - 焦点被锁定,并通过轻按快门释放按钮保存测光值。

测光范围 8 cd/m2 > 123,000 cd/m2。 在 ISO 100 Ev6(1/5 秒和 f/3.5)> Ev16(1/250 秒和 f/14)时自动闪光,曝光 > Ev10。

快门速度范围 - 1/8 秒 > 1/400 秒。

胶片速度设置 - 胶片速度自动设置为从 ISO 50 到 ISO 3200 的 DX 编码胶片。有胶片没有 相机的 DX 编码自动设置为 ISO 100。

自动闪光灯 - 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闪光灯会自动启动。 随时手动开/关功能。 快门释放受阻,直到闪光灯准备就绪。 新电池闪光间隔约 1.8 秒。

取景器 - 自动对焦测量区域和近距离标记。 40 mm 镜头放大 0.5 倍,80 mm 镜头放大 1.0 倍,相当于 3 m 处视野的 85%。

LED 符号 - 自拍器、电池电量低、胶卷已加载、帧计数器。

胶片传输 - 自动穿线并前进到第一帧。 最后一次曝光后自动倒带。 可以中途倒带。

数据面板 - 液晶显示屏 (LCD) 指示自拍器、电池状态、帧数、闪光灯激活的符号。

自拍 10 秒。 倒数; 由相机前面的二极管 (LCD) 指示。

电源 ——6V锂电池(2CR5)。

主体 - 黑色塑料。 用于背带或腕带的侧面附件。 三脚架螺纹 A1/4 DIN 403 (1/4")。

重量 - 345 克,不含电池。

尺寸 (宽 x 高 x 深)- 140 x 65 x 60 毫米(40 毫米焦距)。 

徕卡180度闪光灯支架CTOOM/15545

CTOOM/15545

CTOOM/15545 (1953——1964) 是一个可调节的支架,安装在相机底座上,可以使闪光灯以180度的任意角度侧面照射。最初这个配件是用白色塑料制成的,但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它开始使用黑色喷漆的金属制造。

徕卡配件也很棒

不得不佩服德国设计啊,这设计简单有效,就可以实现180度的闪光灯位置调整。也佩服德国做工啊,这手感扎实的很,拿着就有种高级感,看书时用来当镇纸相当完美。当然,可别当他是个摆设哦,完全可以使用的哦。

感谢

感谢成都的王歆老师送的这个神秘礼物哇,嘻嘻嘻。下面这张图是他装灯使用的剧照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