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50mm.com/wp-content/uploads/2022/12/未标题-249.jpg)
可乐瓶支撑着身体,文字支撑着摄影。而我的照片已经离不开文字了,有朋友竟然说,我的文字不需要照片都能读。好吧,其实对我来说是不是摄影师,并不重要,是摄影诗,诗歌的诗,可能更重要。
可乐瓶支撑着身体,文字支撑着摄影。而我的照片已经离不开文字了,有朋友竟然说,我的文字不需要照片都能读。好吧,其实对我来说是不是摄影师,并不重要,是摄影诗,诗歌的诗,可能更重要。
玩器材并不是摄影的必修课,但却能感受到制作工艺的小学问,又不是光学的精髓,而是机械的皮毛——但凡一个产品,一枚镜头,是关于徕卡的,那就一定差不了,徕卡summilux m35 1.4 v1 钢嘴,被誉为徕卡做工最好的镜头,也是135相机里工艺最复杂、做工最奢侈的镜头。打磨之平滑,刻字之纤细,确实艺术品。
前组那枚钢圈之所以说豪华,并不是因为它亮闪闪,也不是因为钢材是什么贵金属。你看看现产的蔡司ZM福伦达VM哪个不是钢嘴?summilux m35 1.4 v1钢嘴的豪华直到你把那个喇叭遮光罩扣上,才知道什么叫豪华,直到现在我也没清楚钢圈上的挖槽怎么就跟遮光罩卡的稳稳当当的?
在徕卡这么便宜又保值的时代里,你或许有了堕落成器材党的充分理由。
徕卡藏品一哥——钢嘴驾到。圣光见了钢嘴,变得比以前更低调了。
全铜的,全金属的,包括对焦拨杆。号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高的工艺。《徕卡M口镜头详谈》里说:你无法想象它的工艺有多么棒直到你亲眼见到为止。 事实上,任何徕卡头都不差,银七妹、部分M卡口的summarit 50 1.5和部分summicron m50 2 rigid或许能接近钢嘴做工,他们都是镀铬铜身。
光圈环是平的没有增加阻力的虎爪纹。只有2只,一只无眼镜版本在徕卡博物馆,另一只有眼镜版本流落民间,顶级收藏品。
镜身为黑色前圈为银色合金,屁股为银色,分带眼镜和不带眼镜。非常罕见属于高级收藏品,2016年价格均在6位数。
镜身黑色,前圈合金无银色,为黑色,屁股为银色,与过渡版圣光很像,但编号却在第一批钢嘴里。高级收藏品,2016年价格6位数。
银色机身,合金前圈。依然是收藏品,2016年价格在3-6万不等。
也可以说是过渡版圣光,衔接钢嘴跟圣光,拥有钢嘴的金属对焦锁,但无钢圈,数量不超过1000,也是收藏品。锁扣漏铜的贵、眼镜漏铜的贵,相反漏白的稍微便宜点。2016年价格3-5万左右。
具体图片,详见另外一篇《黑钢嘴的版本》。
但凡跟钢嘴沾边的镜头和配件几乎都是收藏品,因为它好,因为它少,它就是这样的。高价的收藏让罕见的珍贵设计得意存留,收藏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吧。
网络传言,一代钢嘴全开偏软,后面圣光有改进。但又有传言,说一代玻璃好,用完了给圣光用的不好的玻璃。
我用过一只钢嘴、两只过渡版钢嘴(或者叫过度版圣光),事实上我手上的钢嘴全开并不软,很难出现圣光,让我很是疑惑。过度版本中,一只偏软稍微容易出现圣光,另一只却不软而且不易出现圣光,这2只均为同年生产。
我真的无法解释,或许是我的错觉,因为我并没有把它们并排拍摄同一场景。但有一个事情是清楚的,他们F2.8以后几乎与七枚玉、八枚玉并无多大差别。
而如果我真的想要特别稳定锐利的成像,任何一只summicron镜头都能做的很好,但钢嘴和圣光的性格乖僻,恰恰在F1.4时不时给我来个惊讶,我觉得那个惊讶配得上lux这个奢华的后缀。
很多人问钢嘴与圣光光学表现哪个好?
圣光前期与后期哪个表现好?
我的回答是,徕卡summilux 35 1.4一代,无论钢嘴还是圣光,全开光圈都很不稳定,它很敏感,有时候给你锐利的惊讶的照片(暗光低对比度时),但很可能被从某个角度的一束光就营造出局部柔光的效果了。
如果你还没用过summicron m35镜头,我建议不要急着用summilux 35 1.4一代。
这毕竟是世界上第一只35mm f1.4光圈的镜头,它不迎合任何人,就那样从地里冒出来,肆意顽强的生长着,成为了徕卡最长寿的镜头之一。
35mm f/1.4 Summilux I – Leica
SN Start | SN End | Product | Year | Total |
---|---|---|---|---|
1730001^ | 1731100 | Summilux f= 5^ cm 1:1.4 (M3+M-chrome) | 1960 | 1100 |
1765001^ | 1766200 | Summilux f= 5^ cm 1:1.4 (M3+M-chrome+black) | 1960 | 1200 |
1777001 | 1780000 | Summilux f= 5^ cm 1:1.4 (M3+M-chrome+black) | 1960 | 3000 |
2060501 | 2061500 | 35mm f/1.4 Summilux (M3+M-chrome+S-black) | 1964 | 1000 |
2166501 | 2167700 | 35mm f/1.4 Summilux (M3-black+chrom) | 1966 | 1200 |
总计 | 1960-1966 | 7,500 |
在车站遇到一个很酷的发型,于是我决定给他拍一张。是个五角星顶在头顶,我决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同事却说像个章鱼顶在头顶。可是这就是人家的头发啊,人家就可以做主,人家就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啊。
如果一个人不认同你的摄影风格,那么他一定在内心轻蔑着你。嘿嘿,彼此彼此,好像咱们都没那么宽容高尚。哇哈哈哈,摄影师又不是宰相,何必虚情假意呢?
街头摄影啊,不要逼着人看,他不认同你,看了也反感。而实际上,只要你拍的坦诚,自然会有认同者来看的。就比如i50mm啦,哇嘻嘻,咱的摄影啊,根本不符合“主流”摄影比赛的标准。但,我知道,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哇嘻嘻。能看到这里的人啊,我知道您一定认同我啦,娃哈哈,彼此彼此~
为了摄影而摄影的作品,往往都是能看出那是“为了摄影”。而走在街上,恰巧随身携带着相机,忽然“悟”的一个瞬间按下快门,才是我心中真正的街头摄影。街头摄影不是“为了摄影”。
在国贸周围上班,自然就会拍到白领,风度翩翩。我才不会学那些“为了摄影”而摄影的“街头摄影师”那样,跑到“出片圣地”去摄影。也许只有做到心中无摄影,才可以走在街头时无时无刻不在摄影吧。
建新的大厦,工地蓝图,恰恰有两个白领路过,于是赶紧停下来拍了一张。似乎有种漫步云间的感觉啊。一张底片,被光线雕刻了,偶尔浮现出一股诗意,作为摄影师这种感觉很爽。至于叫不叫街头摄影,那不是我考虑的事情。
我觉得还是要去多看看展览,不管是不是摄影,并不是强迫自己学东西,而是告诉自己多么无知。这或许就是起名知白的含义。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张照片把对方拍的像个熟人,其实不是。按下快门只因光线勾起了我的拍摄欲望,而主角恰巧在那里。目前的我比较适合抓拍陌生人,而不是熟悉的人,越熟悉越拍不好。但我知道,拍熟人其实是最难事情,你不可以拍的不像他本人,有了这个负担,反而拍不出本人。
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胶片是不是浪费了我的大好时光?
从一方面看,它确实让时间花在了“冲、洗、扫描”上了,而这些如果用数码,瞬间就完成了。 但我发现不管走到哪,只要带着胶片相机,总觉得安心。器材不应该夺走生活本身,而照片它不应该全是“即时成像”的。
很多时候,照片应该是岁月送来的礼物,不可急着打开,它是影像,它也是时间的玫瑰,绽放在银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