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iess jena 35mm f2.4 在中间区域大部分面积的锐度是高出徕卡的,但是又不像现代ziess那样锋利,而ziess jena的色彩虽然也相对张扬,但也依然处于现代蔡司与徕卡之间,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小镜头了,它似乎融合了徕卡与蔡司的各自优点和缺点,就像夹缝中的太阳,给你一种神秘而又明确的快感。
ziess jena 35mm f2.4 在中间区域大部分面积的锐度是高出徕卡的,但是又不像现代ziess那样锋利,而ziess jena的色彩虽然也相对张扬,但也依然处于现代蔡司与徕卡之间,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小镜头了,它似乎融合了徕卡与蔡司的各自优点和缺点,就像夹缝中的太阳,给你一种神秘而又明确的快感。
我发现自己的审美越来越趋向低反差低饱和高亮度的照片了,这种风格似乎削弱了镜头自身风格,德味儿、油润,似乎会被淡化。当然,德味镜头并不是说没有意义了,相反,德味镜头似乎更容易让我得到满意的低饱和低反差低风格……?
但并不是说所有风格都适合低反差低饱和,下面这组充满色彩的照片,我还是更喜欢右边原始jpg的镜头味道。
而下面这组,我就更喜欢提亮后的效果了。根据我的经验,真正的大师啊,都是能合理运用镜头风格的,不能完全依赖镜头风格。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无论是骑行还是摄影,都是那一股子让自己真的与众不同的力量在驱动着。最近天气真不错,摄影很健康,骑行很美。路上偶遇这个帅哥,斜挎尼康zf非常有型呀,被我斜挎sony a7s遇到了,岂能放过,跳下车,互拍致敬。骑行用以修身,摄影用以修心,身心兼修,君子之道也。
以前吧,我觉得徕卡那种丝滑的过度特别是暗光中闪耀的微光是德味。现在我觉得,风格不同的蔡司,也有与徕卡相似的地方。就是:第一不能太亮、第二不能太锐利。是的,这两点尼康都占了,但是尼康的调子也不难看。可见呀,德味的反面,也并不是不好哦。
sony a7s + ziess jena 35mm f2.4
其实我觉得徕卡m8拍的照片,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多数情况下,那种黄绿调调我感觉很德味。徕卡m8也因此被人称为白平衡不准,以至于到m9不得不让白平衡准了。但是,我觉得还是那股子黄绿调,很德味……。以至于,不知不觉的在调整raw的时候吧,也往这个方向倾斜。只要还不至于让人觉得过分的黄绿了,就还算可以。其实我觉得宾得也是有点这个调调,早期ccd时代的宾得。
折磨你的绝不是你手中的便宜的镜头,而是你自己的虚妄,当你不在乎别人说的话后,一切都完美了,便宜的镜头也能拍出德味儿了,甚至,何必德味?尼康味也很好呀。都拍十几年照片了,得是个成熟的器材党了,要成熟一些了,不和人攀比器材新旧,不和人攀比当前售价,不准痴迷器材,不再执着某个有外号的镜头,玩器材,落落大方,好好拍照。那个说你镜头太便宜的人,其实在背地里呀,会羡慕你此时的自由自在。
这话说的有点绕,不过也只有快要明白的人,才明白🫡。
如果从一开始就玩徕卡,肯定不知道德味,因为他会觉得照片就应该那样。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用德头,也觉得德味是个玄学。
只有处于日头和德头之间徘徊的时期,才能再某些条件下,忽的感受到了所谓德味。
这张照片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德味儿,jpg直出的,这只镜头,我总觉得比我自己处理的raw更有所谓德味儿……
但是raw的低反差,高亮度,弱化德味儿的照片,其实我现在也越来越不排斥了……,我不是想教谁哪个更好。我只是经常处于这个临界点。似乎德味更适合让你用力去看,从中去发掘什么。对于这张照片,似乎所谓德味的更有深度。
是raw好还是jpg好,这个问题既然存在,那么就说明它有两面性。jpg虽然是便捷的即时文件,但是如果raw调不好吧,还不如jpg呢哦。jpg怎么说也是个平均水平,raw要是调不好可能除了在hdr方面有优势外,味道很可能会没有了。
我的办法是呢,先快速微调一下raw,然后和jpg对比一下,感觉哪个更有质感,就选择哪个。有时候raw文件的白平衡虽然能调整准确,但却少了一点点味道……。特别是德国镜头,在有些光线下jpg就很有质感。。。让我后期调整raw时总有挫败感。
而尼康吧调整调整总有成就感……
看来啊,没有一句话是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在摄影中试图寻找一条可以统治一切的真理,是个伪命题。顺应天气,顺应时机,顺应器材,顺镜头,择善从之。
摄影的快乐,是在成像的那一刻。镜头外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而镜头里的世界是现实的投射。而人的无法触碰的意识,恰恰在按下快门那一刻,恰恰被触碰到了,现实与虚幻交割的那一刻,当意识被激发的瞬间,即见佛性,即见智慧,即最高级的快乐。
歌者会老去,但是音乐却永远年轻。
与之不同的是,影像是会老去的。
每一张照片都逃不出它所在时代的烙印,
无论是你如何想要创造抽象,
都会如同地球引力一般,
把你牢牢吸附在你所在的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