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徕卡摄影师都戴劳力士么?

    据说很多玩徕卡的摄影师,都爱戴劳力士。可是i50mm除了过去考试用的电子表外,其他手表就不懂了。最后一次买手表是受到kenrockwell影响,买了块瑞士国铁Mondaine

    嘿,当时在他的网站上看到这个表设计确实好,非常符合简约实用的设计风格,应该算典型的包豪斯风格,也曾经被早年乔布斯选来作为iphone的icon使用,可见其设计之经典。

    可惜的是,表带没几个月就被我的汗水浸的很难看,于是自己做了个表带。更可惜的是,曾经不小心摔过几次,续航已经不行了,有时候隔夜就停了。所以现在偶尔戴下,主要是欣赏下表盘设计……,时间懒得对准啦……

    所以感觉作为摄影师,可能确实不适合带手表,哈哈。因为摄影师身上的零件太多了,又是uv又是胶卷,要么就是电池啥的。普通手表掉地上也无所谓,电子表还有三防的。幸亏没有买劳力士呀,不然早摔坏了ˊ_>ˋ当然,主要是因为劳力士太贵了囧

  • 徕卡m2相机取景器旁边的塑料窗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你的徕卡m2取景器旁边有个塑料窗啊,我的徕卡m240和m10就没有呢?

    嘿,m9之前的所有徕卡相机都有这个塑料窗。徕卡m3取景器旁边的窗户是毛玻璃。这到底是干啥用的呢?采光啊,哈哈哈,徕卡相机需要专门的采光窗,光线给了谁呢?取景器里面的线框,就是那个亮框。从徕卡m240、m10之后都取消这个结构了,改成内置led发光了,因为cmos相机比较省电,点亮led也不会影响多少电量。

  • 按钮版徕卡m2不实用但很美

    从现代的设计审美看,徕卡m2的简化之美是很多人陶醉的。让一个完全不懂来的的人来选择型号,可能会选按钮版徕卡m2,简洁之美。

    按钮版m2有两种,一种是按着不动才能回片,松开就弹回来了。另一种是按下去不回弹,过片会回弹。

    根据《走进徕卡》说,按钮版本里面的构造并不比扳手的简单,应该是实验,而不是偷工减料。

    按钮版徕卡m2

  • 大师与徕卡之 澤村徹 Tetsu Sawamura 《解体新书 转接全集》

    转接党的黄金时代

    过去,曾经那么一段时间,单反相机是用来代表专业的,如今举着硕大的单反已经不再是彰显财力和生活方式的物品了,人们越来越关注摄影器材的实用性。那些设计的像运动鞋一样的单反正在悄然隐退,随之而来的是不注重外形的小型微单,全画幅微单让转接玩法到了顶峰。今天连除了传统厂商外,连适马都出全画幅微单了,可以说,如今是转接党的黄金时代了。

    澤村徹 Tetsu Sawamura

    澤村徹 Tetsu Sawamura

    1968年生,毕业于法政大学经济学系。专攻老镜头、相机彩绘、数位红外线摄影等独门的相机兴趣领域。以玄光社的《老镜头生活》系列为代表,撰写过许多与老镜头相关的书籍。

    《解体新书 转接全集》

    朋友在日本搞到了澤村徹的这本《转接全集》,里面介绍了使用各种转接环的方法和样片,针对不同特色的老镜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样片。包括:蔡司85mm 1.4、徕卡summilux 35mm 1.4 圣光、安琴35mm 2.5、佳能24mm 1.4等等。

    不过这本书他只寄来了5本,目前还剩下3本。留给喜欢的朋友吧,哈哈。

  • 原来billingham白金汉是源自Brady 布萊迪

    ipan忽然兴奋的告诉我:原来白金汉是源自Brady 布萊迪。

    啊?那么百搭简约精炼的设计原来也是有源头的哦。

    ipan:“原来brady比billingham更正点,其实billingham是1973年,但brady是1887年,以前billingham的主理人是先在brady里做裁缝打工,哈哈”

    “可是我都有五个包了,,,等等吧,你来😁”

    ipan:“因为最近一年在研究复古时尚,然后查了资料,才知道brady才是正宗。虽然这几年我都把我的hadley pro拆掉内胆,作为日常通勤上班用。但brady品牌里,可能只有某个系列可以配内胆,但brady很广泛质量的话,brady更高。brady是白金汉的爷爷……太好看了”

    “买买买“

    ipan:“美国filson也是好包,听说北京创立了一个背包品牌挺牛逼的,叫H & K Leather,把瑞士的军包复刻了。”

    “你研究的够多的……,可是我还是先用这吧,都不便宜,😁“

    ⬆️这不是白金汉哦
    美国filson
    HK workshop 中码胡椒盐
  • 作为摄影师,头朝哪个方向睡好哇?

    最近听一个朋友说他睡眠质量不佳,于是给他建议改改睡眠朝向试一试。这个问题似乎是个搞笑的事情,因为网上的答案五花八门。咱们基于北半球的人来说哈。

    百度、抖音来的答案大致几种。一说,睡南北符合磁场,但是没告诉你是南还是北。一说,头朝北因为房子是坐北朝南。一说,头朝南因为故宫里就这个朝向。一说,春东秋西可旋转……。

    后来去外网查查,嘿,貌似全人类都有这个睡觉朝向的问题。他们的说法也挺有意思,甚至运用了中国的五行分析哈哈。大致结论是:头朝北不好,磁场极性跟头相同,是排斥的。东有利于提高记忆,西有利于涨粉,南有利于深度睡眠……。

    好神奇,哈哈。不知道摄影师们睡觉都爱头朝哪呢?

    [poll id=”5″]

    leica z2x
  • 2021最值得买的徕卡镜头是什么?慢

    一般来说吧,嘻嘻,还真不敢给人建议。话说草稿箱里也有写到一半的建议贴。但是往往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我这个人其实是个“小白”,对很多事情并没有明确的主张,也就是说并不会有太过激烈的行为。虽然离天才差一分,但还是缺乏领导力。虽然嘚瑟,却又缺乏执行力。别人眼里i50mm的执着,实际上往往是惯性使然。那种,“我建议……最值得购买了!”,如此霸气的话,难以启齿哇。

    2021最值得买的徕卡镜头是什么?如果非要给个建议,那就是慢慢买,不要一步到位,甚至可以尝试一下拍拍胶卷。更换一个胶卷比更换一只镜头来的效果明显。摄影是少数能够让人逃离纷乱现实的一种方式。而胶片又是减慢摄影速度的方式。老板天天说,花钱的事情是最不能急的。😁

  • ARAKI 荒木经惟 taschen出版的摄影画册

    ARAKI 荒木经惟

    荒木经惟的摄影世界

    这本书包含了荒木经惟经典作品,包括情色、街头、私摄影,也是被炒作价格比较高的一个版本。当然一是绝版了,二是这本书似乎不能公开发售。当然情色只占据着荒木摄影的一部分,看了这本书也许你会发现,这个大师是全方位的色啊,当然也是全方位的爱啊。

    真实是一个世界,影像是另一个世界

    翻看日本摄影总感觉有种与欧美不一样的独树一帜,极致的对立感,《菊与刀》写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些大师是拍摄唯美清新平静,把摄影器材钻研的超出设计师的预想。另一些大师却是把反构图、失焦、错误构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此时的器材似乎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

    ARAKI 荒木经惟
    (更多…)
  • 摄影是二维的影像,生活是四维世界的动画

    也许有些问题永远也无法得到解释。例如一维的线无法理解二维的面,二维的面无法理解三维的体,三维的体无法理解四维世界吧。据说四维世界就是三维世界的无限可能性,三维世界就是四维的某一个投影。

    似乎很有道理,摄影是二维的投影,生活是四维世界的动画。嘻嘻嘻,玩摄影竟然玩出了世界观。

    世上没有时间这个东西,那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参考系。四维世界就是三维世界的无限可能,似乎正好对应了平行世界理论。老言古语里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这些看似鸡汤的话,竟然是有科学依据的。

    信什么,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想做什么就去做,想要买什么就去买,因为生活有无限可能。赚钱买器材,嘻嘻嘻。祝大家2021:

  • 为什么晚年的布列松不再摄影了

    leica z2x + kodak gold200

    自行车、自行车路标、电动平衡车……这样的场景并不难见到,难的是他们所处的位置怎么看都那么协调,处于阳光下的科技小伙,处于阴阳交界处的复古老人。骑车老人的眼神把画面视点拉到了小伙的脚下,嘻嘻嘻,就算摆拍,也摆不出来吧。街头摄影还是满偷懒的,拍的时候啥都没想,都是事后填词啦。

    赖在床上

    时间对年轻人来说是美妙的旋律,像空气对于鸟儿的飞翔,看不到却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在街头摄影感受时间的气流,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保持内心青春的好方法。可是,也许,街头摄影师的你,也像我一样,会赖在某个周末的床上寻思,为什么晚年布列松后来不再摄影了?

    热爱绘画

    画笔让思想放飞,也许只是个借口。我想布列松放弃摄影,可能是他意识到自己老了。摄影科技的发展,时刻提醒他:时代不同了,已经不是你年轻的时代了,你已经被世界淘汰了,现在是自动时代了,现在是数码时代了。每一次器材变革都会有一个时代的摄影师息影。

    早晚怀旧

    就像每次想到年迈的父母玩智能手机,心疼的不是玩不转的问题,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老了。在他们的梦里出现最多的还是缝纫机、收音机吧。

    也许,我并不是在关心布列松为什么息影了,而是在拷问自己:为什么忽然对磁带机、cd机有兴趣了。难道是意识到了时间的残酷,而自己是否也会被时间淘汰?

    改变世界

    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不存在的,人类被记忆所欺骗。是啊,时间不是玫瑰,人是,是会凋谢的。也许唯一不会凋谢的就是照片里的影像。拿影像作为参考,时间就会存在,没有参考,时间就不存在。主观也许就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就像双缝干涉实验,观测光,他就是粒子,不观测他就是波,至今也无法解释,客观世界怎么会因为人的观测而改变?也许,说不定,自从发明了照相机,世界就不一样了。当然,上一次改变世界的应该是墨子的小孔成像,世界是因为人的观察才开始发生变化的。

    leica z2x + kodak gold200

    路过这个地下通道,发现了这个张嘴的涂鸦,利用了实体的方口,虚虚实实。于是架起相机等待路人经过,最好还是要加入一些“人”的元素,毕竟是街头摄影嘛,嘻嘻。令人惊喜的事情果然发生了,这位小哥身上的笔画与墙上的笔画相呼应,融为一体,虚虚实实。更妙的是,人物表情不再画面中,让人更加专注那个红色的惊诧表情,嘻嘻嘻,摄影就是这样令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