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这个封面,买下了这本书。你懂的,徕卡+美女+黑白=艺术。
另外,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人类其实还是非理智的。生活在一个大时代里,你永远都在历史长河里随波逐流。年轻的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就是快乐的生活在德国,生活在希特勒的时代里。又从那个时代走出来,一切都进入尘埃,也许天真、活着、天真的活着,才是最幸福的人吧。这位女摄影师,活了101岁。





只因这个封面,买下了这本书。你懂的,徕卡+美女+黑白=艺术。
另外,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人类其实还是非理智的。生活在一个大时代里,你永远都在历史长河里随波逐流。年轻的Leni Riefenstahl Memoiren就是快乐的生活在德国,生活在希特勒的时代里。又从那个时代走出来,一切都进入尘埃,也许天真、活着、天真的活着,才是最幸福的人吧。这位女摄影师,活了101岁。
在摄影的黄金时代,也是赌侠、赌圣的黄金时代。在那个世界动荡的年代,摄影师的一切都在赌,Larry Burrows拉里·伯罗斯在一架飞机上拍摄了11张照片让其崭露头角。摄影师是在跟时间做赌注,堵上了胶卷,也堵上了性命。Larry Burrows拉里·伯罗斯从1962年报道越战,最终在老挝坠机身亡。之后他的徕卡m相机残骸被找到。
Larry Burrows拉里·伯罗斯的拍摄方法比较独特,常常为了一张照片花上几天时间。他就像是导演,想拍摄什么照片都提前计算好,然后再根据战场情况进行构图拍摄。这点根卡帕似乎不太像。他使用彩色胶卷,把战场拍的像电影。
拉里·伯罗斯(Larry Burrows)出生于伦敦,于1942年开始在伦敦的新闻界工作,他以对越南战争的报道而闻名。他的摄影作品赢得了许多荣誉,包括两次罗伯特·卡帕奖, 1967年杂志年度摄影师奖和1967年英国媒体年度图片奖。
又到双十一了,,,买买买,不买胶卷了,前几天买过啦~
很多朋友对照片扫描、输出过程中的灰尘束手无策。位于东京的强碳酸工作室,在这方面分享了一部分除尘的冷知识。“冷”,是因为,明室除尘,或许只有专业摄影机构才会去做吧。
作者 羽豪:
HOKORI \灰尘
—————————–
灰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
灰尘来源于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
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它带着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到处飞扬,传播疾病。
灰尘也是有好处的:灰尘使大自然中有晚霞朝晖、
闲云迷雾、
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
简单来说下空气中有和无带来的问题吧
空气中有灰尘
代表室内干燥,
简单说对于胶片保存以及绘画保存有良好条件
但是难以清理
需要用压缩空气罐清理灰尘
打印机以及显示器等等很难完全清理干净
显示器因为灰尘多还会在表面产生漫反射
导致色彩管理有细微偏差
打印机有灰尘那就直接打在纸上了
而且还污染了喷头
空气中没灰尘
在不使用空气净化系统时空气中没有灰尘
那问题就大了
湿度太高了需要降低湿度
保证工作室内的物品不会受到湿度的伤害
———————————
胶片保存
1.干燥的条件
湿度高了的话底片直接粘住底片袋了
2.低温的条件
彩色底片存放在低温下可以延缓色彩的褪色
更多精彩内容,请跳转到他的公众号:强碳酸
500px 2009年创建于加拿大多伦多,是摄影分享、发现、售卖的平台,用户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2018年被直觉中国收购,2019年推出摄影部落。
以前还真对500px有耳闻,只是那时候国内很少有人访问,也访问不了哇,现在推出了国内版本的“部落”模式。是一个图库、分享、变现,为摄影师服务的平台。这对图库摄影师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尝试。
记得10年前i50mm也曾是istockphoto微利图库的签约摄影师哇,拍的花花草草也卖了几百美刀呢,只是后来这个网站被封了,也厌烦了“图库式美丽照片”,当然更高端的商业摄影咱也不会哇。 之后,就再也没看过了。曾经国内也有一家微利图库网站,还出了一本书,图库赚钱指导,只是过两年也黄了,因为那时候图片版权意识太弱了。当然,现在也好不到哪去,哈哈。
现在视觉中国那可是国字头领衔哇,不知道这个图库有没有未来。图片盈利主要用途是商业上的,在纸媒时代新闻图片来自图片社,图片社养着摄影师。进入互联网后,全民摄影师,注重版权的大公司、新闻媒体都是购买大的图片网站的图片。而中小企业官网、互联网文章的图片都是百度搜,没有版权意识。这个市场在国外主要是微利图片库添补,甚至一度威胁了传统大的图片库。现在随着国内版权意识的加强,当然也是律师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企业也不敢放肆使用别人图片了。这确实是国内摄影师的一个机遇。
整个摄影行业都面临着危机,纸媒 、网站都是夕阳产业,甚至说濒临灭绝的“被保护产业”。搜索资料你会发现,只剩下2014年的网页了,再早的报404。而2016年之后的博客资料更是少而又少。资讯都转到对搜索引擎封闭的头条、微博、微信公众号,时效性是有了,可是没有积累了。同时,随着5g的来临,文章这种形式,都要被视频、直播替代啦,因为这些媒介时效性更强。所以说图库真的是面临严峻的危机的。
我想视觉中国给这个网站起名“部落”,应该就是想让图片回归初心,不与视频、直播争时效性。而是踏踏实实做积累,越是有危机,越要放弃浮夸,脚踏实地,回归原始。
同时,发现这个确实是摄影师一个不错的展示平台,省了自己做博客的钱,甚至还有图片变现的机会,哇哈。
感谢视觉中国500px送的书籍和礼物哇。
500px的网址是:
走i50mm也去开个房,先占个坑😁
钛、钛合金的特点是“宁折不弯”,就是通过外力很难改变其形状。要是去潘家园配眼镜,卖镜架的经常会推荐超细钛镜架,可以在手上编麻花,一松开,恢复原状。所以很少采用冲压钛合金加工的方法塑形。通过特定金属配比的钛合金也可以冲压,但是弯折部位会出现褶皱,强度也会下降。最好的钛加工就是从一整块钛中挖出需要的形状,很费料不说,对刀具要求也很高,所以钛合金加工依然是最难的一项技术。
钛合金的加工非常复杂,苹果公司曾经推出过一代钛合金笔记本,使用的是钛板与塑料互相拼接,因为钛合金是无法焊接的。但苹果很快就更换了成本更低,更易加工的铝合金,从一块铝中抠出笔记本框架。后来徕卡也学着这样做了apsc画幅的相机leica T和TL。镀钛技术的应用可以让钛合金与铝合金互相结合,铝合金负责造型,钛合金作为涂层负责抵抗腐蚀、刮花。
把钛掺入到钣金内部固然很好,考虑到成本和加工难度,或者把钛掺入到金属表面是个折衷的方案。这就使镀钛技术了。
镀钛就是在金属上附着一层含钛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并不一定是金属哦,因为其是多种元素混合的,含有特殊金属元素、惰性元素、硅、等等,你说他是一层玻璃也不是不可以。所以也会有宣传自家钛金有自愈特性的产品,就是你划了一下,揉一揉过一阵子划痕没了。
表面镀钛的产品也被称钛金产品。也就是说这些相机的基底并不是钛合金。钛涂层负责颜色和防指纹、防腐蚀、防氧化、防刮花。这些与钛金沾边的产品往往都是“高级”的代名词。甚至还有钛项圈,被拿来忽悠人哈哈。
从选择钣金到附着钛合金,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特别是在上个世纪,镀钛也是新出来的高科技哦,镀钛也被用到首饰、手表、磁带随身听、耳机等等产品上,彰显高端型号或者纪念型号。哪怕是钛灰色,至今也都代表了高端。钛金牙也是高端产品哦,哈哈。
例如徕卡m6钛、m6 ttl钛,虽然是镀钛,但也被称为钛金m6。同m6钛、m6ttl钛一起推出的summilux m50 1.4 e46钛、summilux 35 1.4 圣光钛、summilux 35 1.4 e46钛,都是镀钛。钛合金涂层下面是铜材质。徕卡镀钛的m6依然定位高端,所以价格也是比普通版高出不少。
实际上康泰时g的外壳是钛涂层,维基百科上的说法是“The two G-series cameras have titanium-clad bodies ”,其中“titanium-clad”就是钛涂装的意思,“clad”后缀的意思就是在金属表面再包一层金属的意思。尽管是涂装,实际上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实际上很多市面的康泰时g都很新,没有氧化变色的,即便有划伤,也没有特别深的划痕,都是表层划痕,这还是归功于钛层的。康泰时g内层实际上是aluminum铝的~。康泰时t3、t2也都是镀钛。
尼康算是运用钛金到相机的先行者,60年代美苏太空竞赛,就给美国NASA研制钛金技术,后来f2、f3单反也用了钛金技术,尽管有很多好处,不过钛色表面处理依然很难,掉皮严重,反而不如黑漆的耐磨,碰撞变形也是常见现象,所以常被用户抱怨。可见钛加工技术还是挺费劲的。
尼康35ti、28ti是不是钛合金呢?还是有可能的,因为尼康f2、f3的钛底盖、顶盖是钛合金冲压的,所以这种冲压技术尼康应该还是有的。把含钛量缩减、增加可塑金术进去,比如铝。然后重点放在镀钛涂层上。
有人说tc1是the camera one的缩写,有人说是titanium camera的缩写。当然,更多的人支持第一种说法。尽管美能达tc-1的宣传和测评中,都说它是钛金属机身,但是哪种钛合金依然是个谜。因为钛合金冲压出这样的弧形和细致的造型,还是不符合钛合金常规属性的。所以很多人说,tc-1只有遮挡镜头那个小板子是钛合金,其他部位是镀钛。
最近很火的富士xpro3相机也有钛金色款,实际上也是一层钛合金涂层。当然,很多人误传成了“纯钛”制造、“钛合金”制造。如果去富士官网仔细观看,你会发现很多细节,官方说的是“钛金色”、“钛金属饰面”。说白了就是涂层,只是这个涂层是一种不锈钢或者玻璃一样的耐刮花、耐腐蚀的含钛化合物。
为什么大家依然管镀钛的叫钛金相机呢?因为胶片相机那个年代,镀钛是非常高科技的尖端技术,比镀金还贵喔。所以哪怕是镀钛,也称为钛金相机。就好比,我们说黑漆徕卡m3,并不是说它的外壳是黑漆做的,而是说涂层是黑漆,一个道理哇。
这是一台韩国三星代工的高端变焦随身机。当年宣传使用了可自愈的钛合金机身。实际上这个自愈钛,也是一种含钛的表面化合物,你说它是金属也好,是玻璃也好,是塑料也好,反正就是一层化合物涂层。而钛合金钣金是无法冲压成那么精细规整的弧度的哦。所以禄来QZ35依然是一台镀钛相机。至今成色 如新的很常见,旧的也不难看,钛层还是很高级的哦。。
hexar这款旁轴相机有着酷似徕卡m+35/2七枚玉的外形,可惜1/250s的快门速度让它直接out出了街头摄影抓拍的领域。柯尼卡给这台相机限量发行了钛金、白银、黄金三个限量版,当然了,都是涂层啦,虽然钛本身的价格不如白银和黄金,但是镀膜难度那是它们难多了。
柯尼卡随后推出了hexar rf,可更换镜头的旁轴相机,使用铝合金钣金压制,表面镀钛处理。因为铝合金本身太软了,很容易划伤氧化,这种香槟色钛涂层,是非常彰显高级的。
这哥两是徕卡胶片时代的顶级口袋机。其中minilux是美能达代工,对,就是那个生产tc-1的美能达,minilux的外壳根tc1如出一辙,均为镀钛。徕卡cm是德国本土生产,外壳颜色明显不再是minilux那样的香槟色,而是钛灰色了。从外壳工艺可以看出,依然是冲压件,所以基本可以认定不是钛合金钣金,而是镀钛涂层。因为如果是钛合金钣金车铣出来的,徕卡一定会大吹特吹,比如后来的m7钛。尽管是镀钛,也多少爱掉漆,徕卡cm依然代表了高端袖珍相机。
i50mm自己是挺害怕暗房的,因为一进去就是一天,根本没有时间概念。感觉一晃,一天就过去了。但是,“通州布列松”这个小伙确非常喜欢泡在暗房里。下面是他的分享:
暗房工艺对一般摄影爱好者来说太过遥远并且似乎并无必要;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对黑白有着疯狂的执念,并且对银盐依旧抱有好奇心,那我下面的文字可能对您有帮助。
暗房放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1)黑白,(2)彩色。其中彩色放大一般我不做推荐,因为彩色暗房的构建和色彩的控制比黑白放大要严谨和复杂的多。简单来说,彩色相纸经过暗房放大工艺之后,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效果,是需要和彩色胶片冲洗一样,完全交给机器机进行的,当然你也可以控制温度来手工冲洗,但这就很复杂了,所以我们暂时不谈,有时间之后我继续来谈一下彩色放大。
黑白放大如果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放大机和镜头,来将胶片上记录的画面通过镜头投影到暗房相纸上来进行二次拍摄。
(下图是放大机镜头,一般的135底片用50mm,120底片就要升级到75以上了,这一点和胶片相机所对标的摄影镜头倒是类似)
因为一般的黑白胶片是负片,然后通过暗房相纸二次拍摄来负负得正,从而得到想要的影像画面,(目前来说,我觉得暗房放大尺板算是必须的物品了,因为没有尺板限定尺寸,我们并不能得到刀锋一般锋利的边界。但现在20寸左右的暗房尺板至少是3000元起了!)为了保证放大出来的图像有着优异的成像,我们需要暗房放大镜。其实放大镜是我们唯一可以保证通过放大镜头投影出来的图像能够清晰的打在相纸上的唯一保证了(PS:12寸以下,纯靠眼力也可以,但是大幅面的放大还是需要放大镜来保证精准度,这个雷我已经帮你们趟过了)
在我们通过打试条,找到准确的曝光之后,并不是立即可以整张画面放大。反差!这才是黑白放大永恒的话题!如果你恰好拥有一台可变反差的放大机,那么恭喜你,这一步对于你来说会省心的多,直接控制led系统调节反差数值即可。但大概率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在暗房里不停的尝试不同的滤色片,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反差(对,是自己舒服的,暗房反差从来都是主观的);所以在选择底片放大的时候,除了挑选“好”的底片,也要尽量选择需要更少调整的底片。
高反差带来的压抑和反差适中带来的明快,可能对一张暗房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在我们确定对较准确,反差合适,尺寸大小无异议之后,我们才能将相纸放进冲洗环节。
(同一张底片,不同反差和不同时间所得到的不同效果,打试条不可或缺)
通过和胶片一样的显影~停显~定影,这三个步骤来得到图像,冲洗步骤大体上来说和胶片的冲洗并没有巨大的出入,但还是有细微差别。
回头看过去的相机满满都是徕卡的影子。富士645系列相机采用了徕卡外观的旁轴造型,被称为“大徕卡”。1980年代初,富士面向摄影工作人员发布了便宜好用的gs645系列相机。
其中gs645 使用EBC Fujion S 75mm f / 3.4镜头,是折叠镜头。gs645w使用EBC Fujion W 45mm f / 5.6镜头 固定镜头、gs645s使用EBC Fujion W 60毫米F / 4镜头 固定镜头。
这个机器印象里肯定拍过几卷,就是找不到了,感受就是,塑料。塑料。塑料。塑料。塑料。塑料。塑料。塑料。塑料。塑料。塑料。哈哈。
不过是专业相机哦,胶片摄影年代主要给影楼用的,拍人像很好,毕竟是120底片,取景器就是竖着的哦。
现代富士也喜欢出旁轴数码相机,或者这个造型的中画幅相机,是有传统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