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AKI GOLD 荒木经惟 黄金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ARAKI GOLD

    Tracing Nobuyoshi Araki’s career, this volume comprises a collection of emblematic photographs (one per day), a new series of and elegant female portraits and a number of “stories” set in traditional Japan. Alongside these serial works are portraits and street photographs take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With these works Araki records Japanese society during its period of intense economic growth. His new flower compositions and the classic bondage series are also included,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him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His recent productions will be given broad exposure in the Tokyo Diary 2003–2007 series

  • 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

    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

    一次使用几台徕卡都可以 ,35mm左右开弓,一个1.2米,近距离防身。一个3米中距离点射。

    再来个50mm5米扫射。

    如果脖子给力,那就再挂个90,狙击。

    再来个134mm或者200mm的单反,远距离轰炸。

    全副武装特种装备,满火力覆盖。

    当然了i50mm自己是做不到的,因为咱这颈椎不太好。而且多数这么干的,还是战地摄影师。

    一次挂几台徕卡上阵?
    (更多…)
  • 拍照时要不要听歌?当街头摄影遇到五条人乐队

    五条人,两个在外面,另外三个在歌里

    爵士与流行

    爵士多是放松的音乐,相对来说更舒服一些。流行也不错,只是到了一定年纪对歌词要求高了,并不要要多高深,要的是真实,那种接地气的真实感,嘻嘻。很多流行的歌词咿咿呀呀确实无法入耳。可以精选一些接地气的中文,或者干脆尝试听听俄罗斯的、法国的等等听不懂的歌,哈哈哈,毕竟流行歌曲的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容易下口。

    古典和交响

    走路时不要听交响,因为交响不是取悦人的,那次正在换电池,一通大鼓来袭,手一颤,徕卡m9的底盖掉地上了。从此走路不敢再听古典了,古典音乐很多都是跌宕起伏雄伟壮丽,稍不注意就把脚步走的高高低低,挺危险的。如果非要听古典,那就来个世界名曲吧,那些是专门节选的好听那部分。村上春书跑步的时候听爵士,为什不不听交响呢?应该也是这个原因。交响信息量太大,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听1、2个小时就是极限,听多了那真是胡听了,甚至可能累的睡着了,而去需要闭上眼睛听最好。而爵士更容易边走边听,人家天生就是可以听一天当背景音乐当哇。

    决定性瞬间

    听的音乐是会被拍到照片里头的哦,真的哦。世间万物都是一种粒子波,耳机里的声波传入脑电波,画面上的光波透过眼睛进入大脑,你的脚步在摇摆,手指在摇摆,心情也在摇摆,在共振的一刹那,咔嚓,融合在一起了呢!呵呵哒,当然了,找到那个决定性瞬间并不容易耶。

    不在乎对焦准不准,不在乎构图平不平,反正就在那个时刻,该按下就按下去。

    安全

    民谣乐队还是不错的,令人舒服的摇滚也行,至于重金属什么那种令人愤怒的音乐就别听了。容易跟路人干架。最后……带耳机走路要注意安全!!

  • 为什么徕卡数码相机没有除尘功能?

    记得那个抖音里的梗,老爷子喊“大家注意啊,白平衡自动,iso100,光圈f11……”,呵呵哒,其实f11暴露了老爷子用的不是徕卡,因为徕卡镜头的最佳光圈不可能是f11,徕卡镜头很多f5.6就是最佳光圈了,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

    徕卡古典镜头(就按1990年以前算吧)大概的特点是:全开可用,收一档就很好了,再收一档基本完美。基本f4、f5.6到最佳光圈,几乎不会用到f11,而且徕卡的f11画质已经开始略化了。而现代头,asph镜头,基本全开就很好了。

    说了这么多,怎么跟除尘没多少关系呢?当然有了,因为徕卡m数码相机ccd/cmos上的灰尘都是在f5.6以后才比较明显的哦。所以真正懂徕卡镜头特点的摄影师都是尽量全开使用,或者为了获得更高锐度和反差收缩一二档。所以徕卡m机没有超声波除尘功能也无所谓啦。

    i50mm自己使用徕卡镜头常用的距离和光圈关系基本是这样的:

    距离0.7米~2米,全开光圈,f1.4或者f2。

    距离2米~5米,f2.8。

    距离5米~无穷远,f4。

    嗯的f4就到头了,连5.6都不会用的哦。比较激进啦~

    以上说的都是数码相机,胶片相机受到快门速度最高1/1000s制约,有时候不得不用f11,因为光线太亮了又恰好装了iso400的胶卷。这时候就要用f11+1/1000s的组合了。当然了,胶卷相机就不涉及到除尘的问题了哦。

    而数码相机真的积累灰尘多了也好处理,使用果冻笔就解决了。

  • 来个柯达tf卡耍一耍

    最近已进入淘宝就被推荐柯达tf卡,现在这人工智能分析也忒厉害了,咋就知道i50mm抵抗不住这小黄卡呢?于是还是下单了,准备给徕卡m9用一用,配合tf卡转sd卡套。当年曾经听人说过,他为了防止徕卡机身触点磨损,干脆用了tf卡套节约磨损……真的么,哈哈哈,应该不至于。不过从相机里掏出柯达小黄存储卡的感觉还是挺爽的,跟胶片相机掏出一坨黄胶卷似的,就算情怀吧,嘻嘻嘻。对了,柯达也是国产的哦,反正是被国内哪个公司给买了,也算国货哦。

  • 徕卡玄学之,用了就回不去

    朋友在犹豫蔡司zm50 f2和徕卡的summicron 50,于是整理了一下我们的聊天记录:

    徕卡镜头用久了会让你忘记徕卡的特点,让人更专注于生活和内容。任何事物都是从新鲜到适应再到腻烦,耳机音箱如此,镜头也是如此。有些镜头让你用着就憋屈饿,就想着升级。有些镜头用起来就惊艳无比,用多了反而空虚甚至腻烦。徕卡镜头的哲学就是不憋屈、不艳丽,给你很长的适应期,很难进入到腻烦期。所以用“好”来形容徕卡镜头是最合适不过了。

    好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天天喊好,每天起立喊一句“老师好”,会让人言不由衷,会让人腻烦。徕卡的好是体现在初见时的心动,思念时的悸动,到手时的感动,然后,然后就踏踏实实过日子,关注内容,关注思想,那时候如果切换到另外一套系统,就会分外怀念徕卡的好,一种其他镜头无法替代的感觉。用“难以割舍”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人就是这样,要看清一些事物你就得离开它,才看得真切。

    所以,很多人都说,徕卡用了就回不去了。至于价格,这世上本来没有贵贱之分?有情才有价嘛。

  • 最近好多人讨论要买理光gr3

    最近好多人都在讨论想买个随身卡片,要画质好的,然后问这台理光gr3咋样。咱也不知道啊,咱也没玩过啊。很多大佬都在用啊,当然,价格也真心不便宜啊,卖了这么多年啦也没怎么降价。这是今年被听到最多的一台相机了。还有个代言人叫李现,咱也不知道干啥的,李光?李线?难道是光线兄弟?理光不是森山大盗代言么?😁,当然了,如果有明星叫李光,那么理光的代言人一定会找李光代言的。“大盗”总觉得有种匪气。

    当然了,i50mm还是不会买的,就是便宜也不会买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太扁了,不像“做”出来的,像“坐”出来的扁。

    嘻嘻嘻,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应该是早年的理光广告给留下的印象。理光gr的定位非常好,就是在放松的时候掏出来“咔嚓”,它有一个广告是这样的。一位职业摄影师给模特用大机器拍摄,模特累的一身汗,等拍完之后,模特放松下来擦汗,摄影师突然从屁兜掏出gr捕捉了这个瞬间。理光的广告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哦。当时就在想,放屁兜,坐的时候岂不是会被坐扁?

    不要拿对焦性能、微距、等等对gr做过高要求,这机器本来定位就是“绿林街头”。如果徕卡是有理想有内涵的宋江,那么理光gr就是轻功了得的时迁,你不能要求他跟李逵比力气哦。理光gr从胶片gr1s开始就这么定位的,数码时代依然如此。

    忽然脑子里又蹦出来一个广告,一位美女拿着gr在眼前晃荡,然后喊了一句we love photo,然后就在那摇摆,嘿,还挺美。

  • i50mm爱杂志

    组了一个团,old lens life最新一期杂志,哇嘻嘻,满员了。有木有其他徕卡杂志资源分享的哇,进群哇。住大家国庆快乐。

    (更多…)
  •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对焦黄斑眩光一直是徕卡m6的硬伤之一,早晨Wulfric给i50mm发来惊喜,他搞定了徕卡m6眩光的解决办法。简单实用,真是有意思啊。下面是他的分享,更多精彩内容请跳转到他的公众号: solated Island Darkroom

    黄斑眩光的主要原因是框线采光用的反光片将直射的光反射到黄斑区域,干扰了黄斑。

    将框线窗贴上可以增加散射的薄膜 甚至可以是美纹纸,喷熔布等白色透光材质,贴在内部可以完全解决炫光问题。不想麻烦的也可以贴在外侧。各个角度黄斑完全无炫光,框线也不会变暗,从外侧看框线窗会变白。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徕卡m6黄斑眩光解决方案 作者:Wulfric
  • Hasselblad 503CW 我的随身中画幅相机 “WalkCamera”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一提到哈苏Hasselblad这个品牌,给人的印象就是“土豪专用中画幅数码相机,一台十几万”,2018年,我从135敲门进入了胶片坑,在和摄友的交流过程中,有幸的摸到了一台500cm,第一次发现原来哈苏也有胶片相机,同时因为瞥了一眼那个奇怪的腰平取景器,内心已中毒身亡。表面上,我对所有人说,这辈子我也不会玩120,其实心里早就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2019年底,经历了哈苏胶片机的大事件——周董发布了MV《说好不哭》,一时间,全世界仿佛都重新认识了哈苏这个品牌,也同时唤起了我对那个取景器的骚动。2020年初,靠着疫情拉低市场价,我开始疯狂的在咸鱼和淘宝里扫射几种常见的哈苏相机:500系列、2000系列与SWC。最终一系列机缘巧合,买到了一台503CW,最好的500系列相机。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对于哈苏503CW本身,我其实没什么发言权,因为我只用过这一台机身,一个镜头,两个后背,此外体验主要还是在胶卷上。到目前503CW一共拍过42个胶卷,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其中的体会和操作的进步,成片率的不断提高,都给人带来无比的兴奋。 胶片的120照片很耐看,不论是扫描件还是正片底片,都有无以伦比的体验,色彩的深度、画面的细腻度、安静的定格瞬间、深邃的空间感,都是120相比135最大的优势:135里50mm f/1.4干的活,CF80mm f/2.8就能办到,却得到了更好的画质和焦外润泽感(当然不是哈苏也可以的,只要是正常的120镜头都有这么好的效果)。最重要的还有拍摄的仪式感:测光、对焦、拔插刀、精细对焦、构图、等待瞬间、按快门,费尽力气得到的一张照片,必然会更加珍

    贵。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说了这么半天,哈苏到底相对其他120相机有什么优点呢?小而精,小而精,小而精,重要的事情总要说三遍。小是指它的体积,尽管和禄来或玛米亚比它并不是最小的,但是作为可换镜头的腰平取景相机,哈苏500系列可谓是精简至极了,机身除了过片、反光板和快门的联动没有任何多余的设计,其他不需要的功能一律外挂处理;精是指它的精密,哈苏500系列被称为120中的徕卡相机,一方面是外观设计有一丝相称,另外就是它内部机械的设计了,精密,简单,好维修,不容易坏。这就是为什么60多年来,商业摄影的标杆为什么一直竖在哈苏身上的原因——它好用啊。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我的这台相机是从北京当时照相馆何脑斯那买过来的,何脑斯亲自教我上卷,过片,一边教一边说:这相机你拿回去就是拍,就是按快门,尽管用,用不坏。他作为摄影师先后拍过几千卷,没出过问题,从来都是惊喜,那就说明,如果你喜欢120,喜欢哈苏,买一台吧,绝对不会后悔。

    在我看来哈苏503CW就是120相机界的Walkman,我愿意称哈苏503CW为WalkCamera:它拍照方便、外观好看,拍摄感紧凑、扎实,出片惊喜。是我最喜欢的120相机。

    因为入坑120胶片坑有点晚了,目前120的胶卷选择很少,彩色负片柯达只有Portra和Ektar,富士只有Pro160、Pro400这几种常见卷了,正片多一些但是很贵,拍着感觉很奢侈,黑白选择多一些。最最推荐的还是柯达的三款Portra,色彩丰富,饱和度偏低,很清淡又润泽,是一种数码很难模仿出来的色彩。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看照片吧。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Hasselblad 503CW 作者:范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