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的时候我喜欢带一些轻便的相机,比如天气暖的时候用leica m,天气极寒冷的时候用minox,而在室内时,我却对尼康d700加上手柄、佳能6d配合24-70这种大单反更有兴趣。特别是最近觉得臂力似乎有增进,对于捏尼康d700很有激情……,毕竟不是出门老拿着,这种大号单反偶尔当个哑铃还是挺好的,😂


出门的时候我喜欢带一些轻便的相机,比如天气暖的时候用leica m,天气极寒冷的时候用minox,而在室内时,我却对尼康d700加上手柄、佳能6d配合24-70这种大单反更有兴趣。特别是最近觉得臂力似乎有增进,对于捏尼康d700很有激情……,毕竟不是出门老拿着,这种大号单反偶尔当个哑铃还是挺好的,😂
有人说恐龙是蜥蜴被辐射的产物,人是猴子被辐射后的产物。那么徕卡镜头被辐射了呢?就成了徕卡summicron 50 f2 折叠头,江湖人称黄玻璃苏米克隆。
黄玻璃summicron被认为是传奇镜头,日本人称之为连空气都能呈现的镜头。这是一只五毒俱全的镜头:3片镧系玻璃 + 1片钍系放射玻璃 + 一片含重铅玻璃,全是重污染的玻璃。《徕卡放射头辐射到底有多少》。
布列松最喜欢的镜头是哪只?徕卡50mm。布列松最喜欢的是哪只50mm?徕卡summicron 50 f/2 折叠放射头!——黄色玻璃苏米克隆。这是真的,你可以去查资料,我就不论证了。
全开清晰度📷 📷 📷 📷+ | 全开油润度📷 📷 📷 📷 |
综合清晰度📷 📷 📷 📷 📷 | 影调顺滑度📷 📷 📷 📷 📷+ |
虚化渐进程度📷 📷 📷 | 虚化柔和程度📷 📷 📷 |
焦外旋转程度📷 | 耐用皮实度📷 📷 📷 📷 📷 |
便携性📷 📷 📷 📷 | 外形美观程度📷 📷 📷 📷 |
做工精细度📷 📷 📷 📷+ | 重量控制程度📷 📷 📷 📷 |
拉风度📷 📷 | 出街率📷 📷 📷 |
1953 - 1956 年大批量生产 1957-1960 少量生产 代号 SOOIC 产量 60,680 焦距 51.9mm 光圈 F2 2.8 4 5.6 8 11 16 结构 6群7枚 视角 45度 最近对焦距离 1m uv口径 E39 重量 255g 材质 胴 刻字 镜头前圈镜头编号的方向有的向内,有的向外。 特殊版本 早期部分镜头使用放射玻璃 徕卡50mm f2镜头发展史:徕卡最早的50mm f2镜头叫summar,后来是summitar,最后演化成summicron。(更多…)
summi来自于summit,意思是山峰、顶点。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徕卡光圈f/2的镜头命名是summar,取自于summit这个词语前4个字母,后缀ar是拉丁后缀,跟er、or后缀类似,ar一般用于双写字母后面,总体意思就是高级货哦。
几年前徕卡M10在北京三里屯的发布会上,遇到徕卡总部的一个员工,他使用的就是这枚summar 50mm f2镜头。具他说,那枚镜头是从爷爷那里传下来的,已经让厂里工程师给保养了,我还记得用他的M10配合summar 50mm f2拍了几张。
(更多…)听说胶片是时间的碎片呀,每一个摄影师都留下了不少自拍照啊。Robert Blomfield被称为英国的薇薇安迈尔哟。我第一时间不是看看他的作品,而是看看他用什么相机……。并不是因为i50mm喜欢器材超过作品,而是我想看看大师用什么相机……
据说他小时候用他父亲的徕卡,但似乎我搜不到他用徕卡的时间碎片,有一张用康泰时的,不知道是不是Robert Blomfield。但是明确知道的,他有大量用尼康大f的自拍照。据说后来他也用数码相机。
摄影是真实的记录,可真实最终还是存在心中,那里是太虚幻境,所有的摄影其实都在现实与想象的边缘。森山大道的摄影探索更接近边缘那条线,他给我的启示恰恰是这一点。而那种森山的风格,就是从这个边缘为起点,体现在器材上是理光GR,体现在形式上是高反差。而世人往往能看到的,更多的还是gr和高反差,离真正的森山内核,还差一线之遥。
我看森山大道,不是看内容,而是行走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边界上。我看大师作品,跳过有网络上那些人对他的解读。也同样不关心他们的时代背景。我直接看他们的画册。我看森山大道,从来不会模仿他的风格。但我敢肯定,每次在我探索虚化与现实边缘时,在那,我会遇到他。
当然,千万不要看教科书对摄影师的解读,实际上摄影师都否认教科书里对自己的解读的。我认为,甚至连摄影师自己的解读都不要看,用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解读。因为人是无法用自己认知外的语言去解读一张照片的。同样的作品,三五年后,你的字典里有了更多的词汇,也自然就会有新的解读,属于自己的解读,永远都是正确的解读,不要被别人的声音扰乱心神哦~
看这篇文章,点击右下脚的月亮,会有惊喜哦,👀
曾经流行明信片,记得那时候最喜欢的不是明星,而是这类风景的,有的还会再旁边配上一首现代诗。也不知道是喜欢诗呢,还是喜欢风景呢,还是喜欢它们在一起呢?
一只被低估的镜头,带上它出门小巧轻便,让人愉悦。而且成像也是一如徕卡的风格,据说跟六妹很像。
(更多…)就我目前看到的,国内讲摄影技术的天花板是朱羽君老师几十年前录制的电视节目,里面都是摄影干货,最最最主要的是,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盛气凌人的压迫感,而这两点正是现在人讲摄影的两大毛病。哈哈哈。
那时候的人是珍惜胶片的,因为视频都是胶片拍的,多一秒都是浪费国家资产。而如今虽然短视频了,但是为了吸引眼球躁动的不行,哈哈。还是老视频真贵呀,朱老师和两个学生面对摄影技术娓娓道来,就像聊天一样自然天成,如同矿泉水一样清澈怡人。真好!比现在网络上讲摄影的老法师、小卡拉好很多哦。
技术是告诉你,相机、镜头、光学,能给你带来什么,在你使用的时候能给你提供可能性。而不是要求你必须如何如何。人家的视频就是告诉你,摄影艺术有哪些可能性,剩下运用是摄影师自己的事情,讲的真好。哈哈哈。
一般来说,一个徕卡粉,都有至少2个35mm镜头:(更多…)
一个锐利,精细如针水缝时间。
一个柔和,缠绵似樱桃甜月斑。
而圣光,却可以一当二,兼具两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