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默无闻的“一哥”
我不是老大,我愿意保留我的名字,向自己致敬,我设法除去M2的光环,努力做到跟他们不一样,我从事科研、军事,我做最朴素的工作。在徕卡的世界里,并不会迁就“大众”的习惯,徕卡m1确使用了“1”这个数字,但却是最默默无闻的“一哥”。
(更多…)我不是老大,我愿意保留我的名字,向自己致敬,我设法除去M2的光环,努力做到跟他们不一样,我从事科研、军事,我做最朴素的工作。在徕卡的世界里,并不会迁就“大众”的习惯,徕卡m1确使用了“1”这个数字,但却是最默默无闻的“一哥”。
(更多…)爱花的人见花就要闻,爱书的人见书就要买,玩过3个以上相机的人见到徕卡也是如此要瞧瞧。
很多人一直呼吁徕卡出个全画幅的自动对焦相机,于是就有了徕卡Q和SL,结果被疯抢。其实徕卡全画幅自动对焦机器早在胶片时代就有了。那个时代他们叫PS口袋机,包括徕卡mini、minizoom、等等,尽管是口袋机,又是日本美能达啊松下啊富士啊代工的,但是镜头跟设计verio-elmar确实是真正的德国货。Z2x液晶屏也很少出问题,不像蔡司那些金属壳的G系列旁轴,动不动就漏液。
徕卡Z2X是一款小变焦口袋机,焦距范围是35mm到70mm。整个机身设计是流线型的汽车造型,拿在手里轻飘飘,但是手感出奇的好,让我大吃一惊,塑料也可以有这样的手感啊,仿佛攥着一块香皂,也像手撕面包。用细绳子挂脖子上一点没有疲劳感啊。
徕卡Z2X总共只有开关机、变焦、快门按钮、模式按钮、自拍按钮这4个按键,傻瓜的不能再傻了。但是我觉得这机器真是傻的可爱至极啊,拿起来就拍,完完全全的自动对焦、自动测光、自动过片。徕卡Z2x对焦迅速而不犹豫,快门声音可以忽略不计,闪光灯也异常强大。
1、开机速度快。徕卡抓拍精髓,开机必须快。
2、自动断电镜头不回缩。这是个非常徕卡的设计,因为可以迅速唤醒相机,立刻抓拍。leica mini3也是这样的。
3、闪光灯关闭。在不关机的情况,按七次mode键,关闭闪光灯,相机断电后再唤醒,这闪光灯还是关闭的。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这个设计,所以他干脆不给Z2x关机。反正这机器是自动断电的,也不收缩镜头,下次唤醒非常快。
Z2X的取景器还是蛮舒服的,当然不能跟徕卡M比了,里面没有任何参数显示,对于这样的口袋机来说,非常明亮。我没有任何抱怨。
当初给leica Z2x命名时很特殊。因为徕卡早已有mini zoom系列,唯独Z2x是个独生子,没有Z1x、Z3x这样的兄弟。这个命名应该是”2倍变焦”的意思。据说这个镜头是当时徕卡不同以往mini zoom而全新设计的,这个设计稍微扩大光圈就是后来minilux zoom那枚大名鼎鼎的镜头。
我经常给这个口袋机装上彩色胶卷,平时放包里,徕卡M大部分时间装的是黑白做主力机用。徕卡Z2x充当一种调味剂的角色,非常棒,跟M完全不同,却又互补。最最重要的是,这个机器才1000左右,甚至不到1000,值了。
康泰时TVS III我觉得没有可比性,抛开光学不说,价钱在那里放着呢。如果出席个聚会啊、穿个利利索索的,我当然会选择tvs iii,钛金属高端大气上档次。如果骑着膜拜单车在通惠河边溜达,那我觉得还是选择z2x更安心,万一掉了也不心疼。
关于代工除了末代皇帝徕卡CM,其余十几款口袋机都是日本、中国代工厂生产的。镜头设计除了第一代AF-C1是美能达设计外,其他都是德国徕卡设计。镜片镀膜都是徕卡的。这些机器2000年上市时都是8000-9000人民币哦,即使在国外也是奢侈品,足够买一套当时最先进的单反的。
徕卡z2x有银色、黑色、蓝色、捷豹绿色版本,还有带日期后背的、不带的版本。这机器1997年-2002年生产了5年。
生产时代 ——1997-2002 代号 - 18008-蓝、18032-银、18033-银.DB、18034-黑、18035-黑.DB、18070-捷豹、18071-泰坦套装 类型 - 小型胶卷傻瓜相机。 变焦镜头 - LEICA VARIO-ELMAR 35 > 70 mm f/4.0 > 7.6(6 组 7 片)。 当相机关闭时,镜头盖会自动关闭并与机身齐平。 聚焦范围 - 从 60 厘米(24 英寸)到无限远。 独立的无限远对焦锁定。 变体 - Jaguar 特别版于 2000 年年中发布,限量 1,000 台相机。 车身采用黑色和英国赛车绿,前下部带有捷豹标志。 标准的 Z2X 是黑色和钛合金; 也有电蓝色可供选择。 自动对焦系统 - 被动自动对焦,轻按快门释放按钮时测量曝光值,完全按下快门释放按钮时对焦。 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辅助 AF 灯会自动激活。 曝光控制 - 自动程序模式,中央重点积分测光,在自动模式下自动激活闪光灯。 内存 - 持续轻按快门释放按钮可锁定焦点并保存测光值。 曝光覆盖 +2Ev,可以手动激活。 测光表工作范围 (ISO 100 下的所有数据)适用于自动激活闪光灯或“ON”(手动闪光灯)的模式。 在 35 毫米焦距处:从曝光值 Ev9(1/30 秒和 f/4.0)> Ev17(1/300 秒和 f/20)。 在 70 毫米焦距处:从曝光值 Ev11.6(1/50 秒和 f/7.6)> Ev17(1/200 秒和 f25)。 对于手动“闪光灯关闭”模式或长时间曝光的手动闪光灯激活,“SLOW/ON”。 在 35 毫米焦距处:从曝光值 Ev6(1/4 秒和 f/4)> Ev17(1/300 秒和 f20)。 在 70 毫米焦距处:从曝光值 Ev7.9(1/4 秒和 f/7.6)> Ev17(1/200 秒和 f/25)。 快门速度范围 - 1/4 秒。 > 1/300 秒。 “B”设置(最长 99 秒) 胶片感光度设置 - 胶片感光度自动设置为从 ISO 50 到 ISO 3200 的 DX 编码胶片。对于没有 DX 编码或编码低于 ISO 50 的胶片,相机自动设置为 ISO 100。对于编码高于 ISO 的胶片3200,则设置为ISO 3200。设置如下:ISO 50、64、100、125、200、250、400、500、800、1000、1600、2000、3200。 自动闪光 - 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闪光灯会在自动程序模式下自动启动。 随时手动开/关功能。 长时间曝光 (SLOW/ON) 也可以进行额外的手动闪光激活。 预闪以减少自动程序模式和手动闪光(开、慢/开)中的红眼效应。 闪光范围 -(ISO 100 下的所有数据):在 35 mm 处:0.6 > 5.1 m。 在 70 毫米处:0.6 > 2.7 m。 取景器 - 明亮、清晰的实像取景器,带有测量自动对焦区域的标记、近距离和全景照片的框线(全景适配器作为附件提供)。 取景器放大倍率:35 毫米焦距时为 0.44 倍,70 毫米焦距时为 0.74 倍。 Finder 覆盖 83% 的电影格式。 LED - 红色 LED 在闪光灯充电时闪烁,并在闪光灯准备好闪光时持续点亮。 当相机/拍摄对象距离太小或由于曝光时间过长而有相机抖动的风险时,绿色 LED 会闪烁。 它持续点亮表示焦点和曝光已被测量或存储在内存中。 胶片传输 - 自动胶片穿线并前进到第一帧。 每次曝光后电动推进。 按住快门释放连拍。 最后一次曝光后自动倒带。 可以中途倒带。 数据面板 - 液晶显示屏 (LCD) 指示电池状态、帧计数(或者以秒为单位的时间计数)、闪光灯和预闪激活、闪光灯关闭和预闪关闭、长时间曝光、无限远对焦锁定的符号/数字、自拍和曝光覆盖。 自拍 10 秒。 倒数; 由相机前面的二极管 (LCD) 指示。 由相机顶板上的单独按钮激活。 电源 - 持久耐用的 3V 锂电池 (CR 123A)。 相机开/关控制 - 相机顶部的开/关按钮。 镜头移动到就绪/运输位置。 相机会在大约 1 分钟后自动关闭电子设备。 5 分钟(待机模式)。 可以通过触摸快门释放按钮、变焦选择器或开/关按钮重新激活功能。 程序模式 - 带自动闪光的自动程序模式 - 带自动闪光和 预 自动程序模式 和曝光覆盖的 - 闪的自动程序模式 - 带自动闪光 和 手动闪光 - 手动闪光 预闪- 手动闪光 长时间曝光 - 带 预闪和长时间曝光的 手动闪光灯- 手动闪光灯关闭 - 无限远对焦锁定 和手动闪光灯关闭 - 如果光线太暗而无法曝光,LCD 数据面板上会显示“B”测光。手动长时间曝光可能长达 99 秒。” - 在选择另一种模式或关闭相机之前,每种曝光模式都将保持有效。 当相机重新打开时,它会自动设置为“带自动闪光的自动程序模式”。
序号开始 | 序列号结束 | 产品 | 年 | 数量 |
---|---|---|---|---|
2332001 | 2382000 | 徕卡Z2X | 1997 | 50,000 |
2382001 | 2412000 | 徕卡Z2X | 1997 | 30,000 |
2482801 | 2487800 | 徕卡 Z2X DB | 1999 | 5000 |
2490157 | 2495150 | 徕卡 Z2X DB | 1999 | 4994 |
2502001 | 2517000 | 徕卡 Z2X DB | 1999 | 15,000 |
2517001 | 2527000 | 徕卡Z2X | 1999 | 10,000 |
2688501 | 2703800 | 徕卡Z2X | 2000 | 15,300 |
2726401 | 2731400 | 带 DB 的 Leica Z2X | 2000 | 5,000 |
2847751 | 2849750 | 徕卡Z2X | 2002 | 2,000 |
全部的 | 分配 | 序列号 | 1997-2002 | 137,294 |
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可以对半个世纪前的工艺品品头论足,那个时代这些小镜头都是奢侈品。
徕卡生产的35mm镜头版本相当多。第一个就是贯穿二战Elmar 35mm f3.5,第二个就是1949年-1960年的LEICA SUMMARON 35mm f/3.5 了。
SUMMARON 35mm f/3.5是第一只使用徕卡自己玻璃的35mm镜头,这是一支非常受欢迎的镜头,保有量相当大,状态好的镜头并不难找,因为量大价格比Elmar 35 3.5便宜一点点。
难道是因为它丑吗?如果回答“是的”,那也不过是我的一种搪塞。因为真正的答案说出来都如同揭开伤疤,它会带来第二次的痛。所以真正的徕卡迷会用“丑”来作为一种例行回答的外交辞令。
如果说徕卡m4借鉴单反快速回片摇把是徕卡的首次向单反“借鉴”,那么到了m5已经堕落成了“抄袭”。它已经堕落到取消自己特有的圆弧机身,两侧使用了日本单反的斜切角。难道是尼康单反销量刺激了徕卡设计师的审美?这种迷失自我的盲从感,不能不让人怀疑设计师昏了头。每次看到m5,都想到这些,是会让真正的徕卡迷黯然神伤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异物入喉的苦感。
真正的徕卡迷是无法接受遥遥领先的原创思维沦落到到向别人“借鉴”。徕卡m的灵魂,代表的是创新,它已经不只是一个外观,而是一种精神。我宁愿选择具有独立精神的尼康fm2单反,也不要一台四不像的徕卡m5。当然,如果把它改名,改成佳能model7之后的名字,叫“佳能model8”,我觉得我会买它,甚至会赞美他,它的设计与佳能旁轴还真有点接近呢。是不是徕卡m5就是佳能设计师设计的呀。
发神经的说,m5这是一台应该被取消番号的机器,它哪里配得上进入m行列呢,啊哈哈哈哈。尽管有些朋友跟我说m5当年成本有多高,技术多先进,我也找不到一丝购买的理由。我本想找到一些讨厌尼康的理由,可是越看徕卡m5,我就越发喜欢尼康了,于是我买了一台尼康。
当然,其实当年徕卡经历m5的失败,很快明白过来了。m5之后的型号没有用m6,而是m4-2,就是在声明,我回来了,作为m4的二代回来了,这才叫浪子回头金不换嘛。到数码时代,徕卡m绝不敢轻易“借鉴”其他相机的元素了。器材,品牌,如同人一样,他是有无形的能量的,而这能量首先是自我认同,之后才是被用户认同,两向合力才能成就一代经典。所以呀,写文章也不能学别人,要做自己,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转载哦,无论你说的对不对,只要你说的是自己的感受,那么就是真的,你是最美的。
不过,自从买了尼康,如今看来,我已经不在是个纯正的徕卡迷了^_^,我不知道是该继续说m5丑呢?还是该说佳能旁轴漂亮呢?从红薯发来的靓照来看,其实m5挺漂亮的,抛开成见,m5还是非常不错的机器,嘻嘻嘻,难怪别人说徕卡是做机身的,它的机身做工真没得说,哪怕是最不受待见的m5做工都这么好。他那里没有佳能model7,不然就让他用m5与modle7合影,你一定会觉得m5和model7更像哥两……,也许,这是我购买尼康的理由,我哈哈哈哈。完蛋,这m5怎么越看越好看了呢……
世界上哪只镜头的设计40年不变?那就是传奇的LEICA m50/1.4 V2 也叫E43,从1961年到2004年。这在镜头历史里可是罕见的。在summilux m50/1.4 ASPH没上市前,应该说summilux m50/1.4是没有敌手的。哪怕是今天其他品牌的50mm 1.4都不是这E43的对手哦。这枚镜头前几年被炒的有点高,成色好的与ASPH版价格基本持平。现在成色不错的落到11000左右了还算合理,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v2生产年限:1962-1994
v2版本一:滤镜口径43mm,外置遮光罩,最近对焦距离1米。早期有银色、黑色、24编号等小区别。后期方字版做工要好一些,镜头略短一些,而且最后期竟然是漂亮的黄金镀膜,比常见的紫色镀膜更耐看一些。 v2版本二:滤镜口径46mm,是1995年做了改装:口径为E46版本,增加了自带遮光罩,最近对焦距离为0.7米。此版本被成为leica summilu 50 1.4 pre-asph。
1958-1961年之间生产的银色summilux 50 1.4 e43 v1,光学与v2不同。
(更多…)徕卡原型机用的镜头叫Anastigmat 50mm/3.5。世界上首台销售的产品是徕卡IA型,配的叫Elmax 50mm/3.5。后来这只镜头改名为Elmar 50mm/3.5。徕卡因此闻名世界,上市那年是1925年,9年后这名设计师也设计了有名的elmar 35mm/3.5。
徕卡Elmar 50是一只可伸缩镜头,跟后来的肥硕体型的徕卡头比它显得瘦,瘦的只剩下骨头了,也只有它最能代表原始的徕卡(抓拍,小,方便携带),它长的像跟骨头,它就是徕卡的骨头。
设计师:徕卡第一代设计师Max Berek
Elmar起源:EL是首字母Ernst Leitz,max是设计师的名字,后来改成了mar。
全开清晰度📷 📷 📷 📷 | 全开油润度📷 📷 📷 |
整体清晰度📷 📷 📷 📷 | 影调顺滑度📷 📷 📷+ |
虚化渐进程度📷 📷 | 虚化柔和程度📷 📷+ |
焦外旋转程度📷 📷 📷 | 耐用皮实度📷 📷 📷 📷 📷 |
便携性📷 📷 📷 📷 📷 | 外形美观程度📷 📷 |
做工精细度📷 📷 📷+ | 重量控制程度📷 📷 📷 📷 📷+ |
拉风度📷 | 出街率📷 📷 📷 📷 |
我不会说喜欢现行版summicron,我要说这个镜头出片很美丽,价格很合理。无它,没有理由,不需要理由,不想有个理由,总之就是它——很多人的第一支徕卡镜头。从光学上说虎爪版、月牙版、现行版都是相同的光学设计,它们都属于第四代summicron 50mm f2光学设计镜头,也有人为了区别外观,管内置遮光罩的现行版叫v5,不过,为了简单,这里管它们统一叫v4。
徕卡的镜头就像烟花,从一个中心爆炸飞向周圈,随时间燃烧熄灭。但不论何时,都会在某一个时刻同时达到整体的最亮,那个时刻就是f5.6……
这个镜头的出身还是蛮有故事的。由于前代hektor 28 6.3没有真正的光圈环,后面重新设计用了新型玻璃,光圈提高了半档,做工也更考究了一些。但是1955-1963年M3都已经有了,这只28 5.6却用了螺口。而且当年徕卡宣称是有28mm 5.6M口的,但是直到2017年才真正的给这只28mm 5.6镜头做了M口。
(更多…)同是1.4光圈的summilux 75mm 1.4 比summilux 50mm 1.4高一倍以上。同是f2光圈的75mm比90mm同样高很多。更别提新出的noctilux 75 1.25了。徕卡就没有便宜的75mm镜头呀。
也不算是奇怪,75mm要到m4p时代才出现的,加拿大曼德勒设计师最爱的镜头,产量很少甚至被称为他为自己设计的镜头。光学从徕卡夜神noctilux 50 1.0演变而来。而且徕卡第一只75mm镜头就是 1.4的大光圈。也许徕卡的高价路线是对的,毕竟能用75mm的人应该不是为了简单的随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