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徕卡R4使用体会

    徕卡r4

    r4的电子化跟m7不一样,m7是电子控制快门,但光圈还是要手动,充其量m7具备光圈优先,但r4具备p档,也就是快门跟光圈都由程序控制。这对入门用户很好,但电子的可靠性肯定不如机械的,由于气候、电池质量等原因,程序会自由发挥了。而且程序本身出故障时,你也可能毫不知情,毕竟你见到的快门和光圈都不是你真的有控制权,实际指令都是机器里的芯片控制的。
    r4在不装卷的情况下,调到m档,全手动。

    如果你按着玩,连续拍摄超过36张后还继续上线弦继续拍,按到一定数量的快门,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偶尔几次光圈会不收缩。打开后盖,让计数器归零,前36张肯定没问题,但超过36以后就会偶尔不收缩光圈。如果你调到唯一的机械快门1/100s超过36张也不会存在上面的问题。我估计拍太多,程序内存益出,人家设计的一卷就是36张呀,谁让你一个劲空按。实际使用中因为胶卷就36张,所以不会遇到不收缩光圈的问题。但这足以说明电子快门的不确定性,哪怕是数码的M机,论可靠性也远远不如机械的M2、M3、M4、R6等。

    (更多…)
  • 一开一合一图像

    leica summilux 50 1.4 e43

    有人问我什么是曝光?我觉得难以三句两句解释。于是指着电梯门说,曝光就是电梯这一开一合就成图像。

  • 什么叫艺术什么叫街拍

    leica m3 + summilux 50 1.4 e43

    艺术哪有那么复杂,把做饭拍的像做艺术品,这就叫艺术。记录下街上的这种艺术,就叫街拍。

  • 摄影家家摄影

    leica m3 + summilux m50 1.4 e43

    拍了上万张街头照片,比不上一张母亲的照片,拍再多母亲的照片,也比不上站在母亲对面拍照,即使她不配合镜头。

  • 大师与徕卡之英格·莫拉斯 Inge Morath

    奥地利摄影师Inge Morath ,马格南少有的女摄影师,但最早她可不是摄影师。她在柏林学外国语,从事翻译、报道、编辑工作,主要是跟文字打交道。她经常给摄影师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Erich Lessing配文字报道,后来这两个哥们都加入了马格南。

    当年卡帕邀请哈斯加入马格南,让他来一趟巴黎总部,同时也邀请了Inge Morath,她是以编辑身份随行的。 (更多…)

  • 看得见的不是音乐

    leica sl2 + r50/2 e55

    那段墙很年代了,周遭都在新建,估计这儿也快了。于是跑到对面,等待行人经过,哈哈,等待的此刻才是感受到摄影快乐的时刻。
    如果摄影是有趣的,那么为什么有人不快乐?若是冲着寻欢去摄影,往往得不到快乐。
    不经意间,那么一个场景,那么一个人,触动了快门的感情,那就离快乐很近了。

  • 马路摊鸡蛋

    leica r6 + r50 f2 e43

    最是人间留不住,水也成冰,气也成冰,都做浮光一略影。
    这原本是冬季早晨,看见一辆车排气筒下的一滩冰。也像马路摊鸡蛋。

  • 张望

    leica r6 + r50 f2 e43

    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总会快速选几个角度,不论选那个角度,最终总会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过多的犹豫没有用。思绪泉涌,时机却飞驰而去,不如当下按下一张再说。

  • 叠罗自行车

    leica R6 + r50 f2 e43

    拍了那么多共享单车,总觉得这个最好,方便与乱像并存。多年后我是否还能记得当时的心情,不觉得难过,却有点暗喜,毕竟碰上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应该愤慨一下,我却没有。但这也不重要,因为乱像和我们的那些小心思一样,都会随我们一起老去。

    leica R6 + r50 f2 e43
  • 来自英国的kentmere 100胶卷

    kentmere 100胶卷的宽容度一般,凯瑞这个也只能算及格吧。但对于i50mm的街拍来说其实已经够了。有时候选个胶卷就是选了个风格,要是所有胶卷都一样,那才没意思呢。据说黄京很喜欢这这卷的颗粒,貌似确实根他的风格很搭。

    颗粒

    谈论黑白胶卷,其实跟冲洗有很大的关系。i50mm说宽容度和反差之类的,其实都是按照我自己的冲洗习惯来说的,与其他胶卷混洗进行的对比。

    不排除有人用这个胶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冲出漂亮的灰阶来,但是整体来说凯锐的这个卷确实反差有些大、颗粒有些粗、宽容度不够高。
    用派森冲洗,高光就很容易过了,暗部又太黑。特点是颗粒蛮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喜欢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