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方桥柱上一串方块缠绕,由小到大别有一种韵味。那是去除小广告的后遗症,但在我看来这才是真的行为艺术。我找了一个角度,用把方形车灯也纳入画面,拍了一张。
我们自以为控制着影像,但其实我们是它们的俘虏,我们深陷影像的泥淖,好在他们待我很好。
写作也是很多草稿的,废纸篓是最亲密的朋友。摄影师也是。
街拍有时候指的是照片,有时候指的是动作片,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对于摄影师来说二者说的是一回事儿。
出地铁,左手抓着相机,食指和拇指转动光圈,哒哒哒,到F4,然后食指摸到对焦杆儿,拉到景深标尺2米位置。右手转动快门速度到1/500秒。看着这清爽的5月天,心想:“这路上有无数瞬间在等待,而我不知道在等待什么,走着瞧吧”。
路上人不多,我把对焦标尺推到5米位置,心里盘算着,等人群拥挤的时候再拉回2米甚至1米,兴许能拍到一些瞬间。
远处一辆拉着共享单车的货车刚刚到位,工作人员正在卸车。于是我加快步伐,开启盲拍模式:竖起相机,迅速拍了一张,
选个更好的3米的位置又拍了一张。看他们并不排斥我拍照,于是关闭盲拍模式,黄斑对焦对着上面的人拍了一张。
心想:“特烂的照片、特好的照片并不多,时代是这么平和,不会让我们那么容易拍到太刺激的东西”。
拍了三张后,继续向前走,前方是个路口,把标尺指到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