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在这世上能做到不迎合别人,只关注做好自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徕卡的大光圈镜头可以说是不得不仓促上阵的产物,迫于来自蔡司、佳能、尼康的大光圈镜头的压力,仓促上阵。即便如此,它依然保持着徕卡自己独有的微反差,就是让人就看不腻,哪怕是放到数码相机上,依然是徕卡的味道,没有一丝折扣。徕卡summarit 50 1.5很便宜,但是它的味道依然是徕卡呀。
其实在这世上能做到不迎合别人,只关注做好自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徕卡的大光圈镜头可以说是不得不仓促上阵的产物,迫于来自蔡司、佳能、尼康的大光圈镜头的压力,仓促上阵。即便如此,它依然保持着徕卡自己独有的微反差,就是让人就看不腻,哪怕是放到数码相机上,依然是徕卡的味道,没有一丝折扣。徕卡summarit 50 1.5很便宜,但是它的味道依然是徕卡呀。
只有徕卡的elmar才配叫elmar,它是135mm画幅的奠基者,它是135mm镜头的开创者,它永远是50mm的基准。就说这逆光锐度,就是拿到现在也是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还没有哪个50mm能同时保留炫光灰雾效果、锐度、细节——是的,就是眼睛逆光时的感受。最值得尊敬的50mm镜头,没错,就是它elmar!
f3.5的光圈够不够用?我觉得对于街头摄影来说足够了,我经常喜欢把徕卡m8的iso调成1250,此时的颗粒感有点胶片模拟的味道。光圈有时候f3.5,有时候更小。特别是白天明亮的街头,f3.5足以应对任何光线。
你说什么,背景虚化?哦,这的确不是elmar的强项,但是你敢说徕卡elmar 50mm在f3.5时没有立体感么?它,有很好的空间感,这是其他品牌的哪怕在f2光圈、f1.2光圈都无法营造出来的“高级”街头感觉。也许elmar当年就是为街头而生的吧。
直到见到这张照片,我才终于知道为什么徕卡m8的黑白如此吸引我,远远超过m9的黑白。在我的概念里,也许只有加了黄色滤镜的黑白胶片才能与之媲美。徕卡m8的黑白照片,让人物的脸很亮,因为没有红外截止滤镜的原因,m8的黑白人物照片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似乎有一盏无形的灯照亮了街头人物面孔。很好。
我从来不会变走路边吃东西,因为我走路的时候,手上拿着的是相机,我吃的不是食物,而是光线。是的,走在大街上,一切光影都是我的大餐。你享受着你的美食,我享受着我的摄影。街头摄影,从来不是什么辛苦的事情。
无论你花多少钱,请多高级的摄影师,也拍不出媲美街头抓拍的人像,因为它真实,因为它纯粹,因为彼此双方都没必要“弄虚作假”,正所谓道家所说的“无为”,所以无所不为。
唯一的遗憾,就是被摄者本人或许一辈子也见不到自己的真实。但是,也别把自己想的多么与众不同哦。如果你从照片里看到了真实,那么真实就是你,那么照片里的他也就是你。遇见街头摄影,遇见真我。
由于前些天拍了很多打篮球的照片,使用了不少连拍,所以都是使用的jpg格式,结果我发现其实jpg格式就很好了。如果一直都是用raw格式拍摄,或者raw+jpg拍摄的话,会总让你想着“回去能拉回来”。——但是“回去能拉回来”,这应该是我的摄影的一部分么?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逃避,一种眼下可以瞎拍的借口。
也许,我应该重新审视一下raw的必要性了。对于特殊场景,比如搞反差风景,当然拍raw拥有更好的后期余地。但是对于日常,是不是都需要保存raw呢?jpg也许更像是胶片,拍下去就决定了它当下的样子,这样会让你更专注眼前,而不是将来的后期,感受当下,做好曝光、构图,这才是摄影应该做的。
我知道通过加工raw格式,可以让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拥有绚丽的外观,但我不是那种摄影师,这种造假的照片一直是我嗤之以鼻的,你可以艺术化,但造假就违背了摄影的初衷。很多风景照,宣传片很好,实地一看被骗了,还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在我看来这和往食品里放化学添加剂没有多少区别。可惜,大众喜欢这样,看看咱们的食品添加剂就知道了。但是,这不是我摄影的初衷,后期可以,目的是还原它本来的样子,可以。
这几次拍摄篮球,我所有动用的相机都调整成了jpg格式,更让我兴奋的是,jpg已经足够好,所谓后期,也只是最简单的调整为黑白,连反差都没有拉。
sony a7s这台相机只有1200万像素,平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在暗光下它的表现竟然令我吃惊,iso6400的情况下色彩依然能保持鲜活,难怪dxomark上面这个老机器高感排名至今都能拍到第五啊。
重新思考jpg,重新思考摄影,不给自己留一个借口,如果光线足够好,jpg自然就足够好,如果光线不好,就算后期raw拉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摄影首先还是给自己看的,专属于自己的当下感受,不是忽悠别人的——只是我的摄影初衷是这样的。
另外,这枚200块钱的vivitar 135mm f2.8没想到色彩、锐度在暗光下这么好。当年看上它就是因为手感好,徕卡的手感……,200块的价格,自打过去买来就没用过,这次没想当这么好。看来呀,呵呵,高端货不是由高定价决定的哦。
在尼康单反镜头历史中,早期的对手主要是徕卡,那时候的尼康镜头做工用料都非常好,对焦手感也非常棒,很多人喜欢的就是这个时代的auto头,但这类镜头需要改一下才能用到后来的很多胶片单反和现代的数码相机上。对人个人可以简单修改一下也能用,但是当年尼康官方提供修改服务,这类官改ai的镜头数量不多,但价格并不是很高,几乎与auto原口差百十块钱。对我来说这类官改ai是使用的首选。
我这枚aotu口的105mm f2.5官改ai的头不是正宗的“阿富汗少女”镜头,据说正宗的是ai-s版本的。但是实际上auto反差低一些,我很喜欢,auto具有古典味道和优秀的迷人虚化,不是ai-s具备的。下面这张是jpg直出未经过ps的,我觉得色以及非常好了,白平衡也很准。
摄影师史蒂夫·麦柯里(Steve McCurry)在1984年拍摄这张标志性照片时,使用的是 尼康 Nikkor 105mm f/2.5 AI-S 镜头,搭配尼康 FM2 相机和柯达 Kodachrome 64 彩色胶片。
其光学结构为5片4组(Xenotar型设计),相比早期版本改进了近距离表现和多层镀膜技术,提供了更佳的锐度和色彩表现。
早期 Nikkor-P(Sonnar设计):1959年至1971年生产,5片3组,单层镀膜,适合黑白摄影,但在色彩还原和近距离表现上不如AI-S版本,且1984年时已较为过时。
AI 版本:1977年推出,AI和AI-S版本光学公式相同(5片4组),但AI-S的线性光圈控制更适合快门优先模式,且更轻便、。
上次使用了尼康的阿富汗少女镜头,确实惊艳到了我,没想到手动对焦也可以抓住运动的感觉。那么尼康的另一枚古董镜头能否也拍到篮球呢?这个镜头的最大光圈是f1.4,焦距是58mm的手动auto头,所以呢我决定使用sony a7s配合它,因为这么大的光圈可能不容易通过光学取景器对焦……,拍摄效果呢,我觉得不如105mm f2.5有感觉。
话说,由于场上是2 v 3,其中2人队老输给3人队,然后他们就邀请我这个摄影师放下相机,加入他们。果然,摄影师也是射手,交出了3次抢断,2次助攻,一次盖帽,6投中1的答卷,终于赢得了下半场比赛。
头一次拍篮球,起初纠结了一下,是不是应该用个尼康70-200 f2.8那样的长焦体育头,但是吧,咱拍的是半场篮球,而且我就在场边,似乎一枚85mm f1.8就够用了。但是呢,手上没有那样的自动镜头,还得买……,犯不上吧,手上不是有一枚阿富汗少女镜么,105mm f2.5,光圈虽然达不到f1.8,但至少也比f2.8大一些,而且尼康d700的iso其实还是很给力的。唯一心里没底的是手动对焦能否拍下篮球这样的高速运动。于是呢,我把照片格式调成了jpg,不拍摄raw格式了,多拍一些jpg,以量换质……。另外出乎意料的是,这枚镜头在中距离表现非常出色,全开都很清晰,反差也很完美,尼康镜头确实稳定可靠啊。直接转成黑白都不需要调整任何其他参数了,质感很好,单反105mm镜头确实比旁轴要来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