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天胶卷冲洗的实在失败,或许是温度太低,总之让我心力憔悴。第二天,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有啥意外的惊喜。上班快要迟到了,仅有的一辆蹦蹦车也被人抢走了。于是我拍下了这张照片,作为纪念。
有朋友问我冲洗胶卷的教程,需要购买的设备,要直接开药方。直接开药方!开药方!开!
那么我就开一个我常用的方子吧。我是个懒惰的人,省去了温度计、停影、海波,因为我觉得冲洗的一些细微差别根本没有换个胶卷来的大。所以在冲洗上只想用最顺手的方法得到中等的效果。
我要求其实不高,不期望135跟120一样细腻、灰阶丰富,那样直接上禄来120不就好了。后面还有4×5,还有8×10等大画幅呢。所以我对画质要求其实并不太高,常用的是iso400的卷,本身颗粒还是不小的,如果您用iso50 iso100的细腻卷,请自行使用高级冲洗方案,别用我这个教程,因为怕辜负了您那细腻的影调。
准备、购买冲洗装备
剪刀、架子、晾衣绳、洗脸盆、自来水,这些家里都有,就不用买了。
雪并不是很大,理发师傅早早出来摆摊了。他不知道,他早已经是相机里的明星了,在“大三”的作品里也出过镜。我很好奇他是怎么想到把板子横放到上面的,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固定这一头。眼下只能悄悄的观察,横竖拍2张,笔直的腰身、整齐的行头,横竖的构图。
21mm下的人物,会有些拉长,但不显得失真。而在过马路时21mm能获得更近的拍摄距离,防止有人忽然从镜头前穿过。选择竖拍,是因为我想把行人、斑马线和斑马鞋都收入照片里。或许有一天北京会取消斑马线,改为地下通道或者环形天桥呢。
收藏夹里有上百个摄影网站,有时候会一次全部打开。然后挨个刷一下。嘿,发现段劭的www.mageds.com 停留在了2020年3月。哇哈哈。摄影啊,还是喜欢用电脑看,还是喜欢用浏览器看。
除了收藏夹的网址,也经常搜一搜有意思的摄影网站,忽然发现blog flickr国内能访问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放开的,里面的图片质量确实蛮不错的。
尽管公众号用户很多,但i50mm认为摄影的最佳展示方式,不是手机屏上的推送,而是坐下来静静的用鼠标拉着看的网页……
这哥们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高,10岁开始玩摄影玩暗房,大学毕业后参军,退役后成为了LIFE杂志摄影师,一年后,也就是1958年加入马格南。Bruce Davidson在纪实摄影领取取得的成绩非常之大,荣誉无数。1933年出生,到现在也84了,还在拍摄。摄影真是一个长寿的体育项目啊。
玩徕卡水很深,甚至玩十几年也不一定真的玩明白。我们说这个头出片、那个镜头保值,其实都是刻舟求剑,明明连自己在哪里都不知道嘛。对于玩徕卡的人,光有三观不行,还得加个第四观——器材观,才不至于迷失。
我把器材观简单的分为三类,一类收藏观、一类实用观、一类体验观。
收藏家几乎不拍照,或者说不用自己的藏品拍照。前些年一个新闻说印度收藏家Dilish Parekh凭借4425台古董相机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哥们自己用佳能数码单反。不过也对,你见过马未都拿自己的藏品喝茶么?
成色不重要。纯收藏对相机的要求第一位的就是真实,无任何改动。哪怕是过片坏了、镜头长霉了,可以维护保养,但一定要保持它原有的状态,保持原有的手感,换件重新镀膜,都会损害它的收藏价值。我见过被保养完反而光圈卡位没那个手感了的镜头,也是讨厌至极。
成色也重要。崭新的未拆包装的M3贵,是因为M3首先具备重要的历史意义,保持崭新的太少。
军版本都很贵。由于军版的特殊性,不但是徕卡收藏爱好者争夺的目标,而且是军迷们争抢的相机。所以徕卡的军版相机的价格,一直都高高再上,特别是成色好的非常罕见。从军板的螺口机到M机,还有镜头,都使用的比常规相机更可靠的零件和设计。
M6的特殊机型。这些机型量很大,都很新,所以收藏家一般不舍得用。如果你舍得那么恭喜你,这种机器旧了就不值钱了。甚至会折损全新的30%的价格。所以用这种机器一定要珍惜,爱护,这样才能把这种“新机”继续流传下去。
黑漆是历史。黑漆的M2跟M3因其给当年摄影记者特制的历史意义,以及黑漆独特的外观渗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台黑漆M3、M2都是唯一的。黑漆M3、M2甚至连原厂重喷的都不被认可。很多换过皮啊、挂钩啊、机芯啊的黑漆徕卡,被极端的收藏家列为“恶心”的行列,甚至指责是造假行为。哪怕黑漆M3饰皮崩裂了,掉光了,也不能换新皮。
收藏家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器材的发展史,再延伸出摄影的发展历史,再延伸出社会的历史。真正的收藏家并不是放一柜子相机坐等升值的人,他们是文化的保存着,历史的保管员,就像马未都做那个观复博物馆一样,透过小物件看到大历史。向他们致敬。
但徕卡是相机,并不是易碎的陶瓷,不用反而爱坏,所以其实我们自己使用,也就是等于收藏。徕卡结实,请不要砸核桃,要爱惜。收藏品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己,不要跟风,就像过去炒的很贵的藏獒、红木家具,不流行了,就烂大街了。喜欢什么就收藏什么,无论它多贵,无论它多便宜。
用徕卡拍照,还讲实用,这本身就不是个实用的话题。在他们看来,用了徕卡,就不再去看那些一年一更新的数码了,再也不想踏入那种比拼画质和像素的烦人世界了。
有些人不是收藏家,也不是实用家,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哪怕是先想象再去验证,无论想象是否被证实,就非常高兴了,持有这种器材观的人,我管他们叫器材体验者。
这些人大多喜欢验证一些传闻、体会镜头所谓的味道和感觉,并一直在更换器材中。我用“者”来称呼这群人,因为体验者永远都在体验中,成不了“家”,当然也不必背着“家”的包袱。可以肆意体验,三枚、七枚、八枚、九枚,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的探索欲,上到黑油漆的M234,下到elmar 50 3.5,内到0-series,外到contax g2,只有长霉、起雾、开胶、摔坏了、信用卡还款,才是他们唯一的障碍。
但由于无拘无束,有时候会产生幻觉,捡到个藏品就以为发财了,又或是拍了张好照片,就以为自己是摄影大师了。所以体验者,是最能折腾,也是最容易迷失自我的一群人。很幸运i50mm不是唯一的体验者,看文章的机友们,你,你,你,都是体验者吧。
道理是讲不出来的,上面这些也不过是偶尔的一些想法闪现,然后记录了下来,现在拼凑出来,摆个地摊,您闲得无聊就来瞅瞅,也别当真。写这些真是无聊至极,希望人人大笑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