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伟大的作品是令人生畏的,要出那样的作品,是得经历多少磨砺和感受啊。艺术家与常人的重要区别是他们的感受更丰富,再用一种形式把那种感触表达出来。

有的人用乐器,有的人用画笔,有的人用相机。布列松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在他的镜头里每一个艺术家都散发着丰富的内涵。

当然了,敏感的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布列松也自认为是画家的,被不被商业上认可,那是身外之事,无需多考虑。我们摄影不也是一样么,把自己的感受拍出来,表达了出来,就是自己的艺术家哇,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了。

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继续阅读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THE DOCUMENTARY IMPULSE

THE DOCUMENTARY IMPULSE

这本书就不多说了,纯粹是冲着外皮买的,这不是徕卡嘛,至今也没仔细看。当时这本书在前门pageone书店,根富士拍立得放一起。翻看了一下,还可以的。只是里面有一章节正常是过不了审核的哦。

买了书籍画册,那么这些图像就是自己的了,可以装进大脑,可以一天一张,可以一天一本,可以粉碎了慢慢装,可以换着花样装,能装多少就装多少。它们是咱大脑的新移民,移民到脑内的星球。

新移民进入大脑并不一定有建设意义,但这是让大脑丰富起来的途径。不抱着看画册学摄影的心态看画册,摄影只是消化过后自然的产物……比如牛粪蜂蜜。

看摄影书籍似乎可以丰富想象,开阔自己的眼界,毕竟世界那么大靠脚丫子是看不过来的。再说了,看到也不一定能感受到,借助世界上那么多优秀摄影师的眼睛,还能穿越时空,至少效率高哦。

刷画册,用眼睛收割,自然接出种子,种到自己的星球,开出不一样的花朵。往事是别人的,也是自己的,是全人类的。

THE DOCUMENTARY IMPULSE
继续阅读THE DOCUMENTARY IMPULSE

失焦 卡帕传

失焦 卡帕传

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是伴随着战争而生的,罗伯特卡帕就是。看一个人的传记,最好还是看他自己写的,这样往往不会停留在事件的结果,而是从他内心向外看。

看了这本书你不会看到卡帕夸赞自己的个人成就,而是看到一个奔波忙碌的人。他只是在那个战争年代,奔波糊口,然后找到了自身价值,又坚持自己的匈牙利“斗牛士”。

“我们达成了共识。我们喝掉了半瓶苏格兰威士忌,我把另一半倒进了我的酒壶”——卡帕

匈牙利盛产战地摄影师哦,好多都是那里产的。哈。

与其说卡帕是个摄影师,不如说他是个摄影记者,因为吧,他真的不在乎构图和曝光,他只在乎“离得足够近”。同时,他的文采很幽默哦。

诺曼底登陆卡帕用的是两台康泰时

第九章描述的诺班底登陆非常精彩,精彩的不是战斗场景,而是他的心理活动。

我那艘船,美国军舰蔡斯号上,人员分为三大类:策划者、赌徒、遗书作者。……这时候天已经够亮,我从防水油布中拿出了第一架康泰时照相机……我平平的卧倒,嘴唇触碰到了法国的大地。我没有吻它的欲望。……如此这般得了一番宗教安慰之后,我拿出第二台康泰时照相机,头也不抬的开始拍起来。……我下到轮机舱,烘干双手,给两架相机都填上了新胶片。 ……我没再拍照,我忙着抬担架。醒来时,照相机在桌上,我记起来自己是谁。……暗房助手很激动……总共106张照片只救回来6张。

似乎这六张也模糊了,卡帕说是暗房事故,暗房说卡帕的手抖的太厉害了……。而这一抖,也正好有了书名《失焦》。

失焦 卡帕传
继续阅读失焦 卡帕传

《摄影的艺术》拍出技术型好照片

空中走钢丝,太玄了

从技术角度来说,一张好的黑白照片,要有丰富的影调过度,暗光区域不能黑的没有内容,亮光区域不能亮的只剩下白色。有了这个最基本的共识,再来讨论,哪些镜头拍黑白好,哪些镜头拍黑白不好。否则不讲目的,不讲标准,孤立的讨论镜头好坏,就是空中走钢丝,太玄了。

技术型好照片就好么?

照片的价值在于内容——这是所有老师都告诉咱们的。但是在你的内容没有创造价值的时候,是不是追求技术型好照片就变得有意义了呢?当然了,即便是街头摄影,这样对画面技术要求不高的摄影类型,如果能让画面更唯美也不是过错。连暴力都敢讲美学,街头摄影就不能讲讲么。

脱离区域曝光理论就容易跑偏

很多照片明显暗部没细节,亮部过曝光,是需要ps的。这个加工的标准,就是区域曝光理论。无论是按照安塞尔亚当斯的11区,还是更容易实践的10区、9区理论,都是有意义的。

继续阅读《摄影的艺术》拍出技术型好照片

乒乓对谈 Alec Sorh 埃里克索斯

乒乓对谈 埃里克 索斯

乒乓对谈

埃里克索斯是马格南少有的不用徕卡而用8✖️10大画幅的摄影师了。这本书收录了他的不少采访,摄影理念,挺好,实在,大师确实不是装出来的。

乍一看他的照片实在普通,没有教科书里的构图、用光、@#¥%什么的,但是这种大画幅拍出来的照片又有种与众不同清晰度和背景虚化带来的立体感。再看他的对话,你会发现人家脑子里确实有货。

i50mm的感觉是:

如果你拍普通的照片,那一定要用不普通的器材;如果你用普通的器材,那一定要说出不同凡响的话来。

i50mm.com名言:如果我是胶卷,曝光就是我的命运

下面节选几句书中对器材的片语:

fz:大约从1997年起,你开始用大画幅相机和彩色胶片里,对吧?

as:我当时在看尼古拉斯……他们的作品。这些摄影师的作品截然不同,但共同点事他们都用8✖️10画幅的相机,于是,我想或许我也应该试一下。我不喜欢过多地谈论技术,但不可否认他们确实能改变你的照片。……

用8✖️10的相机,画面会产生一种柔滑的质感。在观看体验方面,看相机的检影板时一件令人感官愉悦的事。尤其是人像

乒乓对谈 埃里克 索斯
继续阅读乒乓对谈 Alec Sorh 埃里克索斯

相机包要给JOEL MEYEROWITZ 小画册留个位置,看图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JOEL MEYEROWITZ 小画册

留个画册的位置

这本JOEL MEYEROWITZ方方正正的小册子非常适合揣包,记得谁说过一句话“千万不要小看把画册揣包的人哦”,嘻嘻,i50mm从那之后会特意留意小开本的画册,目的就是要揣包,“千万不要小看了自己哦”。

这都拍的啥呀

很多还未了解街头摄影的人,看到这些照片会疑问“这都拍的啥呀?就这照片……我也能拍”。等自己一拍,哈哈,就像从来没有练习过发声,张嘴就要唱歌,那调儿跑的,自己都会羞愧。哈哈。为何要抱着比谁拍的好的心态去看画册呢?真要美,那一定在图片之外,在地平线上。

看画册不需要学习

不要被别人指导你如何看画册,要自己看,今天看出一点意思那就是今天的意思,明天看出两点意思那就是明天的意思。看画册是像听歌一样,看的是感觉,一个小册子,看出意思就够意思了。不要想着从中学到什么,不能抱着学习的心态哦。看图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JOEL MEYEROWITZ 小画册
继续阅读相机包要给JOEL MEYEROWITZ 小画册留个位置,看图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365 DAYS THE ROLLING STONES

365 DAYS THE ROLLING STONES

音乐和照片永远是分不开的。遥想磁带随身的年代,拆开包装的那种兴奋,一方面来自音乐,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附送的内部歌单和插图照片。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从卡带到cd,再到流媒体,也真是滚的时间够久的。

黑白红

购买这本画册主要是看中了它的黑白照片和红色字体,哈哈,黑白红,这三个元素凑到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兴奋感,很摇滚,很徕卡。

表情一样的人

从照片可以看出,滚石乐队的5个人表情出奇的一致哦。风格统一的坏小子形象,那时候他们还年轻,哈哈。同时这些照片也是叛逆和不加掩饰的风格。

365 DAYS THE ROLLING STONES
继续阅读365 DAYS THE ROLLING STONES

胶片到数字影像的革命

胶片到数字影像到革命

对摄影的认识不能只是在网络上,杂志也不行,订阅大众摄影20年,也还是大众摄影,依然在那个层面打转转,依然很多困惑。
而这样的一本书却能直接给你提供多个维度跳上一个台阶看摄影。

形式古人都玩过了

你会知道社会上哪些五花八门的摄影形式早就有人尝试过了,什么摆拍,模拟喜剧,甚至拍摄人造场景,拍摄用玩偶,等等等。

开启多个维度看摄影

你会发现争论照片真假本身并没有多少建设性的结论。相反,你会更宽容的看待一些摄影形式,今后再也不会被一些摄影忽悠了。

这是本概念书

这本书不会给你的摄影提供任何帮助,它只是告诉你摄影从胶片到数码,这一路的经历。你不会再简单的从好坏、对错去看待摄影。甚至摄影师,艺术家,电影导演,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们可以互相借助,并进行再创造。

大师是时代的产物

有些大师的作品我们觉得很一般呀,哪有那么伟大,可是放在那个时代那个摄影师做了,就是在一种形式上做的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拍的好不好”可以解释的。

没必要追求先锋摄影

当然作者是站在上帝视角评论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摄影它自有期生长的规律,不是作者简单概括能总结出来的。你不必强调自己是先锋摄影,历史上被公认为先锋的就那几个人,其他人就不伟大了么?才不是。哪怕是落伍的形式,落实都具体的拍摄项目上也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数码开启了一个时代

柯达开发了数码,却结束了自己。当然也有一种说法,sony的实验数码机比柯达还要早。无论如何,在全球领域,数码确实开启了一个全民摄影的新篇章。

画质并不重要

关于画质的争论也是没有意义的。135取代大画幅不是因为画质,120也没有取代135,同样,几十万像素的数码画质又撬动了135胶片的统治地位,依然不是靠的画质。

绝望的专业摄影师

2000年初数码异军突起,二十年过去了,手机又开始取代了相机。二十年前很多专业摄影面对数码选择了与摄影说再见。如今又有很多专业摄影师淡出了摄影圈。

爱好者是摄影的未来

如今,摄影爱好者成了推动摄影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市场。如今爱好者可以做到从拍摄到展现的全流程控制,相同的效果在胶片时代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成百上千的爱好者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摄影的沟通。更多的人开始笔记式摄影,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艺术幽默抽象等内容,使得爱好者成为了摄影最有活力的爆发点。

要不要后期

有专业处理照片的朋友跟我说,你看到的广告都是很多张照片合成的,甚至有画的成分。我深以为然,毕竟人家就是靠这个吃饭的。然而新闻摄影后期就是游走在道德边缘了,很多大师也饱受争议。至于我们日记式街头摄影,也有人喜欢轻微调色,也有人选择维持原装,从长远看,这些微调和不调都是更有价值的。

如今的胶片如同黑胶

永远都有不赶时髦的摄影师。你会发现在流行彩色摄影的时期也有坚持黑白风格的战地摄影师,在数字时代也有坚持胶片的摄影师。非要拼个谁高谁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书中也提到胶片在数码时代的小众化现象,如同黑胶,只在少部分艺术家范围内存在。

继续阅读胶片到数字影像的革命

马格南世纪经典 MAGNUM CONTACT SHEETS

马格南世纪经典 MAGNUM CONTACT SHEETS

CONTACT SHEETS是什么?

把底片切割成几段,然后放到一起,通过接触印象让他们呈现在一张纸上。

CONTACT SHEETS 是怎么来的?

由玛格南摄影师威廉克莱因发起的,初期是为了暗房选片需要,后来发现在摄影师之间通过这个CONTACT SHEETS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它可以直观的知道时间的前后经过,从整体分析事件,不但对于选图有帮助,还能成为一种历史档案。早期这些CONTACT SHEETS都是玛格南内部资料,只有会员才有机会看到这些存档。直到近些年才公开一部分CONTACT SHEETS,并编辑成册。从此,也让大发现很多当年著名摄影作品拍摄前后的情况。

如何观看CONTACT SHEET

这不是一本讲摄影技术的书籍,它是更深入摄影内核的文献。这本书收集了历史上重要事件的照片拍摄前后的“费片”,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

马格南世纪经典 MAGNUM CONTACT SHEETS

玛格南黄金时期,也是摄影师历史地位最高的时期,那些年摄影师不受报社的限制,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理念。实际上多数玛格南有共产主义倾向,包括布列松也是共产党员。在90年代后摄影师的地位已经走下坡,很多玛格南摄影师被美国政府禁止参与战争相关报道。

当然这本书已经不具备共产主义色彩,甚至包含反动的照片,很多歪曲的历史照片。所以本书的中文版刚一出版就被下架了,只允许限量发型并在小范围摄影圈内销售,中文版属于“半禁书”,需要有正确世界观的人观看。英文版属于禁书范围,淘宝如有销售很快就会被下架,如今也是买不到的了。

继续阅读马格南世纪经典 MAGNUM CONTACT SHE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