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胶片是时间的碎片呀,每一个摄影师都留下了不少自拍照啊。Robert Blomfield被称为英国的薇薇安迈尔哟。我第一时间不是看看他的作品,而是看看他用什么相机……。并不是因为i50mm喜欢器材超过作品,而是我想看看大师用什么相机……
据说他小时候用他父亲的徕卡,但似乎我搜不到他用徕卡的时间碎片,有一张用康泰时的,不知道是不是Robert Blomfield。但是明确知道的,他有大量用尼康大f的自拍照。据说后来他也用数码相机。




听说胶片是时间的碎片呀,每一个摄影师都留下了不少自拍照啊。Robert Blomfield被称为英国的薇薇安迈尔哟。我第一时间不是看看他的作品,而是看看他用什么相机……。并不是因为i50mm喜欢器材超过作品,而是我想看看大师用什么相机……
据说他小时候用他父亲的徕卡,但似乎我搜不到他用徕卡的时间碎片,有一张用康泰时的,不知道是不是Robert Blomfield。但是明确知道的,他有大量用尼康大f的自拍照。据说后来他也用数码相机。
看弗兰克·霍瓦特 Frank Horvat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放松而又疏朗的感觉。无论是商业作品,还是街头作品,都散发着一种欣喜和乐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是依靠干净的背景、讲究的环境而搭建的,而是捕捉到了人物闪亮的某个瞬间。他不像其他摄影师那样拍的令人惊奇,也不像有些摄影师那样拍的严肃,简单的说,一看就会爱上他的作品。
通过一两句话,或者一篇文章就介绍Frank Horvat,我觉得是很难的,因为它是时尚摄影师,同时在街头摄影领域也很有造诣,同时又因为拍摄夜店女郎而闻名。有时候摄影师也不知道怎么就成了自己。
通常来说喜欢黑白摄影的人都有些极端,要么是看不开的极端,要么一切都看开的极端,对于后者,往往是个长寿的摄影师。Frank Horvat拍摄了大量黑白照片,同时也拍摄了很多彩色照片。但从他的黑白照片里我看到的更多还是“看开”,没有过分的执拗感,都是自然中散发着一种乐观的恬淡。这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吧。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哇。也应该是个很自恋的人哇,手持徕卡没少自拍哦。轻松写意,原来意大利人也喜欢徕卡哇。
目测他的器材有: 徕卡m2+summicron 50 f2 +外置取景器 徕卡m3 + summicron 50 f2 黑漆徕卡m2 + summicron 50 f2
那年那月那天让我看看英国摄影师大卫·赫恩(David Hurn),于是百度了一下,看了一篇《玛格南摄影师大卫·赫恩:“正是捕捉完美图像的困难,才使它成为有意义的挑战”》,天啊,他的理念竟然跟我几乎100%吻合啊。
摄影反映生活的真实以及生活的变迁。
——大卫·赫恩
是啊,i50mm也一直这么认为的,所以总是在用镜头对准街头的精神状态和时代变迁哇。摄影怎么会“没什么好拍的”,只要你能聚焦生活的真实,一切都是可拍的。而时代的变迁,是自然而然的融入作品里的哦。那不是刻意寻找和营造的哦。
如果我们对拍摄对象真正好奇、着迷或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不会试图去控制、更改或修饰它。
——大卫·赫恩
是的,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很少后期处理照片里,徕卡数码相机也都是jpg+raw格式保存,但是发表jpg图片哦,因为真正令我着迷的是抓住了某一个表情,某一个瞬间,而不是依靠后期调整什么氛围和影调。
用数码相机时,摄影师倾向于不停地查看显示屏,看照片是否合适。然而,与此同时,事件可能已经无可挽回地改变了。
——大卫·赫恩
太对了,太对了,大师说的很对哦,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一直对徕卡那台没有屏幕的机器(徕卡m-d和徕卡m10-d)颇有好感,这点跟使用胶片特别相似。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坚持在自然光下使用徕卡相机,也是同样的情形。这份坚持没有让他淡出这个领域,反而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为他的作品迥然不同于那些带着大画幅相机、巨型闪光灯和成吨设备的摄影师。
——大卫·赫恩
是的,一直以来让我放弃其他相机,而使用徕卡的主要原因就是——徕卡是自然光下表现最好的。我是个懒人,借用自然的力量让我的摄影是种享受,我只需要操控机器就可以了哦。
再一看大卫·赫恩的作品,哇哈哈哈哈,跟i50mm颇为相似哦。
哇哈哈哈哈,有点自嗨了哦:
对焦靠在2米半 , 行走中与路人擦肩, 沿着街头跋涉着无限远, 只为记录忽如而来的迎面, 谁与时代互为一天地, 谁与胶片走过许多年, 不去征求什么名誉, 但摄影却是我的楼兰。
好像大师用的不是徕卡哇,数码是富士x100系和xpro系,还有康泰时系……
街头摄影不就是一瞬么,一瞬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可是,人的一生不也是一瞬么?别人的一生往往对自己来说就是一瞬。自己的一生对别人也是一瞬。而leica对我来说,就像北井一夫这本书的封面——《walking wiht leica 1》,简简单单的,草草几笔,leica在街头,摄影在心头。
在skp看到这本书特别意外,这是2009年出版的第一版,也是唯一版,怎么在2022年重现了。哈哈哈,二话没说就拿下了。结账时,柜员说这是他们店长特意从日本找来的,仅此一本。287元,不算贵哦,因为在日本书店,这样的画册也都是二三百起的哦。
在网上还真找到一家有货,《walking wiht leica》258元,问了下老板,就一本,本想自己再拍下来,但是还是推荐给喜爱它的人吧。
leica m5 leica m2 黑漆版 leica m4 黑漆 leica elmar 50 3.5 leica summicron 35 1.4 v1圣光
1944年出生在中国辽宁鞍山的日本人,中日建交后曾拍摄大量中国题材的摄影作品,并把国内的摄影师向海外推广。因1973年随摄影访问团来中国,拍摄中国农村照片,从而受雇朝日摄影而成名。从多次来中国,一篇《北井一夫谈中国纪实摄影》讲的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符合i50mm的摄影观哦,拍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嘻嘻。就像他说起,其实国内很多摄影师的作品,并不出名,但是都很好,都很真实!哇哈哈
我不是专业摄影师,没受过科班教育。对摄影历史不是很清楚,对摄影心法也不是很钻研。不过我买书吧,主要是看器材,特别是徕卡……。但凡里面提到徕卡,我就会买,哇嘻嘻。
植田正治的摄影据说在日本地位很高,不过我还是冲着这几页提到了徕卡。
leica iiid、 leica m4、 leica summarit 50 1.5、 leica elmar 90mm、 leica elmarit 28mm 2.8、 leica type a、 leica type iii leica iiif
这本画册可以看到JEANLOUP SIEEF从早期的大画幅到后期的徕卡超级安古龙的风格转变。借助这枚leica 21mm f4镜头的0畸变,拍出了广角大纵深的暗黑风格。提到leica Super-Angulon 21mm f4或者 Super-Angulon 21mm f3.4,我首先想到的就是JEANLOUP SIEEF。
决定摄影的绝不是相机后面那个头,而是前面那个头。用什么相机就会拍出什么照片,用什么镜头就会拍出什么照片。世间的万物都是有联系的,看得见的为“质”,看不见的为“气”。徕卡啊,就是有大师气,,就在一念之间,哇嘻嘻嘻嘻。
当年这本书在王府井书店地下一层,一翻就觉得买下来了,这种黑白有种说不出的气质。很久以后才知道,原来很多都是徕卡21mm镜头拍的。看来是买对了。徕卡这牌子啊,有一半是活在历史里。
十年前这本书1、2百,那时候觉得挺贵的。刚才去查了下,2022年已经2000左右了……,经典就是经典啊。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JEANLOUP SIEEF找到一张很少见的卡拉扬用徕卡的照片。以至于脸盲的i50mm找了好几个音乐爱好者鉴定,图片中的是不是卡拉扬呀。他们说,没错,就是老卡。
卡拉扬的相机型号看似是:leica iiic+elmar 35 3.5配黑漆遮光罩 + 徕卡鱼雷取景器。
君特徕兹,徕卡加拿大工厂建立者,与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合影:
i50mm也是小时候从广播里听到的“卡拉扬”这个名字,似乎这个名字就是古典乐的代言人了。然后其他人的都要跟他做个比较才好定位,比他宽松洋溢的是伯恩斯坦,比他刚健雄厚的是富尔特文格勒……。
现在看来呀,卡拉扬就好比徕卡徕卡summicron 50mm f2镜头,虽然不是最顶级的,但却是一个标准,一个基准:比它宽的叫“广角”,比它远的叫“长焦”;比它光圈大的叫“summilux”、比它光圈小的叫“elmar”……
哇哈哈,Herbert von Karajan = leica summicron 50mm f2。
那天正在听约胡姆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有没有哪些古典音乐家用徕卡呀。然后百度一搜,嘿,竟然出来了《徕卡M6 布鲁克纳铂金纪念版》。
对于徕卡m6时代频繁推出纪念版的行为很多人颇有微词,认为是徕卡的营销手段。确实有一定的营销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定制版里还是有一些有意义的哦。比如这个布鲁克纳纪念版,喜欢古典乐的人自然会喜欢啦。
把古典乐和徕卡拉上关系还是挺难的,哈哈,但是很多音乐家确实喜欢徕卡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传说过去音乐厅只允许徕卡用户带相机入场,也不知道真假。哇哈哈。
这张专辑封面是约胡姆站在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前拍摄的,那里正是安东布鲁克纳的安息地哦。那台徕卡m6纪念版刻字就是使用了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内的字体哦。
徕卡M6布鲁克纳铂金(白金)限量版,原来是奥地利徕卡公司在1996年布鲁克纳(1824-1896)逝世一百周年时推出的纪念型号,共200套,同时配有漂亮的cd礼盒,以0~9交响曲编码,每个交响曲20套。由于量少,市面并不多见。
关于限量版相机,i50mm认为,不要在乎它的价格涨还是跌,买自己喜欢的,认为有意义的就好,这才是收藏的意义。
更多资料请参考《LEICA M6 PLATINUM (10454) ANTON BRUCKNER 1824~1896,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