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看似粗鲁无理,实则是纯粹的天真。摆拍看似礼貌有理,拍到的却是粉饰的假像。难怪《道德经》里多次提到一些“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之类的话哦,我可以理解成,往往大众认为的“不合理”、“合理”,与真正的摄影精神是反向的么?

抓拍看似粗鲁无理,实则是纯粹的天真。摆拍看似礼貌有理,拍到的却是粉饰的假像。难怪《道德经》里多次提到一些“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之类的话哦,我可以理解成,往往大众认为的“不合理”、“合理”,与真正的摄影精神是反向的么?
不知道为什么,只要用了徕卡镜头,就喜欢把它调成黑白。只要用了蔡司镜头就喜欢保持它的原始色彩……。今年的摄影器材展开展了,没想到看了看其他人发的展会视频竟然睡着了。是啊,很无聊,对于现在这个时代,北京到处都是各家体验店,其实展会有什么产品可看么?确实对我没什么吸引力了,最近要拍拍胶片了,也许有胶片展会去看看吧……
喜欢看摄影的书籍杂志,其中国内很不错的杂志是《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从来没把《中国国家地理》纳入我的杂志范围,因为我很讨厌它的logo……。是的,没有什么好说的,它这个就是山寨美国国家地理的风格,只是人家是黄边框,你这是红边框。难不成是一家公司?别以为你在右边开个口,好像个c我就不认识你了,你个大聪明。
要是没看过美国国家地理就算了,看过那个再看这个,感觉就是模仿人家哦……,我不喜欢这种模仿别人再向不懂的人展示的行为,模仿永远都属于二流行为。你这种弄个红框框。搞得我到现在,都怀疑,《中国国家地理》到底是不是《美国国家地理》的分理,不过是打个logo知名度的擦边球,一点都不自信。看到那个模仿的框框,都觉得i50mm都比它有自信呢,嘻嘻……
你和美国国家地理一点关系都没有,要做自己才行哦,《中国国家地理》的logo很山寨,快换了吧!其实何止logo要换,脑子也换换吧,走自己的路才行哦。做二流,做的再好,也是二流哦,得有中国特色才能成为一流哦。你看人家《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就是有自己的风格哦,无论是内容还是logo风格!文化这东西,更不能选山寨货哦,有一流,谁会选二流?看二流货,岂不是自己也二流了?人啊,要做一流哦,要力争上游哦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中国版是《华夏地理》。《华夏地理》有自己组织采编的国内稿,也有美国总部授权发布的国际稿。而《中国国家地理》在名字、封面设计等方面可能容易让人产生与美国国家地理相关的联想,但实际上是中国本土独立发展的杂志,有着自身的定位、编辑团队和内容特色,专注于传播中国及世界的地理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
顶着这种抄袭logo的帽子还搞出来外文版本,拿出去卖了……,嘻嘻,哎,我都觉得脸红哦,哈哈哈。其实真不应该这样哦,得有自信哦,得有自己的个性哦。
这一点,其实日本做的就很好,日本也有一本《地理》杂志,做的就很地道,有自己的风格,何必往《National Geographic》上靠呢?
《地理》杂志是一本由古今书院出版的日本杂志,创刊于1950年代(具体为1955年),至今仍在发行。这本杂志以地理学为核心,涵盖日本地理和世界地理,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问题、区域研究等,风格偏向学术性和教育性,与《国家地理》的科普和视觉冲击力相比,更加注重地理学的专业深度。
我觉得,未来走抄袭肯定是行不通的,得做自己独有的风格,得做出自己特色哦。
其实《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地理知识》,我觉得之前的设计挺好啊,何必“美化”山寨《National Geographic》呢,虽然山寨可以占一些便宜,可以哄一哄小孩,但是早晚小孩会讨厌你这种营销行为的。抄袭比较是抄袭,上不了台面的哦。回归初心,重新设计,让新一代年轻人,重新设计一下《中国国家地理》的logo吧,哈哈哈,或者干脆复古到1990年也行。
有一种说法,说当年《地理知识》卖的不好,于是就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果然卖的很好,呵呵,我觉得过去几十年,多数人的精神文化已经沦落成了“一切向钱看”,“卖的好”似乎成了衡量商品的唯一标准。抄袭,的却可以快速进入“卖得好”的状态,但它的反噬也会在不久的未来铺天盖地。因为,“向钱看”、“给钱下跪”这种行为迟早是要过去的,人得有风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力量,未来的年轻人一定会有自己的思想,一点不会“一切向钱看”,何止年轻人,其实很多人越来越觉醒了。
不过,我觉得那个时代还没到来。看到那么多人对抄袭法拉利趋之若鹜,呵呵,也许那些“年轻人”不在眼前的年轻人之中哦。但那个时代已经快要到来了,因为《哪吒》电影的热卖已经说明了原创的能量已经越来越强大了,早晚会爆发哦。
那些年,我老批评大众摄影,从2010年刊到2020年刊,内容都是一样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人物和鸟,实在是“大众”。但是当心静下来后发现,也许这种“批评行为”是学习摄影过程的正常表现,如今已经过了“批判期”。就如同一日三餐,你可以吃几次牛排,但是日常还是会让人回归最朴素的米面,而《大众摄影》恰恰是那细水长流的,最朴素的摄影之米面。
很多事情都可以冲上去再退下来,唯独年龄这个事儿呀,你是没法退回来的。而摄影的摄龄呢也是无法退回来的,当你拍到一定数量,就会越来越理解摄影,越来越理解摄影的独特性,它是你的生命的延伸,而不简单的是个摄影构图和所谓色彩。
今天不知为何,希捷5t的照片硬盘无法访问了,嘿嘿,其实是抱有希望,后来是发奋恢复,然后是愤怒想摔硬盘,最后是坦然接受,老曹说,丢了再拍呗,也对哦。摄影吗,不必纠结于过去拍摄,持续拍下去吗,生活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样子,是我们活出了它该有的样子嘛。
看来我是离不开尼康了,虽然徕卡在人文方面无可替代,但是尼康在风景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在我遇到像丢失照片这样挫折时,尼康的风景总能给你带来些许安慰。
ziess jena 35mm f2.4 在中间区域大部分面积的锐度是高出徕卡的,但是又不像现代ziess那样锋利,而ziess jena的色彩虽然也相对张扬,但也依然处于现代蔡司与徕卡之间,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小镜头了,它似乎融合了徕卡与蔡司的各自优点和缺点,就像夹缝中的太阳,给你一种神秘而又明确的快感。
真正的摄影师都不是抱团的,你看哪个大师和人成群结队的去拍照的。千万别进什么圈子,你很容易掉进攀比陷阱。骑行圈也是如此,起初你是拿山地车和公路车一起骑。后来发现公路车帅气,人家不带你玩呀,原来公路车鄙视山地车就是这个陷阱的起点。当你买了入门公路车后,发现你处在公路车鄙视链的底层了,不整个几万块的车子说话都没分量。于是升级器材。在这样的群体效应中,人很容易忘记初心,原本就是摄影,无论是用徕卡还是用佳能,你只是想看看世界被拍下来的样子,是让自己开心,而不是炫耀和攀比。于是,我发现,骑行,也别刷装备,为了炫耀削足适履,买一些华而不实的碳纤维……。
以前吧,我觉得徕卡那种丝滑的过度特别是暗光中闪耀的微光是德味。现在我觉得,风格不同的蔡司,也有与徕卡相似的地方。就是:第一不能太亮、第二不能太锐利。是的,这两点尼康都占了,但是尼康的调子也不难看。可见呀,德味的反面,也并不是不好哦。
sony a7s + ziess jena 35mm f2.4
其实我觉得徕卡m8拍的照片,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多数情况下,那种黄绿调调我感觉很德味。徕卡m8也因此被人称为白平衡不准,以至于到m9不得不让白平衡准了。但是,我觉得还是那股子黄绿调,很德味……。以至于,不知不觉的在调整raw的时候吧,也往这个方向倾斜。只要还不至于让人觉得过分的黄绿了,就还算可以。其实我觉得宾得也是有点这个调调,早期ccd时代的宾得。
这枚ziess jena 35mm f2.4,在东德蔡司m42口镜头里名气排第一,好比八枚玉在徕卡里的名气。但是我才是刚刚知道,我认为在135画幅镜头里,对我来说,综合光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依然是徕卡无可超越的,紧随其后的必然是蔡司。蔡司并不是输在光学素质,而是对大众口味稍微倾斜,而不让自己过分小众,同时大众也消费得起。这个理念其实在东德时期的蔡司体现的更为突出。剔除了资本主义那种微距+标准距离分开割韭菜的理念,czj 35mm f2.4把这枚镜头变成了即可以微距又可以风景的万金油镜头,从这个多功能性上来讲,它被称为军刀,可谓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