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会说喜欢现行版summicron,我要说这个镜头出片很美丽,价格很合理。无它,没有理由,不需要理由,不想有个理由,总之就是它——很多人的第一支徕卡镜头。从光学上说虎爪版、月牙版、现行版都是相同的光学设计,它们都属于第四代summicron 50mm f2光学设计镜头,也有人为了区别外观,管内置遮光罩的现行版叫v5,不过,为了简单,这里管它们统一叫v4。
我不会说喜欢现行版summicron,我要说这个镜头出片很美丽,价格很合理。无它,没有理由,不需要理由,不想有个理由,总之就是它——很多人的第一支徕卡镜头。从光学上说虎爪版、月牙版、现行版都是相同的光学设计,它们都属于第四代summicron 50mm f2光学设计镜头,也有人为了区别外观,管内置遮光罩的现行版叫v5,不过,为了简单,这里管它们统一叫v4。
徕卡的镜头就像烟花,从一个中心爆炸飞向周圈,随时间燃烧熄灭。但不论何时,都会在某一个时刻同时达到整体的最亮,那个时刻就是f5.6……
这个镜头的出身还是蛮有故事的。由于前代hektor 28 6.3没有真正的光圈环,后面重新设计用了新型玻璃,光圈提高了半档,做工也更考究了一些。但是1955-1963年M3都已经有了,这只28 5.6却用了螺口。而且当年徕卡宣称是有28mm 5.6M口的,但是直到2017年才真正的给这只28mm 5.6镜头做了M口。
继续阅读徕卡leica Summaron f= 2.8 cm 1:5.6饼干镜头28mm 5.6闲谈同是1.4光圈的summilux 75mm 1.4 比summilux 50mm 1.4高一倍以上。同是f2光圈的75mm比90mm同样高很多。更别提新出的noctilux 75 1.25了。徕卡就没有便宜的75mm镜头呀。
也不算是奇怪,75mm要到m4p时代才出现的,加拿大曼德勒设计师最爱的镜头,产量很少甚至被称为他为自己设计的镜头。光学从徕卡夜神noctilux 50 1.0演变而来。而且徕卡第一只75mm镜头就是 1.4的大光圈。也许徕卡的高价路线是对的,毕竟能用75mm的人应该不是为了简单的随拍。
继续阅读聊聊徕卡summilux 75mm f1.4 Walter Mandler最爱的镜头完美心境,从天边的一抹阳光开始。我怎么能不举起相机呢?可是回去一看呀~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下……,还好,我当时使用了raw + jpg模式,然后给raw格式的底片,一键恢复,飘荡着纱般光影的城市森林被照得通亮了。
leica m8 + elmarit 21mm f2.8 e60
猛然间发现很多当年购买徕卡m240、m10等相机的用户,如今都不用徕卡了。要么换成了更大画幅的胶片,要么换成了徕卡sl或者佳能尼康索尼微单。时隔六年,我才明白Erwin Puts说“徕卡灵魂已死”的背后含意。徕卡M9是徕卡精神最后的倔强,在以后它的产品已经没有灵魂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产品用户是不会有忠诚度的。
i50mm认为,2024年了没必要买徕卡m9了,你不容易找到靠谱的机器了,当然也没必要买徕卡m9之后的徕卡m机了。特别是全新的徕卡m,没必要了。都是cmos了,而且都内置屏幕取景了,已经没什么徕卡精神了,不如SL微单实用了,佳能尼康索尼微单质量也很好,又何必徕卡M呢?没有徕卡灵魂的产品,是用不久的。领悟徕卡灵魂,得从m9之前的复古徕卡中获得了。
2024年12月的下旬,我发现路人神态中少了着急麻慌的行色匆匆,从照片中我似乎嗅到了一种复古的表情,眼神里似乎少了一种满怀期待的竞争心态,多了一种顺势而为的平静。甚至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念想,是不是该穿一件毛衣呢,就像小时候那种老毛衣呢……,现在竟然怀念起那时候套毛衣的感受了,还有那时候抓在手里没有科技的羊毛手感。当然,这也许并不是客观的,也许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吧。
徕卡summarit 50mm f1.5这枚镜头是施耐德为徕卡设计的,它拥有徕卡的特色,同时有一些非徕卡的东西。这枚镜头全开会有明显圣光,郊外也不顺滑,这是很不徕卡的地方。然而缩小光圈后,它就非常徕卡了,毕竟施耐德也是德国本土公司嘛。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性。至于这枚镜头,当缩小光圈后,它就是十足的德味。
当需要激情的时候,它不会削减一分色彩;
当与需要平静的时候,它不会增添一分激情。
这就是好镜头传递给人的感觉,而那些让人不舒服的色调,往往是这两点搞反了。
你让焦点在7米,5米的人虚了也没关系,光线依旧亮。
你让焦点在5米,7米的草虚了也没关系,颜色依旧绿。
徕卡镜头不单单全开光圈优秀,
缩小光圈那是更卓越。
不得不承认,徕卡在拍花方面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可能随便一个几百块的单反都可以把它打得满地找牙。因为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只有0.7,甚至1米,而单反微单套机头有的微距都可以0.2米,清晰度、虚化,哈哈哈。
千万别跟人吹,说徕卡拍花有多好,色彩有多好,虚化又多好。那样真正懂行的玩家一下就把你看穿了,假行家,甚至都会怀疑,你玩没玩过徕卡呀,玩过几天呀。哈哈哈。因为真正让把徕卡镜头发挥出极致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人世间的温情。老拍花,是摄影小白,而拍花老才是摄影大师,因为这里面有情感哦。
《Operation Cicero》是一部195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我是先看的电影,看完后才去查的资料,后来才知道。没想到胶片电影可以恢复的如此清晰,并且拍摄的很自然,说是今年拍的也有人信啊。当然了,主角使用的徕卡iiic配合elmar 35mm 3.5才是经典,另外,还出现了一台拍孩子的相机,至少电影里是给那台相机这样定位为的。那台现在有得卖,很便宜叫蔡司ikonta,迷你皮箱机。
完器材不会让你成为伟大的摄影师,有时候可以让你更容易被电影里出现的器材吸引着去看完电影。全程无字幕,无中文字幕,无英文字幕,全凭听力和演员的表演,我竟然看懂了,这说明,导演,真是一个好导演。
是谁说过,镜头是消耗品,不必太在乎它的寿命,照片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打火机,用过了就不必留着了。可是打火机里不是也有zipp么?尼康胶片时代的镜头至今还是能用的哦,特别是早期的全金属镜头。我非常喜欢它的手感,那个时代尼康是要与徕卡争夺市场的,手感都是徕卡级别的哦。
当我用35mm镜头时,我对他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可靠”,什么是可靠呢?就是无论我对焦准不准,它都要给我惊喜,而不是意外。越是简单的要求越难达到,很多给我意外畸变,压抑的暗角,意外的偏色,等等那种35mm镜头都被我打入冷宫了。徕卡的每一只镜头都可以做到这个稳定。就想吃京酱肉丝,你放几根肉丝,放几片大葱,卷起来都能吃的有滋有味。这是一种不需要精确到分毫就能好吃的要求哦。显然,尼康这枚最古老的单反镜头做到了,真想不到这是尼康60年前第一代单反配的镜头。
像下面这张照片,估计距离近了一些,落到了后视镜上,人物比焦点靠后了一些,但是并没有因为虚焦产生怪异的偏色,也没有产生破坏气氛的东西,这就叫稳定呀,尼康这么好的镜头竟然才几百块钱,哈哈。
而下面这张照片更是焦点落到了手机上,而其他一切都虚化掉了,非常有感觉。由于“模特”非常不在乎我的镜头,于是,我又重新对焦拍了一张人物清晰的照片。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还是第一张更有感觉。立体感非常不错。
近距离,暗光下,这个清晰度,足以让现代镜头汗颜了。真想不到,光学这些年来可能真的进步不大呀。尼康这枚auto 35mm f2在f2光圈下全开清晰度非常不错。可见当年尼康的光学实力是完全不容小窥的哦。特别是0.7-0.8米时的锐度和虚化,足以和任何一枚徕卡35mm summicron f2 镜头掰一掰手腕啊。这是一枚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全开都可以完全放心使用的镜头,当然,前提是拍人物。拍风景,就是徕卡asph镜头也建议收2档光圈。
像1965年代,f2光圈的35mm镜头主要是给暗光设计的,所以在暗光下,尼康这枚镜头全开简直让我吃惊,清晰度非常高,丝毫不比现代镜头弱。比如下面这张,要不是光斑形状的弧形是圆的,我还真以为收缩了一档光圈呢,实际上是f2确定无疑啊。
下面这张照片是仅仅依靠路灯拍的,iso都干到了12800,侧方面说明sony a7s的高感确实很不错呦。机内标准画质的jpg,但是清晰度已经非常令人吃惊了,这拿到现在也是非常难得的哦。
当树叶成为背景时,二线有点硬,有点爆炸,算不上优点。不过35mm镜头拍树叶,多少都有些硬。显然,这枚镜头不是为了郊外柔美虚化设计的,这点是和徕卡七枚玉不同的地方,七枚玉不会炸开,哈哈。也许是尼康党多数不喜欢这种郊外,而且尼康党又多是在丛林拍风光,看不上这种有点爆炸发射光斑,所以这枚镜头很少被人夸赞。而对于人文党来说,我才不会用树叶当背景了,哈哈。《尼康35mm f2 auto的虚化怎么样》
我手上的是O版,8片结构,据说逆光不如OC,c是多层镀膜,可是我发现它的逆光,甚至大光比非常稳定啊。就这f2全开的表现,至今也算高端水准呀。说他是尼康的八枚玉也丝毫不过分呀。
这枚镜头对数码的友好性是超出我的意料的,因为它太古老了,特别是第一片硕大的玻璃,这类第一片玻璃硕大的镜头吧,总给我一种数码不友好的感觉。但是令我吃惊的是,尼康这镜头数码很友好,就像用现代镜头那样用它就没问题。也许是尼康党们太谦虚了,就这表现放到其他品牌可有得吹了。
它的光斑虽然不小,但是并不会给画面造成伤害,而且这种淡淡大圆圈,还给画面增色不少呢。我甚至逆光也带着uv,丝毫不在乎出现眩光哦,对我来说它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
这是现代镜头模拟不出来的,惊喜,什么叫惊喜!这种惊喜会促使人,继续持续的使用它,这就是它的可贵之处哦。
有经验的老摄影师曾经跟我说过,其实尼康镜头更偏向蔡司一些,而不是徕卡。徕卡镜头以其细腻的过度闻名,蔡司则是色彩活跃。那么如何让尼康镜头看起来更有德味呢?我也说不好,不过据说可以把红色通道的曲线调成s型,蓝色通道的曲线调成反s型,绿色通道凸型,于是就获得了一张略有德味的照片……,有么?至少不像徕卡,有点minox的味道?
其实,有老烧跟我说,何必那么折腾,尼康镜头高光容易过,你减1/3试一试,是不是德味会多一些。嘿,还别说,减一点点曝光吧,还真不错。
其实尼康镜头也没必要追求德味儿,尼康有它自己的味道,管他徳味不徳味,作品的味道怎么能让镜头去定义呢?尼康的镜头在我看来,确实是高锐度,高清晰度,色彩走的均衡路线,给你更多的后期空间。真的,用徕卡镜头,我都不好意思随便后期,因为稍一不慎还不如人家直出jpg好看&……,而尼康的片子,培养了我后期的自信心,多数情况下raw微调都比jpg好……。
对于把镜头做锐,尼康从来都很在行,他家第一代单反胶片35mm f2 镜头,竟然在数码上都可以如此之锐,我真是无话可说了。感觉是直追徕卡八枚玉啊,徕卡八枚玉1958年推出,非常惊艳,尼康这镜头1965年推出,之后竟然再也没改过光学设计一直到ais都在沿用。锐,锐,锐,直追徕卡八枚玉,正常的八枚玉也很锐的!《当尼康d700遇到nikkor 35mm f2 auto会怎样?》
另外他的景深非常浅,对于35mm镜头来说,不能要求太过,不能和50mm、85mm、105mm相比,但是,全开时已经非常浅了。环境人像很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人身上,对于广角镜头来说,这就足够了。要知道徕卡35mm f2镜头也是足够用的,使用徕卡时,我也是更多的选择summicron而不是f1.4的summil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