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本身就是一台测距仪

leica 90 f4 + iiig

有一次公司挪桌子,大家都在讨论,那个很沉的会议桌横过来尺寸够不够,又找不到皮尺,于是i50mm从包里拿出了徕卡。从桌子一角向另一角对焦,然后记下镜头景深标尺的位置。然后跑到屋子另一边,对空间测距,哈哈。空间还是允许挪动的,来吧,可以的。哇哈,徕卡可以当皮尺用哦。

leica 90 f4 + iiig

徕卡光圈调节环 VALAU for elmar 35 f3.5 or elmar 50 f3.5 来自二月念五

二月念五 的徕卡elmar 35 3.5 遮光罩

二月念五:一次偶遇,让我与这枚并不多见的光圈调节环相遇,在此,还得先感谢割爱与我的好大哥——刘天坤。

要说在这之前几乎每天都要逛逛闲鱼还有淘宝的我,还真没见过这东西。直到在刘哥这第一次看到,就被这环的精致做工和外形吸引了,好一阵死缠烂打,刘哥还是把心爱之物转给了我。

继续阅读徕卡光圈调节环 VALAU for elmar 35 f3.5 or elmar 50 f3.5 来自二月念五

金陵海兔的《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之二) 》

书接上文,金陵海兔先生上次写的《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之一)》收到不少人的好评。如今,真正的改造成功啦。不但能装上,还能联动测距。

这突然让i50mm无限联想,这么继续拆下去,不一定哪天就能见到Made in China的徕卡啦。手机拆了,不久就会做了,飞机拆了不久就会做了,航母拆了不久也会了,哇哈哈。徕卡相机,算舍呢,咱们能人多呀。

哪天如果能把一块cmos塞进去就厉害了。连徕卡自己都没做到都,被我们做到啦,哇哈,也让Erwin Puts先生大呼:“我噻,徕卡活在中国”……

哇哈哈。老师傅们还录了视频,更多详细文章,请访问原文《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之二)》。

leica iiig + noctilux 50 1.0 改造成功

金陵海兔的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

北京下雪了,走在马路上,整个城市都很安静,故事都拥挤到地铁里面去了。故宫闭馆休息,不然又有很多人去拍紫禁城里的雪景了。一边走一边看金陵海兔的文章,嘿,挺有意思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徕卡情缘。

金陵海兔的原创文章《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之一)》。文章里介绍了那本《不朽的徕卡传奇》,还有与作者Erwin Puts关于《徕卡灵魂已死》那篇文章之间的沟通记录。还有关于iiig改m口的沟通记录。甚至包括Erwin Puts向徕卡管理层Kaufmann建议做一个iiig的数码机,建议没被采用。Erwin Puts是徕卡口袋书的作者哦,现在这个小蓝本也不便宜了。

节选了两个片段

更多内容请跳转到金陵海兔的公众号啊哈。

继续阅读金陵海兔的徕卡Leica IIIg改“M口”的探索纪实

来一个大红果

leica iiig + summaron 28mm 5.6

冬天的记忆,除了那一串串的红果,似乎留下的就是温暖了。现在很多人非得吃店里货,对路边摊儿不信任,其实大可不必,小孩子尚且不挑东嫌西,但凡民间好人家做的东西亦永远是好的。

大师与徕卡 之 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

William Eggleston

艺术摄影

在网上见到一张图片——一箱子徕卡。我的天,于是搜了一下这个人,哦原来认识。这不是拍小孩三轮车那哥们么,这照片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590万美刀成交。他的画册被书店归类为艺术摄影。既然是艺术,那就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的,得有一定造诣才行哦~额~哈~哼~~

300台徕卡

Eggleston使用各种各样的相机,1950年起初使用佳能螺口相机,后来被徕卡吸引,从此走上了一条烧徕卡的不归路。他有大概300台徕卡,不但有银色的,还有定制的黑色、蓝色、绿色、深灰色……我的天。他的相机皮箱都也是专门定制的。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 之 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

徕卡快速过片器leicavit M SYOOM

如果一张照片能让你高兴,照片就值了。如果一个相机能让你高兴,相机就值了。如果摄影能让你高兴,人生就值了。如果器材能让你高兴,花钱就值了。

其实徕卡机身和镜头并不是最烧钱的,它的配件才是。几片UV就是一台机身,一个快速过片器就是几台机身。还别嫌贵,今后越来越贵,您看看原厂转接环就知道了。
 
近些年看国外拍卖会最让我吃惊的就是快速过片器,年年创造新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产量少,特别是老MP一直是拍卖热点。
 

快速过片器演变史

徕卡1936年螺口时代,就配备了一个非常洋气的快速过片,用的是链条传送带,后来改为织物传送带。但我觉得这个设计不好看,尽管它非常结实,到现在还能用。但这个样子古怪的过片器不能用在战后IIIC、IIIG和IIIf上(400000之后的螺口机)。
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过片器是在战后设计的。这个全新的设计使用金属链条传送带,几乎很难被用坏。原型过片器有一个非常变态的功能,就是可以选择单发、连发。也就是说,选择连发后,你根本不需要按快门,只需要释放拨杆就自动释放快门。但这个原型并没有投产销售,变成了昂贵的收藏品,有幸我收了一只,啊哈哈哈哈,就不在这里展示了。
之后从螺口机过度到M型机的Leicavit,内部传送结构一直沿用到今天。
 

使用方法

去掉原装底盖,换上leicavit,底盖锁扣滑倒头会自动锁紧。
左手无名指和小手指拉动拨杆过片,可以一次长行程一拉到底,也可以拉两次短行程过片。
对焦、按下快门。

 

噪音

徕卡的快速过片非常先进和超前,可以非常快速的实现过片的同时也不会制造多余的噪音。哈苏XPAN过片的噪音还是不小的、康泰时的也不小,能做到静音过片的机器非常少,据说柯尼卡巧思有少量静音版本,但是过片速度却并不理想。
 可见leicavit还是非常超前的,几乎没有噪音过片。

手感

徕卡用一个封装的机械转送带,只需要拨动拨杆就实现了快速静音过片,而且过片的力度、手感非常好。我第一次见到那个玩意儿,就是想感觉一下手感,说实话,由内而外的酷,又由外而内的帅。用起来真是停不下来啊!!烧卷利器!!
 

观感跟实用价值

快速过片器配在M2、IIIG上真的挺漂亮,起初我觉得这东西可能更适合装饰,但是后来我发现有个快速过片器,抓着机身反而有种踏实感,因为小手指有地方放了。但是它的确让徕卡显得稍微高了几毫米,而且你在马路上用这过片,绝对拉风。实际上这东西主要是为了眼睛不离开取景器而设计的,左眼对焦的人更是高兴的不得了。
还有一个最最最重要的使用价值,那就是竖拍时手感很好,等于一个竖拍手柄了,要知道我超过一半时间都在竖拍呢。

版本

(曾经徕卡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由五个字母组成的代号)
1)SCNOO 能用在ii、iii、iiia、iiib、战前IIIC(编号400000之前)上。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螺口机的底盖设计有过几次改变,所以并不是每个相机都能匹配。159000编号前的机器需要改装才能使用,111450之前的底盖挂柱是小口径的。所以底盖兼容是个问题。因为IIIc机身比上一代IIIb长了3mm,所以IIIC用的是专门的加长版本。传送带有金属链条的也有织物的。总之一句好,最好拿机身试一试。
2)SYOOM 能用在4*****之后的iiic、iiif、iiig上。产量还可以,市场上比较多见,漂亮又实用。极少见的单连发选择钮leicavit属于收藏品。
3)SMYOM 1957年leicavit -mp、m2、m1,是M版本的SYOOM。早期叫SYOOM-M,后来叫SMYOM,区别是脚架孔大小不同。无论黑漆版本还是银色的,目前都是顶级收藏品。加拿大产的、原装黑漆都非常贵,部分银色的被repaint成黑漆的了也非常贵。顶级收藏之一。
1956-1957年徕卡为当时的摄影师定制了450台徕卡MP相机,顶盖外观是M3的,过片是M3双拨,取景器是M3的50mm、90mm、135mm线框,计数器是M2外置手动归零的,底盖是leicavit MP。这450台中黑色有150台。
1959年徕卡定做MP-2相机,编号从952001到952015,只有15台。顶盖外观M2的,过片是M3双拨,取景器是M2的35mm、50mm、90mm线框,计数器是M2外置手动归零的,底盖是leicavit MP。15台徕卡顶级至尊收藏品。
徕卡曾经给很多大师改M3成MP。
4)leicavit-m  2003年新开发的,设计沿用原来的设计,过片转轴做了改变,只能用在新MP、M4-MOT/M4M、M4-2、M4-P、m6、m7、m6TTL。
5)副厂过片器Abrahamsson Rapidwinder for Leica M4-2 、 M4P 、 M6。
 

定价

这种外观漂亮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配件,一般来说会越来越贵,是收藏家和玩家追逐的小物件。
目前2017年,银色螺口版本SCNOO、SYOOM价格5000左右。银色徕卡M2版本SYOOM-M、SMYOM价格在2万左右。黑色的都非常贵,几万到十几万吧。
2003现代版的就便宜了,3000吧,因为在产量太大了。
 

有单连发选择钮的leicavit SYOOM

少见的单连发leicavit。这货 2014年Westlicht拍到了4080欧元,当时折合人民币得4万。我这个是一堆东西一起收来得,具体多少钱也不知道了。假装说,我不在乎……嘿嘿嘿……嘿嘿嘿……

能感觉到的等待

leica iiig + Hektor 28 6.3

年前去理发,由于排队人多,就坐在那里等,玩手机吧快没电了。见外面阳光满舒服的,于是我就出去溜达溜达,有种怡然自得的感觉,一会40分钟过去了,感觉神清气爽,看来我喜欢上等待了。

等待的时候拍了一张照片,是不是能感觉到“等待”?

主观评价leica m monochrom

前传:

“你还是写客观点,不然别人会觉得葡萄酸”
“嘻嘻,没办法客观啊,谁让胶片先占据了我的心,不是葡萄酸是葡萄干,数码干是因为火烤的,胶片湿是因为水里捞出来的”
“凡事别走极端”
“可是leica m monochrom 本身就在走极端啊,黑白本身就不客观啊”
“额,好吧,随你说”

 leica m monochrom

虽然我是个搞技术的,但是我实在难以做到客观,如果主观是搞艺术的必要条件,那么我真应该去搞艺术。对于器材的感觉,难以做到客观。想入手MM是看了网上的样片,真不错,让我跃跃欲试,一直想鼓捣一个徕卡m monochrom。后来差点成功交易一台,可惜最终没有缘分。朋友听说就跑来给我用用他的MM,让我实拍了一些照片,解解毒。

很多人都说Leica M Monochrom好,但对我来说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夜里提高感光度,这样可以用到更快的快门抓拍更多的夜里的动感。

但是有几点让我觉得MM并不是可以秒杀胶片,也不能秒杀M8。

1)快门声音那么大,并不比M8好到哪里去。对方还没反应我自己先被惊到了,白天有马路噪音掩护还不是大问题,夜里可不行啊。而胶片M的快门声音不像快门声,更像单反的开机声音。

2)高感光并不是那么舒服的。看看那颗粒,麻麻查查的,网上的测评有都是在光线好的情况下调高感光度,那样拍出来的照片自然噪点少。但是实际使用时,只有暗光才用高感光,这时的照片会出现亮光无噪点而暗光密密麻麻,就如下图中的手机,有种怪怪的感觉。我并不想要那么清晰,我想要的是清晰的感觉,这点数码不如胶片,SORRY Leica M Monochrom

3)1/25秒的快门速度就模糊了,成功率不足20%啊,莫非是天冷我手抖?可是我用胶片机1/8秒都没事啊。我觉得这个跟数码与胶片的成像原理有关系。数码是如实记录光线,在曝光的时间段记录感受到的光线,然后给出一个亮度值。然而胶片曝光是化学放映,在1/8秒的时间里,手持稳定的时间比不稳定的时间长,光线弱时,胶片的化学反应是非常缓慢的,所以只要你手持够稳,轻微的抖动并不会造成成像大范围的叠加。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另外布帘快门就是比金属快门轻柔。

4)那么贵的Leica M Monochrom并没让我觉得比胶片惊喜,多少有些失望,Leica M Monochrom确实是个好机器,但是实际使用我并不觉得比胶片高明多少。甚至从我有时候觉得夜或许应该属于闪光灯。

还是别说徕卡mm的坏话了,它的问题是不像胶片,也并不是不好,是我想用MM替代胶片夜拍这事,期待太高了,妄想了。因为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就说徕卡MM不好,显得我失去了绅士风度。人家leica m monochrom翻译过来叫单色徕卡M,单色,人家并没说叫filmlike啊。啊哈哈,要filmlike,就拍真胶片啊!嗯,有道理,leica m monochrom有他自己的单色哲学。

后传

“按理说,我是街拍,拍的是一种感觉,不应该追求100%放大,也不该追求所谓的油润”

“跟那些没关系,你街拍拍的胶片,不管锐度也罢,黑白彩色也罢,清晰不清晰也罢,都会有一张胶片是不是?”

“是”

“不能因为你拍的不清晰,就要求扫的也不清晰,你照镜子,总不能脏镜子照吧,不管长的美丑”

“对,WE LOVE 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