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卡ar 35mm f2.8的虚化怎么样

用柯尼卡ar镜头的人似乎很少,至少过去很少,因为它的镜头无法转接到其他单反,所以它足足错过了胶片转接时代、数码单反转接时代,而到了微单转接时代,已被更多的手动镜头所淹没。很多人喜欢从老徕卡、老俄头中寻找旋转郊外,其实那个时代很多镜头都可以旋转郊外的。

我原本不是喜欢拍树叶虚化的人,但是玩一玩柯尼卡镜头后发现。这些老单反镜头竟然很多都有旋转郊外的亮光斑,在特殊情况下确实能有一种独特的风味。难怪很多人喜欢拍树叶呀,这种不平滑的虚化也是有很多人喜欢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拍树叶虚化呢?我从地铁拍的的一张照片中找到了答案: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尼采

光影江湖:柯尼卡AR 35mm f2.8的一缕清风

当年洪太尉误放108天罡地煞,我想呀柯尼卡AR 35mm f2.8,必然是这地煞一员。它行走于光影江湖之中,少与人往,自带几分神秘与不羁。其中心锐度,犹如武林高手之剑,锋芒毕露,直指人心,画面中心之处,清晰明快,有洞察秋毫之细微。

然而,此镜头四周,却常色散与虚化如影随形,宛如随手抛出的迷烟暗器,令人捉摸不透。初时,吾以为此乃其与数码世界之隔阂,难以相融,端不上台面。然,翻阅其照,方知此乃其独特韵味,如果能适当利用,不失为一独门武器。

若欲求主体清晰度,只需将主体置于中心,四周与背景,皆可虚化,犹如武林高手之轻功,踏雪无痕,飘渺若仙。然,收两档光圈,可得完美清晰之影像。

此镜之色彩,自最大光圈始,便反差鲜明,对比度惊人,有如行走江湖中的艺人,每一招每一式,皆锋芒毕露。其独有的柯尼卡青绿风,是其独门秘籍,为每一张照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清新脱俗,给微冷的侠骨披上一丝犹豫的柔情。

柯尼卡AR 35mm f2.8,遇数码虽有瑕疵,却正是其独特之处,有胶片电影的之调调,每当吾持此镜头,行走于光影之间,便仿佛置身于武侠电影之中。其算不上传奇,然也无有传奇的价格,一枚胶片时代35mm镜头,能有此特色,已然难得。即便是当今35mm新头,又谈何容易?四百余元售价,何故嫌弃其边缘瑕疵?嘿嘿。如同徕卡的做工,配其售价,足矣。柯尼卡晶莹剔透青绿调,正是其江湖本色……。

江湖之大,无奇不有。柯尼卡AR 35mm f2.8,这枚镜头,便是江湖中一抹独特的小风景,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去欣赏,去品味。

相机端平,与主体保持水平时并没有色散和虚化的边角,它很棒:

中心清晰度、对比度都非常惊艳:

有时候脱离中心之外,会出现严重的高光溢出,请看下图胳膊肘:

老曹评价,这个颜色是标准的柯尼卡色:

这大紫边也没谁了。哈哈,胶片不存在这个问题,没办法,毕竟是个胶片头哦,当然,很多现代头这个场景下紫边、暗角,一样也不会少,除非徕卡蔡司名头:

柯尼卡 ar 50mm f1.4 各档光圈对比

柯尼卡ar 50mm f1.4这镜头这么好,怎么这么多年才知道呢,似乎因为它便宜,很少有人提它。而仅有的一些人提到它又缺乏太多自信似的,总觉得一个400块钱的镜头,就够一个b+w的uv价格,能好到哪去呢?可是我这一尝试,简直不得了啊,可见呀,老镜头还是很有玩头的。当然,这么多年了,又那么便宜,玻璃完好的可能不多见了吧。我手上这枚镜头被快递摔瘪了一角前口,表现丝毫都没有影响。
另外我发现这枚镜头f1.4和f2时,有一股青绿调,从f2.8之后就不见了。这可能是因为它使用的一枚特殊玻璃在起作用。要知道,相传最小光圈f16的版本是有辐射的。尽管我没有那个版本,也不想尝试,我这枚f22的如果没辐射,那么也一定不是普通玻璃,因为它表现依然强悍。网上有人看他手上的这枚镜头很虚,我发现他们都用了一枚垃圾uv,你一定要扔掉那枚垃圾uv呀。uv这东西,要么就不用,要用就用好点的,而好点的uv起码肯高起,b+w是比较放心的入门,国产的有多远扔多远,或者干脆不要用uv啦,就是徕卡uv那玩意也破坏画质,很多镜头都被一片垃圾uv耽误了哦。

下面看看中心部位从f/1.4到f/22放大到100%,五米外的表现吧,真想不到,可以表现这么稳定:

 

 

 

 

 

 

 

 

 

 

 

 

konica ar 50mm f1.4 + sony a7s @f22

为什么管柯尼卡叫东方徕卡

标头的微反差

起初我对这种叫法是不太高兴的。因为徕卡就是徕卡,其他都是其他。但是深度使用过这枚柯尼卡标头后,我对它的改观有些改变。其实徕卡镜头哪怕是f2、f2.8、f3.5的光圈,可以让主体从背景中脱颖而出,除了全开光圈清晰度好之外,就是它的细微反差非常多,不会被背景抢戏。反观现代适马、腾龙那些大光圈镜头,虽然清晰度有了,但是微反差总是与蔡司、徕卡有很大差距,也就是主体不那么容易被分离出来。而柯尼卡这枚镜头全开光圈情况下,也有很不错的微反差,能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也许,这就是柯尼卡被称为东方徕卡的真正原因。

玻璃是关键

标头的设计其实很早就定型了,非常成熟,无论是旁轴还是单反,要么是对称的双高斯,要么是非对称的双高斯,各家设计大同小异。但是成像却天上地下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使用的玻璃才是光学的关键,不是镀膜、不是设计结构,是玻璃!是玻璃!是玻璃!现代工业体系下,已经没有当年那种玻璃了,过去的工业产品是尽量延长使用寿命,现在的工业产品是保质期过了就淘汰!玻璃不行镀膜来凑!镀膜的寿命比镜片还低哦,如同眼镜的原理类似,过几年你就是不用,它的玻璃变质了,它镀膜挥发氧化了。

这枚五六十岁的柯尼卡ar 50mm 1.4,暗部不死黑、高光不过曝光、背景反差不降低、没有暗角,呵呵,试问1.4光圈的镜头,就是现代自动镜头又有多少可与之pk呢?

sony的蔡司fe 55mm 1.8是一枚非常优秀的标头了,但是却又有紫霞仙子的称号,因为它很容易出现紫边。但是柯尼卡这枚50年前的f1.4的镜头,竟然没有紫边的问题,我也不知该怎么解释了。也许是我还没遇到紫边的环境?。最后套用老曹常挂嘴边的那句话可能最合理,玻璃,玻璃,玻璃不一样。

玩老镜头的心态

所以哪怕是2024年依然很多人玩老镜头,这不是脑子进水了,而是我们不是用镜头赚钱的,镜头对他们来说不是消耗品。而职业摄影师,出于成本考虑,我依然建议购买适马腾龙的镜头,前几天我就推荐职业摄影师一枚图丽的镜头,哈哈哈,其实干活足够了,在它的寿命期间,成本早就赚回来了。

微反差在暗光下发挥作用更大

在暗光环境下,由于光线不足,被摄体的细节往往难以清晰呈现。此时,镜头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画面主体的亮度。然而,过亮的画面又可能导致细节丢失。因此,在暗光下微反差,可以在保证画面整体亮度的同时,更好地保留和突出被摄体的细节。

在暗光下,通过调整画面的明暗对比,使主题部分更加鲜明,与背景形成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有助于引导观众的视线,还能使主题在画面中更加突出,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所以现在我觉得,很多人管柯尼卡叫东方徕卡,我不反对了,特别是标头。长焦我没使用过,不敢断言。但是柯尼卡的广角,比如kenica ar 35mm f2.8那只镜头对数码不是很友好,胶片很好,所以我觉得叫柯尼卡是东方徕卡可以,仅仅限制在标头,还是说得过去的。

东方徕卡不等于徕卡

虽然无法考证柯尼卡叫东方徕卡的源头,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肯定不是说的它的颜色、它的郊外、它的外形,因为这些根本就不像徕卡,它们有几分神似。很明显柯尼卡不是徕卡的跟屁虫,柯尼卡做镜头的历史可比徕卡早的多,柯尼卡做大画幅镜头的年代,徕卡还不存在呢。

玩微单转接老镜头,又一波红利期到了

老曹淘了个镀金中画幅镜头

由于现在中文圈已经形成了信息孤岛,过去论坛里曾经名噪一时的镜头也随着博客、微博的落寞很少有人知道了。一些经典文章也都随着这些一起消失殆尽,而那些信息孤岛app中真正玩老镜头的风潮似乎才刚刚开始。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几百块淘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镜头,老曹甚至玩起了中画幅转接135,自己改造或者找师傅改造一些老镜头。还别说,那种风格颜色、清晰度、3d过渡,还真不是现代镜头能做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他几百块的镜头非要安到几万块的徕卡上有什么意思,但是以他对徕卡的资深历史来说,肯定有他的道理。哈哈,更甚之,他这几天几百块竟然淘到了一枚镀金的中画幅镜头……成像还挺不错。

就花几百块淘,贵了不要,超过一千都不要

看来呀,信息孤岛也不是坏事哦,玩老镜头又一波红利期到了,“就花几百块淘,贵了不要,超过一千都不要”。你会发现,那些几百块的镜头,拍出来的色彩、清晰度,可能比app里推荐你的新款上千块的还要好哦。反正我是没想到400块的镜头能有如此生动的色彩,其实玩转接50mm镜头是最佳的开始。长了对焦慢,广角又容易不兼容数码,50mm镜头没有这两个问题,而且50mm镜头历史悠久,双高斯设计非常成熟,虚化过度自然,价格低廉,红利期哦,哈哈哈。

现在sony、佳能、尼康、松下各种微单都开始全面流行了,甚至很多转接环可以把镜头转到徕卡上,虽然我觉得徕卡机身还是配徕卡镜头更合理一些,哈哈哈。

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转接sony a7s使用感受

地铁之眼

尼康有一只镜头叫酒吧之眼,我没有使用过。不过最近坐地铁多一些,我用的这枚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转接sony a7s,它却成了我的地铁之眼。这种f1.4的大光圈,在暗光下清晰度实际上非常了得。在胶片时代,大光圈镜头其实都是为暗光设计的,所以它们往往在暗光环境清晰锐利,包括徕卡的summilux 35 1.4钢嘴、圣光,在暗光下都很不错。所以这枚柯尼卡暗光下,也不错的。毕竟被称为东方徕卡呀。

也曾是单反造反派一路诸侯

成王败寇似乎在摄影器材圈也说得通,甚至我认识的很多老烧也认为柯尼卡是日本三流、四流那样的品牌。甚至柯尼卡后期出的旁轴相机也有蹭徕卡流量的嫌疑。可是呀,深入研究一下柯尼卡的历史,发现六七十年代,它也曾是最早推翻旁轴相机霸主地位的一路单反诸侯哦。只是七十年代后放弃单反,去开创自动对焦傻瓜机去了,被誉为现代傻瓜机鼻祖。也许就是因为后来的历史,柯尼卡往往被人认为是个三流品牌了。其实呀,它的光学底蕴也是有悠久历史的哦。

f1.4自带磨皮滤镜

老镜头与现代镜头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全开光圈没那么完美。现代镜头喜欢丝毫必现,当然咱说的是高级的现代镜头。现代的拉跨的镜头虚的让人找不到重点,但是这枚柯尼卡老镜头却很巧妙的把它的弱点变成了优点。也不知道他们如何做到的,全开1.4光圈,人物的轮廓非常清晰,线条明朗,但是却自带一种抹掉细节的磨皮滤镜,让人物立体又有可读性。这不是圣光那种向外发散,而是向内磨皮。柯尼卡呀,很巧思哦。详细请看《柯尼卡50/1.4各档光圈对比》。

当然了,那种磨皮效果也不是总会出现,特别是2米以内,它的f1.4也可以非常清晰。此时它焦外遇到树叶也会有一点点旋转郊外的感觉,但是不算太旋。焦内的锐度和清晰度也是很不错的。其实全开1.4做到这个焦内清晰度,当年也是颇受好评,甚至再往后的佳能尼康胶片时代50mm f1.4自动对焦头,似乎也没超越它的清晰度哦。

收缩到光圈f2

收缩一档光圈后近距离,2米以内清晰度相当够用。暗部没有过分的黑,颜色又都相当敏锐。据说当年柯尼卡镜头是普遍被认可的,那时候甚至有一些柯尼卡镜头的口评不在尼康之下哦。至少这枚ar50mm 1.4素质不错。我手上这个镜头是8片光圈叶片版本,据说6片版本是辐射镜头,比我手上的素质还要好一些,当然也是传闻,我也就不去求证了。不过我目前是不相信的,像这样的老镜头,别说柯尼卡,连徕卡都存在不实的传闻。因为传说来自胶片时代,过去的人拿到的样本有限,慢慢的说的人多了,让人觉得那就是真的。凭借我的一些经验,我手上这枚f22版本,8片光圈叶片,画质实际上相当不错。而f16的版本6片光圈叶片,他们价格又一样,我更愿意选择f22的。因为收缩到f2后,明显我这个更圆,虚化要好上一些。

忘记了黑白

我发现使用柯尼卡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转接sony a7s色彩是很有特点的,以至于很多照片让我没有转黑白的念头。柯尼卡当年重要的胶卷品牌之一,对镜头的调色应该也符合它的胶卷色彩哲学。这只镜头出生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柯尼卡单反机身里面都贴着樱花胶卷的标志哦。那个时候,柯尼卡可是单反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哦。

使用raw格式,基本上自动调整,色彩都还算不错。通常来说sony机身内置的jpg颜色多少不那么令人满意,使用raw还是要好一些。当柯尼卡遇到sony a7s,色彩有些复古的浓郁感,不像徕卡,不像宾得,总有一丝丝胶片色的感觉。

它的焦外什么风格

这枚镜头的焦外风格非常多变,不同光圈,不同距离,都不一样哦,还是有一定可玩性的。

近距离f1.4:拍个花花草草还不算乱,焦内清晰,光斑不是很规律还算不上乱。

远距离f1.4:城市背景还是可以的,很多由于焦外偏向硬朗风格,线条感会被凸显,不是那种奶油划开的感觉。

收缩光圈,由于使用了8片光圈叶片,收缩光圈后光斑也是偏圆的,虚化逐渐变得顺滑,继续收缩光圈就如同现代头类似的油润虚化了。

用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拍花花草草虚化效果如何》,我专门放了一篇虚化光斑篇。

继续收缩到f5.6、f8就可以拍风景了

使用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拍花花草草效果如何

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不是典型的虚化风格,会根据郊外变化而变化,它不像八羽怪那样出现旋转的郊外,它有时候柔和,有时候如同湖面结冰出现没有规则的“大冰块”。像我这样本不喜欢拍花花草草的人,使用这枚镜头竟然拍了很多树叶……,因为每一次拍摄都会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它的虚化风格多样——而你能吃到什么口味是需要运气或缘分的哦。

继续阅读使用柯尼卡AR 50mm f1.4镜头拍花花草草效果如何

Konica 35mm f/2 L 1996 限量1000枚

镜头参数

宣布时间:1996 年 4 月
生产类型:小批量生产:1000(一千)件
原名:KONICA HEXANON LENS 1:2/35
焦距: 35 毫米
速度: F/2
最大画幅:35 毫米全画幅
卡口和法兰焦距:徕卡螺旋卡口 [28.8mm]
对角视角:63.4
镜头结构:6 组 7 个元件(7 组 8 个元素。特殊光学配方,不同 UC-Hexanon 以及配备 Hexar AF 的固定35mm/2)
最近对焦距离: 0.9 米

滤镜: 46 毫米螺旋式
镜头遮光罩: 螺旋式圆形

海外风评

news.mapcamera.com对35mm f/2 L39 1996 限量1000枚的评价(日文)柯尼卡巧思af最快1/250的快门,很难用到 F2 的最大光圈拍摄。导致镜头素质很难发挥。因此,决定作为以徕卡为代表的测距相机的可互换镜头出现。
shige-art.net对此镜头的评价(英文)在操作性方面,镜头顶端的光圈环在每半档处都有一个卡止点,螺旋环具有手动对焦镜头特有的顺滑感。我觉得画面兼具现代镜头和老镜头的优点:光圈开大时柔和,光圈缩小时清晰。
themachineplanet.wordpress.com经典点评(英文)原版镀铬镜头非常漂亮,是镀铬莱卡镜头的绝佳搭配,价格仅为镀铬 Summicron v4(是的,确实存在……)的 1/3。

柯尼卡recorder 日期后背2020年轮回

柯尼卡recorder

有朋友问i50mm柯尼卡recorder半格相机的日期后背是不是到2020年就不再显示了。于是打开箱子一看,果然。柯尼卡recorder 半格胶卷机日期后背到2020年就重启了,显示80年了。原来2020年真是个重启之年呀。哎呀,忽然感觉时间好快,这可是一台40年前的相机呀。

这下好了,荒木经惟经常使用带日期后背的相机,还故意把日期调错,你可以进入荒木模式拍照啦。或者干脆不显示日期,不然要想准确显示日期得活到2080年,90后的小伙伴们有机会挺到那一年。

继续阅读柯尼卡recorder 日期后背2020年轮回

福伦达Voigtlander VM 35mm f/1.4 Nokton Classic ——与其小心翼翼的用徕卡,不如高兴的用福伦达

福伦达Voigtlander VM 35mm f/1.4 Nokton Classic

也许征程的迷惘,会折碎我的手臂,可是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旁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不服者联盟

旁轴联盟

福伦达Voigtlander VM 35mm f/1.4 Nokton Classic

徕卡何止是旁轴相机的符号,徕卡是整个135mm相机的符号,如同iphone定义了智能手机的格局,徕卡定义了小型相机的整体框架,方形的相机、13mm底片、可更换的镜头、包括镜头光圈、对焦的架构,都是徕卡定义的,当年的所有相机都使用了徕卡的框架,这是时代的选择,因为它确实好。

然而,单反的诞生确实让旁轴相机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甚至一度徕卡也将重心转移到单反系统,把徕卡旁轴从德国本土迁移到了加拿大。最后徕卡旁轴相机逐渐被认为是文化的象征,被大众符号化,只是很难再次掀起旁轴的流行了。后来数码的爆发让旁轴系统进一步边缘化,在日本的确善能接过德国福伦达的衣钵,表示不服,继续生产便宜的旁轴相机和镜头,于是逐渐也有一些其它厂家跟着出一些l39口的镜头,包括尼康也曾经声援了一下旁轴世界,出了个复刻版的旁轴。在旁轴系统里,不服者联盟中,福伦达是当之无愧的扛把子。甚至参数比徕卡还激进,焦段覆盖比徕卡还广12mm、15mm、21mm、28mm、35mm、50mm、75mm、90mm等等。光圈1.1的光圈有,1.2的光圈也有,1.4也有,1.5的也有,2.0的也有,2.5的也有,3.5度也有,4.5的也有……就是不服。可以说,如今旁轴还能生存,甚至如今徕卡的火爆,多少是有福伦达的功劳的!在旁轴最困难的时刻,它毅然决然的站出来了。

继续阅读福伦达Voigtlander VM 35mm f/1.4 Nokton Classic ——与其小心翼翼的用徕卡,不如高兴的用福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