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算什么,咱还不是奔平了

leica m8 + SUMMARON 35 2.8

奔平:奔跑着,就这样平平庸庸的过一辈子了,跑不动了就走,走不动了就爬,……依然奔向平庸。

话说很讨厌老白叨逼叨数落年轻人。翻看十年前的照片,感慨啊。当年经常往国家图书馆跑,找个座可费劲了,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那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旦到了国家图书馆,感觉不看看书,哪怕是坐着,都在落后。周围是看书的、写字的、还有复印论文的,而i50mm却蹲着看《摄影的精神》……然后给寂静的国图拍了一张留念。

真不敢相信,一晃就是10年……,似乎饮水机的纸杯还等着我去接水。还好那时候有徕卡,有机会躲到照片的回忆里,是件愉快的事情。

leica m8 + SUMMARON 35 2.8

徕卡镜头度膜有必要维修保养么?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提起镜头保养,一位朋友的徕卡镜头出片总觉得不是徕卡味道,严重怀疑它是被包养过。保养徕卡镜头是需要相当多功力的,不是看看教程自己就能摸索出来的事情。是需要很多经验的哦,也是非常耗时的。所以高手保养费时间、花费也不会少的。

特别是处理脱膜问题。脱膜有很多种,前面镜片的镀膜划痕对成像的影响是最小的,36个划痕以下对成像的影响几乎为0。甚至有些镜头最后一片玻璃都不怕。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一枚早期的铜扣圣光,找到花海军,想让他保养后面玻璃的脱膜,外延一圈有脱膜。他说这个镜头没影响,不用处理……。实际上那枚镜头确实丝毫不影响出片,甚至比完美度膜的后期版本还要好。

徕卡镜头的那个膜真的很重要么?i50mm强烈建议,脱膜的不要去维修,便宜点出,双方都实惠。不要轻易保养,万一遇到哪个师傅交给一位新徒弟给你处理,那就得不偿失了。

黑白摄影是刺激神经的,高级艺术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

人命关天,但凡涉及生命的东西,都不是轻松的。无、有,白、黑,是起点也是终点。白,有无限的可能,也有随时失去的可能,黑,给人一种转瞬即逝的感受,据说黑洞是时间的终点,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也许古人早已悟出这个道理,才有白纸黑字,才有水墨山水。

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黑白,具有一种天然的个性,它不是自然界的东西,它不是习惯性的存在,它有一种天然的表达性。感受黑白摄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打开感受生死的窗户。人甚至对黑白有种天然的屏蔽,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发挥作用,不分国家和宗教,几乎都是如此。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黑白摄影是一次生命的接触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会暂时放下色彩,小心翼翼的触碰黑白,这也许就是一种接触生命起源、幻灭的一种方式吧。而为了减少锋利的黑白对人的刺激,黑白之间的融合,就产生了灰色。展现这种灰色,就成了底片商、镜头商、显影师要完成的任务。

黑白的融合就是艺术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而对黑白的表达,又是要根据摄影师自身感受去调整如何让黑白彼此融合,融合的比例是怎样。比如森山大道的高反差,一种锋利的表达,会刺激一些人的共鸣,同时就会伴随一些人的反感。技术型灰阶丰富的好照片呢,又会有人觉得过于平淡。荒木经惟说,没有感受过生死,就无法了解摄影的真谛。其实,他这话不是对摄影师说的,是对观众说的。

说徕卡镜头适合拍黑白,是一种最好的赞誉

高级的黑白底片,是尽可能的展现黑白的相互融合,这方面依尔福做的很极致,至今致力于黑白影像技术。徕卡的镜头,也更追求光的本质还原,而不是迎合大众口味去修正调味剂,所以至今都有人说“说徕卡镜头适合拍黑白”,其实这是对一枚镜头最高的赞誉。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那天加班到很晚,天黑了,幸运的是那天带着圣光,1.4的大光圈可以在暗光下更自由。这张照片并不立体,没有纵深,只是有些平面上的诙谐。奔马的四蹄下露出四个大脚丫子,好神奇。于是摁下了快门。每一个这点儿回家的人,都是一匹奔马。

照片不是放大看的

leica m2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那一次按下放大按钮,照片暗部被放大了,显示屏是黑的,显示屏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可不是么?照片被放大后看到的不是图像,是自己的倒影。

二手徕卡镜头,正确的打开方式

怪现象

有位徕友出掉了徕卡summicron 35 f2 asph,要上七枚玉。然后发现成色好点的七枚玉都奔向两万了。真是有个怪现象,咱们想买啥二手徕卡就发现啥涨价,有没有同感?

挑战

后来徕友找到一枚一万出头的战斗版,到手后还是百爪挠心,心有不甘啊,又怕将来不好出手。哈哈,问我怎么办。我觉得这不是坏事,无论是选择实用还是退回去,都是一次对自己内心的挑战。

收获

这是一次来自二手徕卡的考验,不是坏事,无论最后做出哪种决定,你都有收获。因为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留下实用,退回去换新的,不过是短暂的决定,而内心的感受却可以指导未来,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迷茫啦~

打开

二手徕卡镜头,正确的打开方式,打开的不是镜头包装,而是自己装满五味杂陈的心房。

leica summicron 35mm f2 v4 七枚玉

徕卡深得抓拍的精髓

leica m6 + summilux 35 1.4 pre-a 圣光

有朋友说用了徕卡后发现徕卡的机械快门无延时,是他用其他单反和数码无法体会到的。是的,徕卡在开机时间、快门延时这两个关键指标上绝对下足血本做的。而这两点确实是抓拍的精髓哦。

享受摄影,胶片何须开挂?

当年nba2k13篮球游戏,有个开挂模式,三分扣篮全能。不然每次都得从菜鸟起步,升级很痛苦,很漫长。可是我发现,开挂后,很快就对游戏失去兴趣了,然后很久不再玩了。等想玩时,还是喜欢从菜鸟开玩。

过去嫌弃胶片麻烦,嫌弃胶片慢,终于有了数码相机,开挂了,可是人很快对容易的事情失去兴趣了。所以还是常常把数码相机放一边,从新玩玩又麻烦又慢的胶片,折腾,但有意思。

开挂还是不开挂,一念之间的事儿,所以没人敢说一辈子不用数码,也不是所有人甘心一辈子用数码,是不是,看官?

嗑瓜子也是一个道理,给现成的一袋子瓜子仁吃不了几个就腻了,但是带壳儿的却可以嗑个没完没了……是不是?

煎饼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不是与那个圆满的制作过程有很大关系?

leica m2 + summilux 35 1.4 v1 钢嘴

平常的黑白

leica m2 + summilux 35 1.4 v1 钢嘴

数码的同质化让清晰的照片溶为疲倦,黑白胶片却能让稀松的平常凝固成陌生。所谓的艺术品,似乎也有相同的功效。

先沟通的不叫街头摄影

leica m9 + 352asph

看到很多摄影师是与路人沟通后才拍照的,沟通后的叫街头人像,不叫街头摄影。街头摄影师与对方就像两条平行线,距离可以很近,但永远不会相交。拍摄的非接触性这应该是街头摄影的特点之一哦,当然,偶尔摆拍一下也是可以的啦。

“亲爱的春天小姐,来,唱首歌~~啦啦啦啦”

大师与徕卡之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国产大师

王福春老师的代表作《火车上的中国人》非常棒,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所以被称为纪实摄影的经典。实际上《火车上的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叫纪实摄影,也是地地道道的街头摄影哦。

王福春:我也不反对大家拍风光,但是,纪实它不可重复,也不可复制,今天拍下明天就成历史,非常非常好,对年轻人你还有点责任,拍点东西,拍点纪实的东西。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来到中国也有百十来年了,很可惜,像王福春这样的街头摄影师实在太少了。害得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根本看不到上一代人、两代人年轻时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环境。民国时期更不靠谱,有相机的都去拍自己的姨太太、后院荷花去了,哪有人去街拍,没有给后代子孙留下什么精神财富。最后只能从老外的镜头里看看中国,好在咱们有个王福春,拍下来《火车上的中国人》,这样的作品是不能指望外国人拍的。

点击上图跳转到孔网

在孔夫子网发现了全新库存第二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2006年出版的,质量那是相当好,油印铜版纸。真正胶片时代的经典收藏。这个版本竟然保存15年,纸张依然洁白如学,质量非常好。

i50mm.com名言:如果我是胶卷,曝光就是我的命运

山山水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风景摄影i50mm几乎不拍,因为我看过去老一辈摄影家们拍的都挺好了,没必要去重复人家,而且很多风景摄影并没有山水画有意境,说真的,齐白石的大白菜可以秒杀一切风景摄影的意境。

而作为当代年轻的摄影师,i50mm真的想看看爷爷年轻的时代、父亲年轻的时代,可惜太少了,请不要责备我们责备老一辈摄影人,我们多想看看过去的街拍,这个意义远大于山山水水。

走起来

所以i50mm拿起相机,记录下自己的街头,哪怕是白开水,也要拍下去,当自己的时代过去后,对未来的年轻人多少会有点意义。

哪怕是拍下迎面而来的面孔,当数量多起来,时间积累起来,自然就会记录下时代的面孔。对那种玩弄光影技巧的街头摄影,i50mm更喜欢粗糙的面孔。

按照王福春的说法:……按了就有,不摁啥也没有,说出大天也没用……

王福春的器材:

leica m4-p + summicron 35 f2 pre-asph七枚玉

其他sony 黑卡、单反等

说实话,感觉还是喜欢用徕卡拍的那些照片,最经典,能感受到更多的爱。说句不着调的话,那就是“用高级的相机就是能拍出高级的感觉来”。

印刷质量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