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小姐姐在做直播,三、二、一,今儿咱们聊点啥?
没玩摄影时觉得好简单,有了相机想拍什么拍什么。开始玩摄影时觉得拍什么都好难,什么都拍不了。开始街拍后觉得好简单,走哪拍哪。慢慢的又觉得街拍好难,要每天拍的不一样,真难。或许直播也是如此。
前方的小姐姐在做直播,三、二、一,今儿咱们聊点啥?
没玩摄影时觉得好简单,有了相机想拍什么拍什么。开始玩摄影时觉得拍什么都好难,什么都拍不了。开始街拍后觉得好简单,走哪拍哪。慢慢的又觉得街拍好难,要每天拍的不一样,真难。或许直播也是如此。
数码拍摄数量是无限的,忘却限制的人容易变得逸乐,一停在浮中,一留在躁中。而胶片总能提醒人节制,一张、两张……今年要拍摄几卷呢?心想,一年有多少真的需要记录下来呢?
大部分人买了相机就对摄影失去了兴趣。可能是因为:
想的太多,拍的太少;
拍的太多,走的太少;
走的太多,看的太少。
永远背着相机,边看,边走,边拍。
通过公交车玻璃观看,通过火车窗户观看,通过飞机窗户观看,就是不同取景器的观看差别。但徕卡m3的取景器却有着一种特熟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的取景框面积大,也不是简单的放大倍率高,而是更深层次的视觉体验,或许徕卡公司并不是有意为之。
很少有人的左右眼睛视力是一样的,都有个视觉参差,左右倍率差别不大时,双眼会互相协调聚焦,然后合成清晰的影相,一般来说副眼会随着主眼。
比如我的眼睛参差较大,近视左眼450,右眼550,而且即便带了眼镜,看东西时,右眼还是比左眼看得大一点点。配眼镜的师傅说没必要调整一致,因为几十年都是不一致的,眼睛早就适应那一点点参差了。
最妙的事情来了,把徕卡m3的取景器放到右眼前,同时睁开左眼,用右眼做主眼观看,哇塞,左右眼整合出了完整的影相,眼前没有了遮拦,只有清晰的画面,还有明亮的线框,还有黄斑。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双眼睁开使用徕卡m3的0.91大倍率取景器可以获得最真实、最宽广的视觉。其他徕卡相机的倍率太小了,双眼睁开无法聚焦成一套影相。这就是为啥很多大师定制黑漆徕卡m2,徕卡m4,徕卡m6时要求使用m3的取景器,再不济也得0.85的m6,就是为了双眼睁开获得神奇取景效果。
0.91的视觉参差,眼睛很容易适应,取景器放右眼前,然后两眼全睁开,起初左右眼看到各自的影相是分开的,经过大脑的自适,很快分开的影相合成了一套。此时你可以看到取景器外面的一切,还能看到取景线框。
似乎眼前只是戴了个眼镜,可以自由观看,不受视野限制,更神奇的是,就好像你的眼里内置一个能对焦的黄斑。
我一直不太敢跟影友聚会,为啥呢?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奇怪,和蔼可亲的朋友很可能并不认同你的摄影观念,而一个坏人却跟你很投缘。而我怕的恰恰是礼貌的好人。
这辆车里面有很多空瓶子,这让我好奇,是主人塞的?是外人塞的?很神秘,又好似漏了馅儿,让人不觉想笑。
你有没有被街头的歌声砸中心头?街拍就是这样,忽然就被一个画面吸引了。
这世上令人着迷的事物又很多,让你陷进去越来越痛苦又逼迫你在玩一局的是游戏,唯独看书才能令人越来越愉悦又能让你拈花一笑坦然入睡。而我入睡前,旁边一定要有一台相机。
我们中国人其实最讲哲学了,就连拍照,也得品出点哲学才罢休。但是我总觉得太讲究道理,显得情绪就不足了。什么才是恰到好处呢?
呀,这个问题很哲学啊。
那天原本骑车,看到这个场景赶紧拐弯刹车,等待几秒,拍了下来。之所以如此激动,并不是没见过头顶东西的人,是人家的生活态度打动了我,坦然淡定的顶包前行,这就是自己。
摄影的目的是让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里的自己。
我不是大师,只是我的照片被你看到了而已。照片中的人不是演员,只是一个侧面被我放入取景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