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徕卡m8和m9有没有遇到相机卡壳的问题?

卡壳的定义:

徕卡m8、m9、m240、m10等相机,在有些情况下会遇到提示灯频闪,快门按钮无法按下,就像被什么卡住了,简单称为卡壳。

卡壳的原因:

一般来说越老的数码m相机越容易遇到。造成卡壳的主要原因有2种。第一种,是图像处理速度慢,先天机身内置图形处理器慢 ,机内运行内存小,再加上数据卡是低速的,遇到连拍容易卡壳。第二种,是电池老化,特别是空电电池放置时间长了,很容易老化,再加上一些老型号m8、m9的原厂电池都是十年了,很容易出现显示半格,然后也无法按下快门,看似卡壳了。

解决办法:

使用高速内存,特别是带有pro字样的专业卡。买原厂电池,尽管贵一些,但寿命确实长很多。徕卡m8、m9的原厂电池网上有四百多的,应该也都是库存,状态尽管可能达不到最佳状态,但也比副厂电池好一些。因为徕卡m8、m9的副厂电池很可能也是库存多少年了,毕竟是老产品,销量不会太大,应该不会有厂家乐意频繁生产的。

另外,derek说他换了卡,也换了新电池,还是连拍卡壳。于是通过升级固件解决了,哈哈哈,是个好办法。中文官网已经找不不到徕卡m8、m9的固件下载地址了。可以从英文官网下载中文固件:

徕卡m8/m8.2固件下载徕卡m9/m9p固件下载

电池更像是数码相机的“胶卷”

现在彩色胶卷越来越贵了,使用数码彩色替代胶卷也许是很多人的选择。特别是老版本的ccd相机,无论是徕卡还是尼康富士适马的老ccd,一直都有一群忠实的拥护者,认为ccd接近彩色反转片的味道。但是,这些老型号当年就是耗电大户,所以它们的电池有点像胶卷,也成了消耗品哈,哈哈哈。

徕卡摄影师都爱看画册么?

大师附体?

看画册肯定对摄影有益,但是抱着提高摄影水平去看画册往往徒劳无功,甚至收效甚微。至少i50mm在街头按下快门前后几秒钟,并没有”大师附体“。甚至走在路上,“大师作品”都忘在家里了。

理性的技术流

有的人天生喜欢摄影,视摄影为一项技术,是一种令人精神愉悦的运动,并不关心别人的作品。就算是看别人作品,也是学技术来的。这类人对于画册,是谈不上“喜欢看”,更应该叫“喜欢学”。哈哈哈。

视觉动物

有些人天生喜欢看图片,但并不喜欢摄影。身边很多这样的感性动物,他们看画报、看画册,对他们来说看图片是一项令人愉悦的精神旅行。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各种彩色明星杂志、旅行杂志、风景明信片,都是他们的最爱,至于照片是怎么拍摄的丝毫没有兴趣。

神交

有些人,既喜欢摄影,又喜欢看画册。他们不会刻意学习别人技术,只是喜欢看,同时喜欢分享自己的作品。其实,很多摄影师都是这样的。甚至很多人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会打印成作品集。并且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朋友,或着与同样制作画册的摄影师交换作品。这应该是摄影的高级享受了。当然,我们买画册,就是一种艺术审美的享受哇,精神食粮,哈哈。

纸质书还是电子书?

各有所长。比如看到有人推荐某个书好 ,为了趁热打铁下单了。如果实在太贵,就百度一下pdf。纸质书可以从书店翻看,当场购买,尽管比网上贵一些,购买的体验有时候也是书的一部分哦。当然,拆快递也是一种兴奋的体验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纸,作为实实在在的媒介,触碰,是电子书无法给予的观看体验。

徕卡摄影师都爱看画册么?

为什么徕卡摄影师要单独拿出来说呢?因为,用徕卡的摄影师更感性一些吧,性情中人,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感性的摄影师,自然比普通的技术流更爱看画册啦。所以,往往徕卡群体都认识很多大师作品,不知不觉的,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跟那些“技术爱好者”拉开了差距哇~。而那些群体,可能一辈子都在讨论像素和高感这样的话题。

徕卡摄影师都爱看画册么?爱。当然,单反、微单、转接爱好者也爱看画册啦~。很多作家也喜欢看啦~

可惜,看画册的还是少数派

最有意思的是,往往销售最好的书籍是最基础的“相机说明书”,然后是“技巧、技法”,然后是“摄影历史和文化”。而如何解读画册的书籍,少之又少,写的人少,买的人也会更少。看画册的还是少数派,就像如今听cd、磁带、黑胶这种实体音乐的人一样少,甚至更少。

畅享个人摄影画册的未来

至于各种摄影教学、教程都在教你如何表达,是向外发散的。很多人也是这样在孜孜不倦的拍摄并发表,然后抱怨没人欣赏。并不是作品不好,而是没有观众。问题就出在了这里,摄影师除了创作,是否也该接受别人的作品呢?可以买、可以交换作品的方式,让个人画册流动起来。如果只会向外发散,而不懂得吸收,那学再多的技术和理论,摄影都没有未来的。记得谁说过,未来的书店只有两种书,一种是小说,另一种是画册。每个人都应该有出画册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彼此欣赏~挖哈哈哈哈。只是咱们得找个经济实惠的方法才好~

连动测距相机的魅力

联动测距相机的魅力

这是一本繁体字的原版书,但是里面有写到徕卡、柯尼卡、波浪之家,看着就舒旁轴相机就是看着舒服,当时根另外一个朋友一起买的。这本书就像流星一样,从pageone书店划走了,现在几乎难觅踪迹。

很惊叹135胶片可以印刷成跨页照片,而且单页清晰度非常好,色彩也很自然,胶片的魅力还是很大的。

不过旁轴相机拍摄的东西就是能感受到一种风格,是与单反不同的感觉。器材对摄影风格多少是有影响的。谁说过来着,如果你想换一种摄影风格,那就尝试换一套不同的摄影系统~啊哈哈。

总觉得这种器材书籍能让我回到童年,用一颗童心去看待器材。

联动测距相机的魅力
继续阅读连动测距相机的魅力

大山flex《我和徕卡的相识》

作者:大山flex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首词形容最近上海的天气,再合适不过。天本无常,人生亦然,在这样一个阴冷的雨后的下午,坐在咖啡厅里,一手捧着热腾腾的黑咖啡,一手抱着这台跟父亲年龄差不多大的徕卡M3,慢悠悠的捏上两张黑白胶片,不得不说是种惬意。她略带浑浊的眼睛与我对视着,仿佛带着一段历史而来,等待我的续写。

初识徕卡,源自大学时的老师,这位留德多年的老师对德国的制造工艺赞不绝口,所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恰好有台徕卡生产的显微镜。

那时候并不认识德语的我们,认为小红标上写的那个单词就是德语当中”完美”的意思。于是那时最喜欢的课就是通过这架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旋动它绵密而顺滑的旋钮,抚摸那冰凉的带有灰色皱纹漆的镜身。说实话,许多年以后通过旁轴取景器取景和当初通过单筒显微镜观察的感觉非常相似。是的,用徕卡相机拍照,有一种做科学研究的感觉,”为什么会持着徕卡自拍而乐此不疲?”,”因为这样专注而忘我的姿势,像伏案工作的技师,像专注瞄准的射手,总让人觉得无比性感。”

其实每个男人都有颗童心,工作和玩耍,如果能有,哪怕是一点点焦集,该有多么幸福?不管多大年纪,只要心中还想着儿时的玩具,便没有老,便都是青年,文艺的那种。

MAGNUM STREETWISE简体中文版 此时此地 马格南街头摄影经典来啦

疫情前在大望路SKP应该是380多买的英文版《MAGNUM STREETWISE》,如今网上英文版210多。半年后港台版出来了,翻译为《马格兰的街头智慧》价格260元。

这两天还在跟清风说,他要买一本中文的,说要去SKP看看。后来他问了一位那边的朋友,说繁体中文店里383元,小贵哦。于是晚上,就去淘宝搜搜看 。如果你搜“马格兰的街头智慧”那出来的绝对是繁体中文版,都在200多元以上。只有搜索《此时此地 马格南街头摄影经典》才能找到简体中文版,挖哈哈哈哈。

徕卡镜头铭环掉了用什么粘回去?

有些徕卡镜头在擦拭的时候,不小心把铭环擦掉了。哈哈哈。那个铭环很简单,原本是粘上去的,没有其他机械结构。而且粘铭牌,用的胶水不能粘的太死,因为底下埋着螺丝,维修保养是要拆下来的。绝不能用热熔胶、502、ab胶、矿物胶、紫外胶等。

如果自己擦拭的时候徕卡镜头铭环掉了用什么粘回去?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胶水。咱也不知道原厂用的什么。但是,由于i50mm自己曾经修复过爱华耳机,用的是e8000胶水,这种胶水是软性胶,不会粘死,将来也好清除。

如果是溶解这种胶水,可以去淘“胶水溶解剂”、“喇叭溶剂”等,具体因为没用过,所以就不知道了~

徕卡summilux-m 35mm f1.4 v1圣光用什么uv镜?

Wulfric的徕卡圣光uv改造法

Wulfric:赵老师,之前读您的文章写到leica summilux-m 35mm

f1.4 v1圣光使用39mm滤镜用胶布固定的话会有暗角,我找到了解决方案了。我用40.5mm滤镜把螺纹用钢锉挫掉,正好能放进圣光,外侧用胶布固定就可以了,用薄一点的40.5mmuv就不会有暗角了,只是影响12504遮光罩的安装。因为我之前了解到钢嘴的uv是41mm,我就想应该40.5也差不多的,uv尽量买薄的就不影响暗角。

i50mm:用啥啊锉的😁?

Wulfric:我比较粗暴用的钢锉,其实指甲刀的搓慢慢搓也可以,两分钟,螺纹搓掉就可以,螺纹就两层挺薄的。uv用的是2.4mm厚的,怕太厚有暗角。

i50mm:厉害了,可以分享了,哈哈。

Wulfric的徕卡圣光uv改造法

东拼西凑的浪摄单肩包

羽新买了个摄影包,单肩斜背,嘿真不错。i50mm个人认为,有点像小野人和aa的混搭,哈哈哈。不过,人家可是一个独立品牌哦————始祖鸟。下面是来自羽的个人体会~

作者:羽

习惯了每天将摄影器材随身携带,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相机包?这个问题从十年前攒钱买一台相机的时候就困扰至今。

选择相机包绝对是每个摄影人在“升级打怪”道路上无法避开的支线任务,无论是职业摄影师,还是业余爱好者。尤其对于有强迫症的器材党,这个问题会在摄影修真道路上不痛不痒的困扰很长时间。外观的不堪入目,肩膀勒的红肿破皮,镜头遮光罩由于被挤压破损,暴雨导致机身受潮等等,“荣耀”背后的各种酸楚也只能自渡,他人难悟易误。

羽的新摄影包

作为是一个街头浪摄流,自然是每天都要背着相机在街头流浪的,能不能拍到啥其实不重要,相机带在身边就很踏实,那么一个相对完美的背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年来大大小小买了各种专业与不专业的背包都难以根治我的强迫症。我在强迫什么呢?心目中完美的相机包首先就是颜值,刚迈入而立之年在广大摄影群众里青黄不接,既没有青年组对潮流的得心应手,也没有老年组的沉稳内敛,选择合适的款式和外观变成困难的事情。门店器材商推荐的“佳尼”原厂包自然是没办法承载Leica的,太过于花哨的潮流网红款又显得过于引人注目,而Billingham、AA等品牌的价格又让我这种屌丝玩家望而却步,所以外观上一定要在生活中尽量“隐身”但同时也不能老气,价格还要尽量平易近人。其次重要的是保护性能,相机包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背包,是因为对摄影器材有足够的保护,要有缓冲海绵隔层,既保护器材又能将各种部件分门别类,昂贵的徕卡更不敢掉以轻心。再就是实用性和体验感了,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双肩包固然宽敞又舒适,但在街头实战中待我卸下背包亮出“兵器”时,目标早已消失不见,所以单肩包必然成为了我的不二之选。一台数码,一台胶片,一支35定,一支50定,是我在一大堆器材和便携之间的妥协,徕卡老器材的大部分使用者应该都能体会到那份与其外观极度反差的“深沉”,小小的个头看起来Mini又可爱,但我的肩膀却深深知道那是徒有其表,所以单肩的背带要够宽够软,背包本身自重还得够轻,爱器材的同时更要爱自己。在一整年的时间里,南方的雨水是非常充裕的,开了春连绵的雨一下就是一两个月,脑子进水可以,但相机不行,所以这个包还需要防水。

哎······上有老下有小,我不能再把钱花在刀背上了,就在我看着这些年为器材配备的一大堆各种属性都沾边但都“残缺不全”的背包陷入沉思时,灵光一闪,我的强迫症被一种叫做“恰到好处”的偏方治愈了。

感谢羽的分享~,看他的包也实在是多呀,哈哈哈,建议出掉几个,太多啦,哈哈。不过,查了一下,哈哈,始祖鸟价格还可以,但也算不是很便宜哦,哈哈。
点击查看价格

音频里的r-2r,数码里的ccd

dac坏啦

80年代的sony第一代dac坏了,也不知道是昨天挪位置时把卡座和cd都压它上面了,给压坏了,还是它到寿命了。于是赶紧查查,看看有啥替代品么,再看看有没有办法修。这一查不要紧,发现音频里的r-2r很像数码里的ccd呀。一个是模拟转数字,一个是数字转模拟,啊哈哈哈。摄影与音乐看来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哦。

ccd vs cmos

点击图片查看ccd vs cmos原文

数码ccd用最简单的结构,把每一个像素的电荷传到后面的处理器,统一转成图片,简称a/d转换。这样的好处是ccd的面积全部用来接收光线,信息量大。cmos是每个像素接受到电荷后,身边都坐着转换器,它们立马进行a/d转换,然后每个像素的数字信号传给处理器。cmos好处是噪声小,因为数字传输损失比电流传输小哦。

ccd虽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ccd费电,容易坏,发热,电荷小了就容易出现噪声。但是,如果不在乎成本,不在乎发热,不在乎费电,ccd天然受光线面积大,在理想状态下拍出来的色彩要比cmos丰富。

r-2r vs sigma-delta

r-2r 结构的 dac

音频解码器的抛开芯片本身的型号,dac架构才是第一步。高端dac都是用r-2r的架构,它是迄今为止将数字1和0转换为模拟声音的最简单,最准确的方法。它使用一串电阻,其中一些电阻的值为R,其他电阻的值为2R,被称为梯形ic,可以非常准确地转换电压,可以将任何噪声和数字伪像减少到绝对的最低限度。但是需要大量精度高的电阻,发热,对温度敏感,寿命短,爱坏。是不是很像ccd吧,哈哈哈。

sigma-delta结构d的ddada cdac

另外一个音频dac架构就是sigma-delta,这货跟cmos一样,已经占领了绝大多数dac是市场。cmos可以增加像素弥补自己其他方面对不足,sigma-delta数模转换的电阻可以是不按等比例的,而是通过增加采样率计算+估算,只要采样率足够,时钟晶震足够准,那就可以带来更高的还原。像不像cmos吧,哈哈哈。

音频信号流0101是会变成1001的哦

另外,学到了一点。音频数字信号其实跟磁带信号是一样的。数字文件=磁带,文件本身不会出错误,一旦开始按顺序变成数字流开始传输,就跟磁带一样,会发生流动中出现震动、漏码、转速不匀称,都会出现抖动啦。数字流也是一样的啦。

磁带减少抖动是用的时钟锁定转速,高级的磁带机都是有专门的私服系统校准电机的转速哦。而数字流在传送过程中,由于时钟本身的误差自然就会有抖动,所以这个时钟成了关键。不同机器之间通过数字流对接,都有各自的时钟,你的速度快一点,我的慢一点,时间多了,就会出现你扔出来的苹果,我没接住的现象。这是导致“数码声的”主要原因哦。解决这个问题,高级的系统都是外接一个独立时钟,让另外那两台机器按照这个独立时钟的速度传输数字流,这样发送方、接受方的速度就一致啦。就好比,一个仍苹果,一个接,旁边有个吹哨的,同步你们两个的时间。。

嘿,音频里面的事情,不就是这一些么,算不算玄学哇。

怎么办

i50mm的dac不是用来听歌的,是用来录磁带用的哇,嘻嘻嘻,是不是一个古怪的玩法。确实有点怪,😁,玩徕卡的都不是正常人。

惊艳背后的残忍,真的残忍吗?这些人不配叫摄影师?

惊艳背后的残忍

估计摄影圈都知到那些著名的惊艳作品:胶水粘蜻蜓、铁丝定青蛙、鱼嘴注气泡胶、拍了鸟喂食后捣毁鸟窝。这种行为被很多摄影师攻击为无良摄影师,说他们残忍、可怕、破坏生态平衡、恶棍。《看似温暖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不择手段的残忍 》

真的残忍吗?

但是i50mm对这种事情并没有什么愤慨,毕竟已经不是那个容易被带节奏的年龄了。假如“施暴者”不是摄影师,做那种事情的人会有什么罪呢?

昆虫不能杀?

虽然小时候被教育蜻蜓是益虫,但我们依然会去捕捉的,被捉到的蜻蜓最后都一个结局,头掉了。搜一搜“捉蜻蜓”会发现很多作家都写过童年回忆的文章,都是充满了温馨,他们把蜻蜓烧着吃、烤着吃滋滋冒油,开心的很。所以对于把蜻蜓做成标本还是用胶水粘住,虽然我不会去做,主要是嫌麻烦,并不会在道德上说这种行为“无良”。

烤串不能吃?

昨天刚吃的青蛙腿,比鸡肉更容易入味,比牛肉绵滑细腻,比鱼肉少刺。老虎肉是吃不得的,因为人家是一级保护动物,可是有谁在乎过青蛙和鱼的死活?有谁在乎过“人类近亲”猪的死活?还不是吃的津津有味?烧烤店难道会被指责“残忍”么?

捣毁鸟窝?

时代变了,粮食够吃了,捣毁鸟窝这种行为连猫都懒得做了,如果做了也会被骂成“淘气”吧。那么多采集燕窝的淘气鬼?买燕窝的人也是“帮凶”啦。嘻嘻嘻。

男子汉

现在的男人啊,包括我自己,连个鸡都没杀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男人。看到别人用昆虫做标本都觉得是“杀生”、看别人掐鸭脖子就觉得是“虐待”。可是呢?一坐下,就打开荒野求生,看着贝爷抓鸟吃,也没觉得怎么样呀,看着还挺爽。所以呀,人还是挺复杂的,你以为自己发的是“善心”,也许不过是掩饰“软弱”罢了。爱心可以有,但没必要什么事情都爱心泛滥。至少,尽管不鼓励那些“标本摄影师”,但是我也是没兴趣批判的。他们只是有点小淘气,没啥。

进口“摄影技法”?

那文章的原文出自国外。老外的思维都很变态,也很矛盾,有极端的环保的,也有极端的淘气的。都是老外干的,自打这篇“环保文章”在国内出现后,好像很多国人也学废了。

摄影师气愤的,不过是恼羞成一怒

人要攻击别人,总是要先站在道德制高,然后就可以向别人尽情的开火,只要占到了道德制高点,就可以说别人“可怕”、“破坏环保”、“恶棍”。哈哈哈。

一些摄影师看了那些照片背后故事,感觉被惊艳欺骗了,实在是恼羞成怒。怎么可以用镜头欺骗我?气死我了!无良、缺德。但是又不能说自己被骗是愤怒的源头,理由不够充分,显得没有肚量,必须要用“环保”作为遮羞布,然后可以痛快的说“这些人不配叫摄影师!”。

嘻嘻嘻,现在的摄影师,有几个有良,拍的照片还不是骗人的。风景哪有那么好,山水碧连天,去了现场是用一滩矿泉水拍的倒影。人也拍的比本人美,骗子,摄影师都是骗子,还乐此不疲学习构图和修图,如何拍的更美等等技巧。哈哈。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哇。哈哈。在i50mm看来,摄影师再怎么折腾,也没有魔术师残忍,《致命魔术》里说的好:每个令人惊叹的魔术背后都有一只冤死的小鸟。

另外,所谓惊艳的照片,在i50mm看来就是垃圾片,连多看一眼都是浪费时间啦,哪怕是真的。反正用徕卡的不会这样拍,也没发拍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