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的审美越来越趋向低反差低饱和高亮度的照片了,这种风格似乎削弱了镜头自身风格,德味儿、油润,似乎会被淡化。当然,德味镜头并不是说没有意义了,相反,德味镜头似乎更容易让我得到满意的低饱和低反差低风格……?




但并不是说所有风格都适合低反差低饱和,下面这组充满色彩的照片,我还是更喜欢右边原始jpg的镜头味道。


而下面这组,我就更喜欢提亮后的效果了。根据我的经验,真正的大师啊,都是能合理运用镜头风格的,不能完全依赖镜头风格。


我发现自己的审美越来越趋向低反差低饱和高亮度的照片了,这种风格似乎削弱了镜头自身风格,德味儿、油润,似乎会被淡化。当然,德味镜头并不是说没有意义了,相反,德味镜头似乎更容易让我得到满意的低饱和低反差低风格……?
但并不是说所有风格都适合低反差低饱和,下面这组充满色彩的照片,我还是更喜欢右边原始jpg的镜头味道。
而下面这组,我就更喜欢提亮后的效果了。根据我的经验,真正的大师啊,都是能合理运用镜头风格的,不能完全依赖镜头风格。
我很喜欢蔡司的名言,只有手动对焦才能体会摄影的乐趣,好像是这么说过。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所以哪怕是长焦,我也用手动挡,慢慢拍,特别是一些建筑风景,最好不要出现什么对焦点,也不要出现滴滴声,就那么远远的欣赏,就很好。不喜欢拍宏伟的建筑,主要因为我没带超广角,其实我更喜欢建筑本身的韵味,从静止中表现出的律动,美,即来自于此。
数码之春,就是ccd的颜色。北方的春天,最喜的就是翠上柳梢头,万物复苏的颜色,用ccd记录这个颜色最好不过了。我不想为了抬高ccd就去贬低cmos,就像我们不想批评曾经的青春一样,那是个充满幻想和冒险的年纪。
谁的青春没充满冒险呢?趁着年轻一定要玩一些有挑战的运动,否则将来怎么能成为好的摄影师呢?它们的精神内核本就是一回事,它只是换了一个表达方式而已,青春与年纪无关!在你脸接触水面时,在你用侧锋摇摆时,在你提车一跃时,在你按下快门时,彼时彼刻,你的心跳,是一样的频率。
真正的摄影师都不是抱团的,你看哪个大师和人成群结队的去拍照的。千万别进什么圈子,你很容易掉进攀比陷阱。骑行圈也是如此,起初你是拿山地车和公路车一起骑。后来发现公路车帅气,人家不带你玩呀,原来公路车鄙视山地车就是这个陷阱的起点。当你买了入门公路车后,发现你处在公路车鄙视链的底层了,不整个几万块的车子说话都没分量。于是升级器材。在这样的群体效应中,人很容易忘记初心,原本就是摄影,无论是用徕卡还是用佳能,你只是想看看世界被拍下来的样子,是让自己开心,而不是炫耀和攀比。于是,我发现,骑行,也别刷装备,为了炫耀削足适履,买一些华而不实的碳纤维……。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无论是骑行还是摄影,都是那一股子让自己真的与众不同的力量在驱动着。最近天气真不错,摄影很健康,骑行很美。路上偶遇这个帅哥,斜挎尼康zf非常有型呀,被我斜挎sony a7s遇到了,岂能放过,跳下车,互拍致敬。骑行用以修身,摄影用以修心,身心兼修,君子之道也。
以前吧,我觉得徕卡那种丝滑的过度特别是暗光中闪耀的微光是德味。现在我觉得,风格不同的蔡司,也有与徕卡相似的地方。就是:第一不能太亮、第二不能太锐利。是的,这两点尼康都占了,但是尼康的调子也不难看。可见呀,德味的反面,也并不是不好哦。
sony a7s + ziess jena 35mm f2.4
其实我觉得徕卡m8拍的照片,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多数情况下,那种黄绿调调我感觉很德味。徕卡m8也因此被人称为白平衡不准,以至于到m9不得不让白平衡准了。但是,我觉得还是那股子黄绿调,很德味……。以至于,不知不觉的在调整raw的时候吧,也往这个方向倾斜。只要还不至于让人觉得过分的黄绿了,就还算可以。其实我觉得宾得也是有点这个调调,早期ccd时代的宾得。
这枚ziess jena 35mm f2.4,在东德蔡司m42口镜头里名气排第一,好比八枚玉在徕卡里的名气。但是我才是刚刚知道,我认为在135画幅镜头里,对我来说,综合光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依然是徕卡无可超越的,紧随其后的必然是蔡司。蔡司并不是输在光学素质,而是对大众口味稍微倾斜,而不让自己过分小众,同时大众也消费得起。这个理念其实在东德时期的蔡司体现的更为突出。剔除了资本主义那种微距+标准距离分开割韭菜的理念,czj 35mm f2.4把这枚镜头变成了即可以微距又可以风景的万金油镜头,从这个多功能性上来讲,它被称为军刀,可谓名副其实。
折磨你的绝不是你手中的便宜的镜头,而是你自己的虚妄,当你不在乎别人说的话后,一切都完美了,便宜的镜头也能拍出德味儿了,甚至,何必德味?尼康味也很好呀。都拍十几年照片了,得是个成熟的器材党了,要成熟一些了,不和人攀比器材新旧,不和人攀比当前售价,不准痴迷器材,不再执着某个有外号的镜头,玩器材,落落大方,好好拍照。那个说你镜头太便宜的人,其实在背地里呀,会羡慕你此时的自由自在。
这话说的有点绕,不过也只有快要明白的人,才明白🫡。
如果从一开始就玩徕卡,肯定不知道德味,因为他会觉得照片就应该那样。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用德头,也觉得德味是个玄学。
只有处于日头和德头之间徘徊的时期,才能再某些条件下,忽的感受到了所谓德味。
这张照片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德味儿,jpg直出的,这只镜头,我总觉得比我自己处理的raw更有所谓德味儿……
但是raw的低反差,高亮度,弱化德味儿的照片,其实我现在也越来越不排斥了……,我不是想教谁哪个更好。我只是经常处于这个临界点。似乎德味更适合让你用力去看,从中去发掘什么。对于这张照片,似乎所谓德味的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