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发现口罩见底儿了。啊,对呀,差点忘了,还有一盒徕卡口罩呀。感谢热心朋友送来的挂耳文化口罩。对于俺这种走路、骑车党来说,户外走路还是有用的,只是不知道带个leica标路人怎么看,嘻嘻嘻。
人命关天,但凡涉及生命的东西,都不是轻松的。无、有,白、黑,是起点也是终点。白,有无限的可能,也有随时失去的可能,黑,给人一种转瞬即逝的感受,据说黑洞是时间的终点,艺术与科学殊途同归。也许古人早已悟出这个道理,才有白纸黑字,才有水墨山水。
黑白,具有一种天然的个性,它不是自然界的东西,它不是习惯性的存在,它有一种天然的表达性。感受黑白摄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打开感受生死的窗户。人甚至对黑白有种天然的屏蔽,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发挥作用,不分国家和宗教,几乎都是如此。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会暂时放下色彩,小心翼翼的触碰黑白,这也许就是一种接触生命起源、幻灭的一种方式吧。而为了减少锋利的黑白对人的刺激,黑白之间的融合,就产生了灰色。展现这种灰色,就成了底片商、镜头商、显影师要完成的任务。
而对黑白的表达,又是要根据摄影师自身感受去调整如何让黑白彼此融合,融合的比例是怎样。比如森山大道的高反差,一种锋利的表达,会刺激一些人的共鸣,同时就会伴随一些人的反感。技术型灰阶丰富的好照片呢,又会有人觉得过于平淡。荒木经惟说,没有感受过生死,就无法了解摄影的真谛。其实,他这话不是对摄影师说的,是对观众说的。
高级的黑白底片,是尽可能的展现黑白的相互融合,这方面依尔福做的很极致,至今致力于黑白影像技术。徕卡的镜头,也更追求光的本质还原,而不是迎合大众口味去修正调味剂,所以至今都有人说“说徕卡镜头适合拍黑白”,其实这是对一枚镜头最高的赞誉。
那天加班到很晚,天黑了,幸运的是那天带着圣光,1.4的大光圈可以在暗光下更自由。这张照片并不立体,没有纵深,只是有些平面上的诙谐。奔马的四蹄下露出四个大脚丫子,好神奇。于是摁下了快门。每一个这点儿回家的人,都是一匹奔马。
在国贸soho,傍晚6点,写字楼的骑行道上,忽然侧方跑出来一位白领,哆昂,结结实实撞了他一个跟头。好在骑行速度慢,小伙子身材又结实,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赶忙向我道歉,然后夹着包继续横穿机动车道跑了。看来小伙子是有急事,急着去见女朋友么?这时才发现车把给撞歪了。幸亏习惯使用短带的相机背带,挂在脖子上撞不到车把,哈哈,相机没事。
是在大望路清晨,骑行中看到前方一个不错的场景就拍了下来,然后兴奋中点击了回看,o(╯□╰)o,本想也就几秒的事情。竟然没想到,就在一抬头的瞬间一位大爷就在车轱辘前面了。立马捏死刹车,就这样右侧车把还是顶了大爷一下。这才叫千钧一发啊,大爷回头看了我一眼,继续往前走。从大爷的表现来看,车把刮到的力度正好是轻推了一下。从此以后再也不背着数码徕卡骑车了。回看害死人啊。
1,刹车一定要好用,要是跟特斯拉一样估计要出事了。
2,使用短背带,相机在胸脯比在肚脐眼要安全。侧背加载腋下也比加载腰间安全。
3,骑行不要使用数码相机,难免回看,尽管多数情况我不回看,但遇到特别惊喜的情况也会看的。
过去是美利达破风山地车,丢了以后就改成共享单车了。共享单车的优点也有,慢,骑不快,相对安全一些。
不过最后还是奉劝大家,不要车车摄影,摔了车子是小事,摔了徕卡就不值啦。难道Bill Cunningham不用徕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由于这两年骑车时间少了,体重暴增40斤,于是买了室内自行车,o(╯□╰)o,改成闭着眼听着音乐来骑一阵子,然后看摄影杂志一阵子。😳这下可以不用一心一意骑车了。然后这篇文章就是在自行车上完成的。当然了,徕卡也夹在腋下,保持警戒状态嘛,,,,
有什么是永恒的么,尽管相对来说,照片是永恒的,但摄影师的灵感却不是永恒的。当摄影师没有灵感的时候,会坐下来欣赏别人的作品,因为自己曾经拍到过“好”,才会感悟到别人作品的“好”,感同身受嘛。对于一滴水的摄影作品,i50mm还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一下吧,不敢叫“点评”,毕竟咱也是不大师,哪敢点评别人呢,哇哈。
一滴水是一位拍了十年照片的老牌摄影师了,器材也是用了不少。从阿尔帕到徕卡,从理光奥林巴斯到坚无敌超六,到处捕捉阳光的味道。当然了,i50mm还是喜欢看街头摄影。粗糙的颗粒似乎有些森山大道店味道,但是给人的感受又有荒木经惟的风格,有些地方呢,又有黄京的味道。哈。但与他们不同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巴赫的严谨而又忧郁的味道。后来得知,一滴水确实是巴赫迷,而且家人竟然就是演奏家~
i50mm不拍风景照片,也不爱旅游,几乎从来不在五一、十一出门拍风景,但是却喜欢把屏保设制成风景。一滴水的风景却有些不一样,幸亏看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否则遇到一滴水的风景摄影,还真hold不住,呃啊哈。我说他的这些照片有种文艺复兴油画的感觉。他说是的,他就是让文艺复兴的作品渗透到摄影作品里。当然了,都说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实际上人家可能也含有其它元素的哦,有巴洛克风格也是可能的哦,😁,毕竟摄影是很多元的哦。
咱也说不好,毕竟是欧洲的事情。大致的背景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摆脱宗教社会,进入到世俗社会,也就是说教皇开始失去对权力和民心的控制。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音乐、绘画、小说,都是强调神权,都是教会出资。文艺复兴后,资产阶级也要话语权,于是有了表现非宗教的文艺作品。在i50mm眼里,能找到人影的风景,就不是单纯的风景摄影,就加入了人的味道,就更接近艺术了。哈哈哈哈。
开始学画画时,老师会让你学会取景,双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个方形,这是简单的取景器。高级的取景器就是用毛玻璃取景,很多油画就是照着这个来画的哦,这就是大画幅相机的前身哦。所以很多油画透视比例都更接近大画幅的透视。一滴水使用大画幅阿尔帕拍摄,对这种透视比例拿捏的非常好,甚至很多用135相机拍的照片,也充满着大画幅的四平八稳。哪怕是抓拍,也总能找到一处稳定画面的东西,也许是气氛、也许是某一个构图元素。也许这就是个人风格吧。
艺术是相通的,已经听到不止一个人这么说了,要听音乐,无论是爵士还是古典,哪怕是流行。音乐气质,多多少少会渗透到作品中的。从科学的说法,归根结底,世界就是是波和粒子,相通是很正常的哦。嘿,还别说,一滴水的很多照片非常像古典黑胶唱片的封面哈。
摄影也不要想太长远,也不要想的太有深度,既然来到这一世,就要醉一醉,不要太较真,享受每次一快门的声音。谁说器材党不会拍照片的,一滴水的一些摄影器材:
荒木经惟说,想换个摄影风格那就换一套摄影器材。一滴水的风格多样,应该也是因为使用了各种器材,哈哈哈。反正我是hold不住这么多器材的,从34微单到大画幅,无一不玩的有模有样。看他的作品有点来到了超市的感觉,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