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最初是诗人劳里·詹姆逊和摄影师梅林达·格林·哈维的合作。劳瑞非常有风度地贡献了俳句从1到359。
从俳句360向前,梅林达既是摄影师又是诗人。
结果如何?
梅林达的另一个摄影项目是 One Day | One Image。

这个博客最初是诗人劳里·詹姆逊和摄影师梅林达·格林·哈维的合作。劳瑞非常有风度地贡献了俳句从1到359。
从俳句360向前,梅林达既是摄影师又是诗人。
结果如何?
梅林达的另一个摄影项目是 One Day | One Image。
导演: 阿列克赛·西多洛夫
编剧: 阿列克赛·西多洛夫
主演: 亚历山大·佩特罗夫 / 文森兹·凯弗 /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 维克多·多勃朗拉沃夫 / 尤里·鲍里索夫 / 更多…
类型: 动作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20-12-11(中国大陆) / 2019-01-01(俄罗斯)
片长: 126分钟(中国大陆) / 139分钟 / 113分钟(国际版) / 191分钟(导演剪辑版)
又名: T-34坦克 / T-34:玩命坦克(台)
IMDb: tt8820590
对于使用徕卡和胶卷的人来说,慢着和戴着,都是享受。也不知为什么,戴着相机一天下来也拍不了几张,按下快门是追求的快乐,而一个月后冲洗出来又是回味的快乐。
有时候用自动胶片机,一会就拍了一卷。在此不想探讨孰好孰坏,只是觉得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应该也有不少人有这种体会吧。
使用徕卡m相机,每拍一张都要手动过一次片,虽然只有一秒的时间,但那种过片的仪式感丝毫不比按下快门少多少。也许那一秒在大脑中回放刚才的场景,总结下一次拍摄要注意的事项?
徕卡m省胶卷,也许是因为机器本身太有诱惑力了,大部分时间用在抚摸上了,动一动对角扳手,听一听光圈的卡位声音,再看一看取景器,总之比一台自动相机撩人。
胶卷只有36张,拍过了也就要扔掉,没有什么物质化的东西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这种超脱的诗人一般的生活态度,反而让自己摆脱了狭隘的占有欲,而是获得了更丰富的精神满足感。哪怕是放在那里看看,擦擦灰尘,也是令人愉悦的。
反正使用徕卡m就是省胶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最近发现不少喜欢摄影的官员落马,哈哈,摄影器材成了腐蚀官员的罪魁祸首。有个不能透漏姓名的哥们说有位领导成天走哪都背着徕卡,开始以为是有人拍马屁送的,后来他觉得领导那个应该是自己买的,为什么呢?
他发现领导用的是工匠与艺人的背带,一定是个老法师,应该是自己买的,aa的背带都是非常低调内敛到让你以为不值钱的程度。你想呀,送礼送徕卡谁会配个低调的aa背带呀。要是背着更低调的杜马克,那就更显清廉来。哈哈。i50mm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再说了,徕卡对目前的人来说咬咬牙都买得起。有次领导看到他也背着眼镜八枚玉,看了半天,欲言又止,毕竟还在布置任务,不能随便聊摄影呀。
另外,送礼送大家伙有面。毕竟用单反微单的人更多,用徕卡拍马屁那可是不一定拍得准的哦,领导不会用怎么办。弄不好人家还嘀咕:“送这么小的镜头,真小气”。搬个哈苏岂不是更有面?人家哈苏503可是周杰伦带货的哦,那知名度,最近好多人入手哈苏中画幅……还有xpan……x1d ii ……
用旁轴相机的领导一定不会“在工作时间多次外出从事摄影活动”,参加摄影活动的都是长枪短炮,你懂的,要是带着徕卡参加活动会招来不少白眼。用旁轴的人才不会“外出从事摄影活动”,都是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和工作。
拍人文的领导不但不会被说成腐败,反而会被表扬。当然了,如果觉得徕卡高调,可以选几百块的国产凤凰205。是的,用旁轴的领导才靠谱。
看朋友们讨论徕卡到底是直出好还是raw格式好,很热闹,i50mm个人是偏向jpg直出的。哈哈,因为比较懒,而且直出的jpg确实也给了懒的理由。
刚才忽然来了一片云,天又黑了,赶紧拍了一张,还能看到远处云层正在给大地灌水。当时光线非常有戏剧性,iso为80,光圈f5.6然后快门a档。
Birgit Krippner生于奥地利,自2003年以来一直居住在新西兰。
她经常在弱光条件下使用大光圈镜头。i50mm非常喜欢她的自拍照,都很有创意,而且光线非常好。再一次坚定了我使用手动曝光的决心,哪怕是数码相机。
她参加过国际展览,包括纽约,旧金山,英国,巴黎,柏林,哥本哈根,奥克兰,纳皮尔,北哈夫洛克和惠灵顿。她的作品已在《纽约时报》,彭博社,《华尔街日报》,《外交政策》杂志,盖蒂图片社,艺术论坛,《新西兰生活与休闲》杂志,《荣耀日》杂志,《大都会》杂志,BSC新闻和新西兰航空公司的起亚等媒体上发表。
作为自由摄影师,她受到艺术品收藏家以及公司和私人客户的需求。
主要客户:纽约时报,彭博社,《华尔街日报》,《外交政策》杂志,盖蒂图片社,艺术收藏家。
覆盖地区: 大洋洲
所讲语言:英文,德文
多年的经验: 10年以上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 Birgit Krippner包里很容易进灰的,里面其实存了很多灰,容易从镜头和机身的缝隙进去。另外徕卡镜头的后组有很多油脂,也容易吸附灰尘。所以,最不明智的放置方式是让相机朝上,那样ccd或者cmos很容易掉落灰尘,尽管有快门帘阻挡,但是也挂不住哪天从快门帘吸入呀。所以在包里的正确放置方式就是横立、竖立,绝不能躺着。
放桌子上最妥善的方式就是立着,美观也更容易保持ccd、cmos的清洁。如果桌子够稳,选择镜头朝下的方式更好,趴着,把ccd和cmos上的灰尘还给镜头,哇哈哈。
放在上手也要尽量避免镜头朝天,数码机容易落灰到cmos,胶片机容易被阳光烧点燃快门布帘。
当然了,单反根徕卡也是一样的,尽量不要朝上躺着。对了,不要放地上,尽量放高处,特别是家里养狗的~
朋 友: 边吃面边看i50mm,特别下饭。
i50mm: 中午下饭,晚上催眠
——————
今天下午恍然之间,时间加速了,天黑了,灯都开了,一看表,下午3点多,啊?是表出问题了还是时间加速了?今天这场雨很突然,没拍照片,就画一幅留作纪念吧。
OU.跟我说他最近很喜欢一位摄影师,KLAVDIJ SLUBAN。听OU.说他在上海办展览时兜里三只徕卡28mm镜头,切换使用,分别是elmarit 28mm v1、28mm v2、28mm v3,哈哈。同时使用三代28mm镜头,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i50mm理解,哇哈哈,因为咱知道,虽然都是28mm镜头,但这三代味道的区别之大,是所有徕卡同焦段差异最大的。他们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徕卡八枚玉、七枚玉、六枚玉之间的差异。
跑题了,回来了解一下大师KLAVDIJ SLUBAN。
Klavdij Sluban是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法国摄影师,Sluban游历了世界各地-这是一种家庭传统。1963年3月3日他出生于巴黎,但在斯洛文尼亚度过了童年。当Sluban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时,他总是花时间学习当地语言。自14岁开始摄影生涯以来,Sluban在世界各地的展览和工作室中展示了他的作品。他还获得了无数奖项,包括2000年的尼皮斯大奖赛和2004年的莱卡卓越奖。他还出版了几本书,《 贝鲁特传教》,《 EntreParentheses》,《照片波切》,《导线》,《巴尔干过境》,《 Transsiberiades》。他的最新报价是《从东到东》,历时7年,从2001年至2008年,他穿越东欧,几个亚洲国家,俄罗斯,蒙古和中国。
他不热衷于占领旅游景点。他对街道,偏远地区或很多人居住的地区更感兴趣,因为他想感受自己物品的真实灵魂。据他说,旅游景点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i50mm非常赞成这个观点。
KLAVDIJ SLUBAN:“I travel to lose myself and to find myself. You can find yourself only when you lose yourself,”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 KLAVDIJ SLUBAN 克劳迪•斯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