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着老牛举着牛排开开心心的,有种别样的感觉,让我想到了鲁迅《呐喊》里面的两个字“吃牛”。重点不是这个,而是右侧的母子,开开心心的抱孩子,还是人的世界比较好。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传统胶卷减产、倒闭的那十年里,lomo却非常火爆,被称为一种新潮的摄影艺术,迅速在全球的年轻人之间流行起来。数码单反丝毫没有撼动lomography的野蛮生长,真正给lomography重拳一击的确是却是2012年左右iphone的摄影滤镜、铺天盖地的各种模拟lomo的app。
如今,人们可以在手机上轻松切换各种lomo滤镜,觉得这就手机摄像头必备的功能呀,几乎都不知道那种夸张的色彩是来自于lomo胶卷。如今,除了软件工程师因为需要模拟lomo胶卷还拍一拍外,似乎很少有人特意去玩lomo胶卷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lomo摄影呢?我的总结是:塑料机身、过期胶卷、正片负冲,三者至少占其一。lomo的机身都很卡哇伊,也很塑料,机身漏光就更好了,镜头针孔、塑料片都行,都能拍出一种意外的艺术效果。过期的彩色胶卷也是会给你一种做旧、或者颜色怪异的照片,有的lomo爱好者专门收集各种过期卷。所有正片其实都可以负冲的,正片负冲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冲击力、颗粒、反差、色彩,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lomography x-pro 200就是一款正片胶卷,你当然可以按普通的E6工艺冲洗,但是顶多就是获得一些高反差和艳丽的照片,如果你按C41冲洗,那就不同了,会给你真正的lomo摄影。它命名为x-pro就是告诉你要交叉显影cross processing才是lomo效果哦。正片负冲的XPRO200会给你健康的肤色、浓重的青色、做旧的墨水蓝、粗糙的颗粒……难以言表的情感。
lomography x-pro 200这个胶卷现在不好买到了,如果是停产了,那就可悲了。毕竟这卷是很多lomo粉儿的最爱。一次在三里屯lomo北京洗胶卷,老板那天把他最后一卷xpro200送我了,才有机会把这lomography x-pro 200给糟蹋了。
有人说所谓的胶片味道其实不过是扫描仪的味道,或者说扫描软件的味道。于是就有人问了,经过扫描的,还是胶卷照片么?
当然不是胶卷照片了,而是有胶卷数字照片。你别以为胶片时代的杂志都是暗房放大出来的,也是要先扫描之后才能印刷到书上的,实际批量印刷的画册也是胶片的数字扫描版。尽管扫描出来的是数码文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胶卷味道。
选一款胶卷、选一种冲洗方案、选一种扫描仪、选一款软件,经过这一套流程下来,最终出来的照片怎么会跟数码CCD、CMOS咔嚓出来的一样呢?
你叫它是软件的味道也不对,叫它扫描仪的味道也不对、叫它药水的味道更不对,所以呀,叫它胶卷的味道最合适。没做,扫描出来的依然是胶卷的味道。
有一本书《胶片摄影的艺术》里面有详细解释胶卷多层乳剂成像原理,以及为啥跟数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摄影。这里就不啰嗦了。
爱普生V700系列是性价比非常好,扫描135、120、4×5都可拿得出手,缺点焦点固定,锐度上有些损失,原配软件很烂不能用,要使用vuescan或者银快软件。整体来说,扫120以上都不错,至少在显示器上看很令人满意,对于面积较小的135来说是稍微吃亏一些的。综合来说,爱普生V600、V700、V800等等算是不错的入门扫描仪。过去的几年里,i50mm就是用v600、v700扫的。
哈苏易迈康属于高端工业级底扫,扫描出片那是没得说,对于输出大尺寸印刷是很合适的。但昂贵的价格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属于款爷专用。
尼康5000ed扫描仪是i50mm最近开始使用的底扫。主要特点是:价格合适、可以整卷扫描、自动对焦、自带软件非常棒。扫描色彩更真实,颗粒也还原的更自然,有种重新认识胶片的感觉。扫描原图相2000多万像素,彩色一张150M,黑白50多M,于是把这些大图压缩成10M左右,重新做了个网站shop.i50mm.com放上去了。
尼康5000ED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我只看重它一点,那就是整卷扫描。原长的整卷片夹是sa30,但是需要单卖,很贵,实际上可以把随机配的sa21稍微调整,就可以扫整卷。 (更多…)
susu40问我去哪里买真的B+W的UV镜,嘿,去官方旗舰店就行啊,第一不担心假货,第二价格真的不贵。可是哪家才是真的旗舰店呢?把我问住了,还真没收藏。每次我也得搜,他说不如把你的常用店铺列个表,这样每次买东西不就方便了么。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