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还是自然的

胶片照片,明明对焦没太准,但看着却一点不讨厌,反而有种说不出的舒服。不像数码照片要是虚了,会立即删除,因为有种 “不自然”的感觉。​

后来琢磨了琢磨,大概是胶片的 “模糊” 和数码的 “模糊”,根本不是一回事。胶片是用那些看不见的小颗粒记录光影的,曝光的时候,光线落在这些比像素还小的 “小家伙” 上,哪怕对焦差了点,这些颗粒也会老老实实地把光线的变化、明暗的过渡慢慢铺展开。

可数码照片要是虚了,总觉得画面在 “猜”。它要靠着算法,把那些没拍清楚的地方一点点补回来,补出来的细节,总带着点 “刻意” 的痕迹 。

胶片的模糊,更像现实里眼睛偶尔的失焦,或者近视眼偶尔没戴眼镜。这种模糊里藏着生活里真实的 “不完美”,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而数码的模糊,更像机器出了差错,那种算法填补的痕迹,总让人隔着一层,少了点温度。​

数码相机的cmos原来是有猜测算法的,因为它的马赛克结构让它天生就缺少光线信息。唯一能接近数码的适马x3传感器又没发展起来……。要一种自然的感觉,还是非胶片莫属啊。扫描仪的ccd不是马赛克哦,是不损失信息的,所以即便是胶片扫描,也比数码相机拍的自然哦……

两卷胶卷,两场雨,两个季节

刚洗完两卷胶卷,就连降两天秋雨。照片是雨前拍的夏天一样,今天降温十几度,原来秋天与夏天的分界线就是两场雨呀。

还是喜欢胶片多一些,不知道为什么,哪怕是扫描成数码,也能多看几眼画面里每个角落。数码多少有些夏天的燥热,而胶片就像秋天的清凉,还是要舒服很多的。

无题

想起过去很多诗歌的标题直接写成了“无题”,比如“静夜思”竟是后人起的,今天终于明白“无题”的深意了,有时候“名”就像未燃尽的烟头,而内容恰似脆弱的气球,最好还是不要让他们相遇。

车两两人,一片云

这卷刚洗出来还以为当时拍的是云,可明明焦点在墙上哦,后来才明白,当时是看到了两车两人。我在人物要消失前,快速拍下来了,两辆自行车,两个小黑人,两个指向……,嘿嘿,我是蒙上了,不过没来得及快速对焦。而云呢,其实我原本只是想拍一张云的。

多看书,少刷抖音,多拍照,一定要

如果摄影师变少了,那一定是抖音的错。

因为它做对了,所以它错了。

一定要减少刷抖音的时间……

我敢说,这一趟车里,

只有我一个人在拍照,

而且没人在乎我拍……

这个时代,多看别人一眼都对不起手机流量。

大师,别刷抖音了,

回来当摄影师吧……

光圈大小与文学

看老外的小说吧,通常把细节描写的比较多,似乎场景的还原度要更真实一些,有点缩小光圈开启闪光灯的清晰度。看中文小说吧,通常会用概括的描述,更注重情绪和精神层面的还原,而把背景虚化掉,有种大光圈摄影的效果……。

还是喜欢自然光……

抽一口老ccd,胶片味十足

那天看到了一些飞思p45+拍的照片,那色彩,那厚实的感觉,不由得让我想起来胶片的味道。就像戒烟不成的老烟民,我又掏出一台古老的ccd拍了一下,哎,这真是cmos所给不了的感觉呀……

阳光下几乎不需要调整,就很好。别说cmos也能拍成这样,cmos必须调整才行的哦。这是富士网红机用胶片滤镜也模拟不来的感受哦。我承认cmos也许更接近“真实”,但就是说不出为啥,还是ccd看着舒服。似乎ccd给照片加了个形容词,就好比“微风拂面”与“一级风”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