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风橙色警报

    leica mini3 + fuji c200

    北风开始扫雾霾了,我是不是该去扫街了。

  • 自我陶醉的模特

    leica m2 + summilux 35 1.4 v1 钢嘴

    街头摄影不是报道摄影要对观众负责,街头摄影更多的是拍摄自己的作品,毫不在乎观众,这种自我陶醉的行为特别符合我们射手座的性格。

  • 我怎么写摄影博客的

    leica m6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fuji c200

    我会把照片铺开,检视记忆,把一些感想配上图片,每天发一篇。自打这样写博客后我发现自己记忆力比以前明显提升,因为总要回想个把月以前的场景,久而久之锻炼了记忆力。每日一博才是我最开心的事情,至于器材体验文章嘛,里面的配图都是我实在憋不出文字的下脚料( *・ω・)✄╰ひ╯

  • 音乐

    leica cm 40mm f2.4[

    音乐对我来说不是美妙不是好听,而是一种让我惊起鸡皮疙瘩感叹,世上还有这样的东西,通过耳朵就能让人魂不守舍。

  • 摄影不是拍照片,是拍体验。

    contax g2 + g28 2.8 康泰时G

    我的老照片,也都是那些,角楼。鸟巢,天安门。故宫墙上的一盏灯,风光,油菜花,梯田,十五的大月亮.

    为什么大家都要去排着队拍一样的照片?大家并不是记录真实和搞创作,而是从心理上去确认那个“别人拍到的我也能拍到”。摄影不是拍照片,是拍体验。

  • 从今天起我是摄影师

    leica m6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fuji c200

    从今天起我管自己叫摄影师了,从今天起我换自己叫photographer la。我是不在册的摄影师,我是局外photographer。我是个不讲规矩的摄影师,我是没坐标的photographer。在我的理想里这两个身份是最自由自在的,我是摄影座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射手,shooter。哪怕身陷工作,至少精神上要自由,有树上的苹果为证。

  • 最近我在地铁

    leica m6 + summilux m35 1.4 v1 圣光 fuji c200

    在地铁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情景,当然看手机的最多就免提了,还有对镜补妆的女士,给眼镜哈气擦眼镜的老人,患感冒捂嘴的男子,还有听着音乐偶尔静静盯着人群又掏出书来看上两页再举起相机呵的一声拍张胶片的我。还有同样在地铁里手机把脸点亮了看着i50mm的您们。

  • 吴亦凡,吾亦烦

    Rollei 35 禄来

    咱们这广告能不能不可着一个人做啊,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吴亦凡,吴亦凡,吾亦烦。

  • 关于镜头保护袋

    一机一镜何其难,包内三镜互绞缠。镜头袋儿来隔离,踏遍万水和千山。

    我有好多镜头袋儿,厚的、薄的、大的、小的都有。根据场景不同,我会选择不同的镜头袋。

    我最喜欢也是最常用的还是徕卡原厂镜头桶。虽然个头不小,但是便于携带也便于存放。但是原厂的问题也不小,那就是我很多镜头买的时候没配镜头桶。于是可以选择一些做工不错的类似产品。比如LEINOX家的,也不错,做工大小都可以凑合。

    有一些本来就成色一般的镜头我会选择马田的小袋子。袋子厚度恰到好处,能防止磨损,甚至不惧一米左右的跌落,当然我没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还有一种情况,我经常带着M50 1.4出去,也不带摄影包,口袋放个小巧的M35 1.4 圣光。这种情况,我使用非常薄的布袋或者耳机袋儿装镜头,主要是防止进灰。用马田就显得口袋太鼓,影响形象。

    我收集了很多佳能尼康单反镜头的袋,主要是方便方柜子里便于存取,而且有时候连机身都能一起装进去。

    有的小题大做的镜头袋,把镜头保护的有点过了,那种我是不会买的,比如羽绒服似的镜头包。这种饭盒似的镜头包

    最近发现boona的包很好,很漂亮。

  • 一头扎进书缝里

    leica 0-series 复刻版

    我喜欢把鼻子扎进书逢间,一呼一吸,那个味道能让我唤起小时候第一次打开书的新奇感。似乎年纪大了,这种方式又唤起了我孩子般对未知的憧憬和渴望。胶片摄影似乎也是一样,我们莫名其妙的抛弃高清的数码,又捡起胶片,看似是在捡起特殊的古典味道,其实是捡起童年的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