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慈云寺未来汇,一家没有收银员的理发店。只需要扫码支付,就等着排号剪发。哇,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方便了,省去了很多沟通和岗位啊。科技似乎让我们越来越不需要交流了,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圆镜子里的徕卡自拍
这些年来,我出掉了多少摄影器材,却始终没有出掉徕卡相机,因此,那些被我丢弃的相机给我画个了圈圈阻挠我“不要让他拍出漂亮的照片”。于是我放弃美丽,尽量寻找真实。
相逢自己的影子
对于摄影,我永远站在取景窗背后,它看不到我的样子,我不懂它的语言。我们沟通的只是透明的光线。如同相逢自己的影子,只因唯一的太阳。摄影是语言的敌人,或者说,语言是摄影的敌人。
对面的快门声音
发张一年前的照片,仿佛很遥远。然而30年却又眨眼而过,时间是看不见的,甚于空气,穿过空气看照片,仿佛透过窗口看见另一边的自己,我能听见对面的快门声音。
取景只是一种好奇的姿态
街拍是猎奇。挎着相机,穿过街市路口,来到人群里,沐浴阳光,我向有故事的地方取景,其实啥也框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深在心里藏着,而取景只是一种好奇的姿态。
光线温柔,表情坚毅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我挎着相机站在你身边,不能说我冷酷无情,也不能说我平易近人。站在这路口,光线温柔,表情坚毅。远方到底有多少路途,穿过城市,幸福的前面就是路口。
又见扫地车
跟着扫地车走了一段路,它今天没有扬尘,是洒水比较足。我原本并没有拍摄的想法,当左右都有人经过时,正好把扫地车夹在了中间。前景、中景、后景,于是把徕卡放到胸前按下了快门。有时候摄影跟炒菜一样,需要拿捏一个火候,早一些太生、晚一些太熟。
KFC不肯放假
春节长假几乎99%的饭馆放假,想找个地方吃饭,发现肯德基不肯放假,进去一看,哇塞人还真不少呢。吃饭用筷子才是最科学的,双手捧汉堡啃,真的很残忍,很原始,很落后,想腾出一只手拿相机都不行。
为什么语言影响摄影风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摄影”的语言不同,导致思维不同,思维不同造成风格不同。
英语里photography是由photo和graphy组成的。photo是照片,graphy是记录,合起来就是照片记录。这个词语显得好没深度,好表面啊,摄影就是“照片记录”。但是这个描述却更有包容性,你可以把追逐光线、记录平凡……统统都叫照片记录。所以欧美国家的摄影更偏向档案记录。(俄语фотография法语photographie德语Fotografie同理,都是“照片”+“记录”)。
日本人管摄影叫写真。这个词语满精神化的,也是单纯的理想主义。写下真实,多么美好,多纯粹的理想啊。所以日本的摄影往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真实,而不是档案记录,也不是刻意制造美景。所以他们的摄影师,往往都在精神上有种裸露的坦诚。
在中国,摄影这个词语准确的抓住了它的美学精髓。我们对光线对影调的追求绝对属于世界先进行列,民俗摄影、风光摄影,那都是严格控制光影的,为了一个光线可以等数天呢,这些都属于中国特色的摄影。但中国文字包容性很强,只需要在“摄影”前加个词语,就出现了纪实摄影、写意摄影、心境摄影、淘宝摄影……随便你造。
欧美人:我狼狈,你管我啊我就是记录。 日本人:我狼狈,你没从我照片感受到我的狼狈? 中国人:我狼狈,你不知道我拍这美景的时候有多狼狈!
为时间作证的只有摄影
那天在路口遇到这个“2:13”好有创意啊,这不是手机待机画面么。这2分13秒是什么含义呢?穿衣服所用的时间?哈,赶紧拍一张。这个城市有2个理由掳获了街拍者,一是人超级的多,另一是时间疯狂的快。为生活作证的只有时间,为时间作证的只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