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马格南图片社了不起MAGNUM

为什么说马格南MAGNUM

上个世纪是摄影最辉煌的世纪,特别是二战之后几十年。最早摄影师都在行动迟缓时,马格南冲到了最前线。在别人也冲到最前线时,马格南赋予照片态度。其他图片社更关注时事,马格南更关注思考。其他图片社是给新闻配图的,马格南摄影师不拍就是记者。

是这些让马格南脱颖而出,在图片市场一枝独秀。马格南总是引领图片的高度和深度。布列松强调现场新闻并不深刻,充其量就是日记。他和卡帕的弟弟后来都强调深入报道,唤醒了摄影师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展现,摄影师要有自己独立的立场。

而那些跟不上时代的突发新闻式摄影师越来越不受欢迎,大众不爱看战争了,战场也拒绝他们进入。马格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由于深厚的人文底蕴,依然没有过时,依然是有追求的摄影人的圣地。

历史再次证明马格南的先见之明。现场新闻后来被视频取代,在纸媒体消失的年代,新闻照片更是输给了网络视频。而摄影师个人深入报道的画册越来越受欢迎,他们的报道从杂志转移到连续的画册,这种势头至今还在增长,而且越来越有活力。

其实,我们或许不知道,我们或多或少都是马格南的受益者。

——读《胶片到数字影像的革命》有感。

玛格南网站。

要不要盖住徕卡的可乐标?盖上安心就盖上,露出来也没啥

认识徕卡的会对你表示赞许👍

当年,我举着单反在大街上瞎拍的时候,有位披着风衣的清瘦大爷,单肩挂着一台带着红点的徕卡从我身边飘过,瞬间惊呆了,原来这才叫风度呀。我认识那个红点叫徕卡,虽然不知道大爷拍照啥水平,但是不由自主的对他默默点了个赞。

不认识徕卡的看到小红点也没啥感觉

在手机摄影的年代,无论你手里拿什么相机,都很显眼。无论带不带红点,警觉的人依然会盯着你,放松的人依然会放松。这个时代,似乎只有我们自己在乎要不要把红点给贴上这件事了。如果盖上红点,能让你安心,那就盖上,就像“牛奶可以助眠”这个传言一样,盖上红点是给自己喝的一杯安慰剂。

徕卡放射镜头核辐射到底有多少?

summicron 50mm f2 黄玻璃苏米克隆

徕卡summicron 50mm f2 黄玻璃苏米克隆辐射数据

使用的是99号段的黄玻璃。

1、一年正常环境辐射。环境0.2 微Sv/h,一年辐射 0.2 × 24小时 × 365天 = 1752 微Sv。

summicron 50mm f2 黄玻璃苏米克隆

2、镜头前片接触直射一年。接触5.6 微Sv/h,一年辐射 5.6 × 24小时 × 365天 = 49056 微Sv。辐射量比正常人多28倍。等于一个放射科的医务工作者的最大上限。

3、镜头侧面接触一年。接触2.7微Sv/h(坐飞机是3微Sv/h),一年辐射 2.7 × 24 小时 × 365天 = 23652 微Sv。辐射量比正常人多13.5倍。镜头侧面2.69的辐射值说明玻璃侧面面积小但辐射不小,而且能穿透金属。

4、正常使用一年,不会没事盯着看镜头前面,手倒是每天接触镜头2小时,300天拍摄。一年辐射 2.7 × 2小时 × 300天 = 1620 微Sv。辐射量比正常人多1倍。

5、镜头后面接触测量1.98 微Sv/h,比前面小了很多,看来最后一片重铅玻璃起到了隔离一半辐射的作用。

6、金属镜头盖盖住前面也是无济于事的,辐射穿过,丝毫不衰减。

7、镜头装到机身上,相机后背0.24微Sv/h,等于没辐射。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1、短时间接触低于100000 微Sv,对身体无害。高于100000 微Sv有害。

2、短时间接触高于4000000微Sv,必死。

3、正常人空气辐射一年 1000 -2000 微Sv。

4、坐飞机是3微Sv/h的辐射。

5、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

6、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你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

7、放射科医务工作者, 所承受的放射线量为一年不超过 50000Sv。

结论:

1、正常使用黄玻璃苏米克隆对人身体无害,每年加上空气辐射也就3752微Sv。比飞行员、空姐每年20000微Sv的辐射少多了。比正常普通人被空气辐射每年2000微Sv多一点而已。

2、不要没事拿着镜头对着灯看是否长霉起灰啥的,因为正面5厘米以内辐射还是很大的。有可能造成青光眼白内障啥的。

3、把黄玻璃拆出来,挂脖子上,理论上不会立即致癌,但是每个人身体素质不一样,时间长了我估计也会变癌。

备注:

实际上每只辐射头的辐射剂量都不相同,一般越黄辐射越大。我测试朋友的一直99编号辐射头玻璃根本不黄,但是依然正面接触有高达2.4微Sv的辐射量。另一朋友109编号的微黄,也有正面接触2.4的辐射量。

网友ipanMagazine调研,说辐射头主要在实验室阶段就发现了,并未真正销售到市场。实际上数量稀少,市面上流通的很有可能是从实验室流出的,或许是在徕卡经济不好时销售出去的。

但无论如何,辐射头是一只稀少而受到收藏者追捧的镜头。2016年丹麦拍卖会上,辐射头估值在1万人民币以上,实际成交价格还要高些。

为什么念旧

很多人喜欢追新,我能理解,电子设备总是时时有新鲜,总能带给人鼓舞,让人对生活充满期待。但是时光流逝,回头看被自己淘汰的电子设备,常用的功能还是那几个,似乎自己的需求并没有增加多少,追新的结果是落伍,新的一出来你稍微跟不上就掉队了。累了,看透了,看穿了,看开了,于是开始念旧。

中国当代摄影十大“低端”流派,咱躺枪了

leica mini3 kodak proimage 100

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章就是《中国当代摄影十大“低端”流派》,文章写的风趣幽默,也很有讽刺性,确实列出了现在一些摄影现状,有些摄影行为确实不雅低俗。但有些却言过了。

第一条貌似咱就躺枪了——旁轴、盲拍、镜子。啊哈哈哈下面表达一下i50mm的观点:

1、中国当代——这个词语的意思似乎多出现在文学啊、展览啊,学术界。我不懂“中国当代”这个词语的意思,作为普通人,我觉得说现在、近期、最近,更容易听懂。

2、摄影流派——这个词语似乎也是从绘画流派演变过来的,说实话,玩这么多年摄影
我只知道马格南算一撮人,而且他们互相还掐架,到底摄影是否有过流派,我真的表示怀疑。如果说摄影方式,我觉得更符合文章列出来的10种方式。

3、“低端”——如果有人把艺术分高端、低端,我觉得他可以去吃屎了。您的端级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金钱?评委评分?饭有好吃不好吃的区分,照片可以有好看不好看之分,但我从来不觉得摄影还能分出高低端来。甚至我认为摄影本来就不是拿给外人评论的,就像日记,那是属于私人空间。

4、损人利己是不对的。文章里有些观点我是赞成的,摄影是工具,到坏人手里确实会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该批判的是那些坏人,而不是摄影。损人利己的摄影师要批判的,但人家自娱自乐公园拍花,你跑后面喊“您那样拍太低端了”,我觉得你是不是吃屎了,来这里喷粪。我喝二锅头,你要是跑我后面喊“您喝的太低端了”,我不给你脑袋削两瓶才怪!

5、不要动辄就上纲上线。摄影吗,拍拍照片,没几个人去参赛吧,就是参赛又有几个获奖?社区的奖还是朝阳区的奖?参加也都是娱乐的心态吧。况且,所谓的高端摄影其实都是为我们服务的,它起初被认为“高端”,是启发了我们一种新的拍摄方式,很快那种方式普及了,也就不符合高端的标准了。作者的高端也许用“先锋”可能更合适,可是历史上有几个人曾经算得上先锋,不算先锋的都应该挂机么?

6、高端要有新的观看方式吗?嚯,好家伙,您上来就拿世界顶级大师标准要求我,让我发明一种创新的观看方式,我觉得跟欧阳峰那样倒立看世界角度比较新颖。从摄影发明到现在有几个新的观看方式?

7、摄影需要语言吗?什么叫会拍?有手指头吧,会按快门吧。

8、你表达一个没有表达过的感情?你来,你来,喜怒哀乐,那个没表达过。

9、解决了一些问题就是高端么?我觉得相亲用的照片解决了人家一辈子幸福的问题。那么相亲照片应该是最最最高端的摄影了?

10、摄影评论家是什么东西。对于学术界,好的评论家是有助于摄影发展的,不好的评论家也就是吃屎的。对于我们老板姓,他们吃茶还是吃屎关我鸟事?相机你给我买的?我拍啥你叨逼叨逼啥。

哈哈,人家既然敢写这样的文章就是找骂的,既然这样我也就不继续骂了,您已经得逞了。

我理解您,您是看“高端”杂志看多了,发现里面全是您说的十大‘低端’摄影。我也曾有类似的感觉,我早把那些杂志都扔了,很多年前就扔了,不是因为觉得低端,而是因为我发现2007年的内容跟2017年的没区别,只是广告里的相机型号变了。所以赶紧来看i50mm.com吧,哈哈哈,至少跟他们不一样。哇哈哈哈哇哈哈。玩摄影光看那几本杂志可不行,还得自己拍,看自己的作品吧。

关于摄影奖项摄影奖项对大众摄影师有引导作用的,所以有些人总要在形式上突破来获奖,另一些人又玩命的模仿获奖作品。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咱们善于学习的民族更甚。归根结底还是奖项太重要了,名声、人气,对一个摄影师实在太有功用了。所以才引发很多人想靠奖项去给自己镀金,要给自己挂上高端的牌子。这些都没有错,而且挺好,特别是摄从事摄影工作的人。

唯一的问题是你玩摄影的目的是什么?获奖?还是自娱自乐?

如果是自娱自乐,我觉得就当《中国十大低端摄影流派》是在喷粪吧,只要不损人利己,你干啥都是自由的。如果是想炫耀自己拍的多牛逼,那么《中国十大低端摄影流派》会给你当头一棒,因为你几乎跑不出去这个圈儿。

所以结论是:自由的拍,但别得瑟!我更愿意当个器材党,实实在在的,玩器材怎么着,我花钱,你管呢,哇哈哈哈哇哈哈。

OVER

为什么我不要当领袖?

你可以崇拜我,但不可以拥抱我!哦!我才不要做什么领袖呢!赞美,我也不会感谢你的,雨早晚会下,花儿自然开。

老师的眼光,班长一定是学习好又具备管理班级能力的人,我,从来都不是。我成绩中等,跟罪恶集团在一起时不会闹的离谱,跟好学生在一起也不会太显眼,唯独晚自习时喊句“老师来了!……”大家都立刻保持安静的态度。这绝不是领袖所为,这也绝不是叛徒所为,这就是i50mm的所为。

为什么我喜欢半吊子摄影师?

我不太喜欢两种摄影片子,一是专业摄影师的大片,另一个是刚摸相机的人拍的测试片。

我喜欢的是业余的人拍了2年以后还再拍的片子,对构图不太擅长,对理论又半懂不懂的,真是好看。

布列松、卡帕、……都是半路出家的,在当年看来,他们的身份都不是摄影师,而是记者。摄影上他们其实都是半吊子,在艺术上也是半吊子,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可爱啊。

让我想起大学时,上计算机课,老师老骂我们几个不听课而看《电脑报》的同学。说我们看的都是半吊子东西,让我们羞愧不已。可是毕业后那些好学生反而没有一个搞IT的,都去铁路体系坐办公室去了,反倒是我们半吊子还在干IT。而他们对IT的感觉就剩下痛苦的记忆了。

为什么写大师与徕卡系列?

起源

对于一个我这样的徕卡粉来说,我是先知道徕卡再知道街拍大师的。似乎有些对大师们不尊重,但没办法,这就是事实。是搜“大师与徕卡”才认识到很多摄影师、马格南,徕卡就像一条线,顺着这条线可以窥探摄影史。

现如今我依然对用徕卡的摄影师有特殊的青睐,优先看他们的画册,这是我自己的主观选择,并不是科学的。推出这个徕卡大师系列,纯属个人爱好,就跟看二战电影也研究一下当时的武器一样。对他们也是个人的偏执解读,因为客观的资料网上遍地都是,我不用浪费资源了。

画册

我会在文章后面推荐一些画册,我喜欢购买画册,那些画册看起来贵,其实相当保值,而且停产后还会升值,翻着倍的升值。很神奇的事情,经典就是经典。
未来能够销售的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说,另一类就是摄影。摄影教材不要投资太多,价值非常小。画册就不同了,很多画册生产成本非常高,而且属于小众,再版几乎不可能。所以摄影画册很少打折,打折也不便宜。

豪无理由的享受

文章博客是不可以收费的,因为我大部分资料都是免费查来的。坦然接受这互联网的便利,不管谁分享的,我都毫无理由的享受,不去问为什么,不去问是谁,亦不会回报什么,只庆幸花在世间盛开,此即是布施之大仁慈。
其实很多人都毫无理由的享受着布列松开创的摄影风格,此即是布施之大仁慈。

 

查看更多大师与徕卡

摄影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