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飞沙在墨西哥买了一套leica m3 + summicron 50mm f2 缩头,跟i50mm说好像镜头有问题,总是发虚。近距离、无限远都虚:

哈哈,看了他发来的照片,我问他:“是不是镜头拉出来后没有向右旋转呀?拉出镜头后,还要顺时针拧一下,需要卡住,不然肯定虚呀!”。
“呀,还要拧一下呀。明白了”
初玩缩头的朋友都要注意这一点哈。

白雪飞沙在墨西哥买了一套leica m3 + summicron 50mm f2 缩头,跟i50mm说好像镜头有问题,总是发虚。近距离、无限远都虚:
哈哈,看了他发来的照片,我问他:“是不是镜头拉出来后没有向右旋转呀?拉出镜头后,还要顺时针拧一下,需要卡住,不然肯定虚呀!”。
“呀,还要拧一下呀。明白了”
初玩缩头的朋友都要注意这一点哈。
有朋友问i50mm柯尼卡recorder半格相机的日期后背是不是到2020年就不再显示了。于是打开箱子一看,果然。柯尼卡recorder 半格胶卷机日期后背到2020年就重启了,显示80年了。原来2020年真是个重启之年呀。哎呀,忽然感觉时间好快,这可是一台40年前的相机呀。
这下好了,荒木经惟经常使用带日期后背的相机,还故意把日期调错,你可以进入荒木模式拍照啦。或者干脆不显示日期,不然要想准确显示日期得活到2080年,90后的小伙伴们有机会挺到那一年。
继续阅读柯尼卡recorder 日期后背2020年轮回徕卡摄影包主要在这几个品牌里,白金汉,工匠与艺人,杜马克,ona,都是属于低调奢华经典型的。这几个品牌的风格是不同的,白金汉外形是庄重典雅还可以当商务包使用,属于气质派。ona定位城市小资文艺范十足,但是分量太重,作为长期背负的摄影包有点累。杜马克是真正的人文气质,简约帆布造型自带军品气质,很多纪实摄影大师用的都是这个,影视剧里更是常客。工匠与艺人,低调的奢华,甚至有人用了很久都不知道是什么牌子,只有真正使用的人才能体会到日本摄影师设计的包是全方位的为摄影而生。
i50mm是买了摄影之友家的徕卡模型时发现的,他家好多东西都比同行低很多呀。
美国DOMKE杜马克F-5XB经典帆布造型,i50mm关注已久,过去总觉得帆布卖到千元左右太贵了。今天无意间看到摄影之友官方店铺,领卷后竟然只要398元。原价950元,别家也要600元左右。这款包定义为低调轻便街头摄影包,徕卡相机可以装一机三镜。
继续阅读重磅消息,美国DOMKE杜马克F-5XB从未有过的398价格很多人发现徕卡机顶刻字经常有变化。近日有人问机顶刻字Leica DRP Ernst Leitz Wetzlar ,里面有的相机用DRP有的用DBP,那个更有收藏价值。其实这个没有什么特殊价值,它只是大历史背景下的小缩影。
1949年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东德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德叫联邦德国。徕卡位于联邦德国,从这个时期开始,专利这个词语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reichpatents“专利”变成了bundespatents“联邦专利”,于是从1951年左右开始,专利的首字母缩写由R变成了B。就好比,过去你叫“掌柜的”,现在叫“企业家”,一个道理。
逆行者中,夹在医生护士之间的,原来还有我们摄影师的身影。像战地摄影师一样,深入一线去拍摄。拥有十几年摄影经验的摄影师董天晔,就是其中一位。
中国人的内心其实都有一种超能力,古人说“老子生来80岁”,其实就是指中华文化天生具备比其他文化更成熟的心态,中国人的自觉自悟是与生俱来的,这老哥也是这样,摄影本来只是兴趣,十几年的纪实摄影,使用摄影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专业摄影师。
只要台湾不解放,永远都会有解放军,也会有解放日报。i50mm很羡慕董天晔,能去解放日报工作,敬礼。
Leica Q2 / Leica M10
董天晔:老老实实,平平淡淡。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希望拍摄最自然的状态,展现给观众自己的主张和意念。
胶片时代UV是把紫外线阻止在镜头外面,因为紫外线会对底片清晰度造成影响。徕卡宣称50年代后的徕卡镜头都已经具备阻止UV的特性了。但是徕卡依然生产着UV镜,哪怕是如今数码年代,也在生产。
所以UV其实更主要的是保护镜头的。
一个UV有水喝,两个UV抬水喝,三个UV没水喝。三个UV拧到一起后对画质对影响肯定是能轻易看出来对。
大,不但不同品牌之间差别大,相同品牌不同系列差别也很大。就拿徕卡自己不同时期的UV来说。有很多,早期徕卡黑色UV、早期徕卡银色UV、现产徕卡uv、徕卡天光镜……几十种。
透光率,还是现产的好。但是我用胶片时,还是会用老的UV。因为老的UV透光率低,能阻止更多无用光线,虽然徕卡说自己的镜头能消除紫外线,但是从第一道门就阻止了,岂不是更好?
数码上还是用UV的好,因为数码的白平衡是傻瓜,上了天光指不定出啥效果了。胶片却稳当的多,天光粉红色能让画面出现温暖的感觉哦。
徕卡长焦、色彩胶卷,是离街头摄影最遥远的词汇,这位大师却运用的如火纯青,而且这老哥的街头摄影也是“摄而不影”,一把年纪了,才公开自己年前时的街头作品。
90mm镜头是很考验眼光的,Saul Leiter选择简单而又有韵律的画面,看不出一点矫揉造作,自然纯熟。Saul Leiter的作品很洗脑。
使用“色采”软件抓一抓Saul Leiter的照片,发现还是蛮有意思的。
鲍里斯·斯梅诺夫是苏联时代的地下摄影师。这位大师从小就从事绘画,以静物摄影为主,由于这哥们画风在美苏争霸的那个年代不合时宜,被取消正式展览的资格。在苏联解体前的那些年,获得很多英、美、法、芬兰、挪威等国家认可和展览。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 Boris Smelov 和 Masha Ivashintsova关于蔡司镜头的感受,i50mm跟赵嘉持相反的态度,尽管非常喜欢他的《兵书十二卷》。赵嘉的“蔡司观”基本可以用一句概括——“便宜好用,有些环境用徕卡心疼,用蔡司不怕折旧。”
i50mm不选这种“择物哲学”,对于一个喜爱摄影的器材党,对器材的热情是不会打折扣的,我喜欢哪个镜头,就要哪个镜头,买不起我等,直到买得起那天,等不喜欢了就毫不犹豫的出掉,何等畅快洒脱!——器材党的吸毒哲学
但我也理解赵嘉,他是讲究投入产出比的。而i50mm却不同,卖照片的钱=0,😓。我的回报不是金钱层面,是精神层面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赚了。
职业摄影师投入产出比 = 卖照片的钱/设备投入
器材党投入产出比= 感受 / 设备投入
找好自己的位置,不然明明是器材党,非要套职业摄影师的公式,最后即得不到金钱的回报,也得不到徕卡镜头的感受。对于i50mm来说,zm的感受几乎等于0,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我的设备投入再少,投入产出比也是接近于0的。
哈哈,i50mm不是告诉你一定要相信我哦,不要相信任何人,无论是赵嘉还是i50mm,自己的体会是最重要的,没有人能代表你的感受。
与徕卡相比,蔡司更加商业化,非常在乎成本和市场,为了节省成本使用普通的镜片、普通的做工,工厂设在德国以外。对于蔡司镜头,懂行的人非常在意产地,只有德国产的蔡司才是真正的蔡司。
徕卡与蔡司策略不同,不求市场,不求成本,无论哪个产地,都是尽可能使用更优的设计,堆更好的玻璃。徕卡加产质量并不比德产差,甚至更好。初玩徕卡的人往往套用蔡司的思维方式,以为德产的徕卡好,其实不对。徕卡的镜头一定要看设计来源,光学设计来自徕卡则日产也很好,比如徕卡cl配备的美能达40/2 Rokkor。而日本设计,哪怕德产也很烂,如美能达设计的徕卡elmarit-r 24mm 2.8。
蔡司是光学设计的大师,顶级的镜头都是德国组装,使用顶级的中国产玻璃,没错,世界顶级玻璃已经在中国生产了。没办法,我们的中程巡航导弹太多了,需要最好的光学镜头。随便下放点技术给民用市场就很厉害了。哎,国产玻璃想低调都难,实力不允许啊。而德国产的蔡司镜头,都是使用者和收藏者竞相争夺的珍品。也是同类蔡司里最贵的镜头。比如:
康泰时g系旁轴里唯一的德产 hologon g16、
徕卡m旁轴里唯一的德产蔡司hologon 15、
甚至,康泰时单反里的德产aeg版本也比日产aej版本成像要好很多,也贵很多。
继续阅读蔡司不菜,口难开——闲聊蔡司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