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了上万张街头照片,比不上一张母亲的照片,拍再多母亲的照片,也比不上站在母亲对面拍照,即使她不配合镜头。
奥地利摄影师Inge Morath ,马格南少有的女摄影师,但最早她可不是摄影师。她在柏林学外国语,从事翻译、报道、编辑工作,主要是跟文字打交道。她经常给摄影师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Erich Lessing配文字报道,后来这两个哥们都加入了马格南。
kentmere 100胶卷的宽容度一般,凯瑞这个也只能算及格吧。但对于i50mm的街拍来说其实已经够了。有时候选个胶卷就是选了个风格,要是所有胶卷都一样,那才没意思呢。据说黄京很喜欢这这卷的颗粒,貌似确实根他的风格很搭。
谈论黑白胶卷,其实跟冲洗有很大的关系。i50mm说宽容度和反差之类的,其实都是按照我自己的冲洗习惯来说的,与其他胶卷混洗进行的对比。
不排除有人用这个胶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冲出漂亮的灰阶来,但是整体来说凯锐的这个卷确实反差有些大、颗粒有些粗、宽容度不够高。
用派森冲洗,高光就很容易过了,暗部又太黑。特点是颗粒蛮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喜欢它。
徕卡r6和6.2非常像徕卡m6。它们都是全机械相机,可以脱离电池工作,工艺水平也很相似,爱起泡的小病也很相似,也几乎是同年生产的。得益于全机械快门、超强的镜头兼容性、小巧的身材、安静的快门、不错的取景器,徕卡r6和r6.2是最受欢迎的徕卡r机身。用m的人提到r系统都很不屑,唯独提到R6时会微微点头。
徕卡机械设计很拿手,在用料上也是不惜血本, 在旁轴上更是无人能及。但在单反电子化、反光板对焦设计上还是落后了,所以选择了跟美能达合作。这让美能达的一些镜头有了一些德味传言,有么?徕卡自己实际受益匪浅,吸取了R3的精髓,在配合自己的制造工艺,诞生了R3、R4、R5、R6、R7一些列机身,而这个德日混血系统的顶峰,就是R6了,因为这是这几台中唯一的全机械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