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片好片之《郑和下西洋》2009

    这蓝天有ccd的味道

    被2009年的画质打动了

    最近翻腾了一些关于明朝的电视剧,快速刷了胡军主演的《朱元璋》后,想看看朱棣的电影。然后发现口碑最好的是《郑和下西洋》,第一集那画质把i50mm震撼了一下,明明是2009年上映的,怎么比如今的电视剧色彩都要好呀。满满的ccd味道。怎么回事?得研究一下。

    自然光看着舒服

    ccd还是胶片?

    于是立马查了2009年前后的摄像机是ccd呢还是cmos?总觉得是ccd味道。这一查不要紧,又吓了一跳。2009年数字摄像机才刚刚起步。原本以为的ccd味道,却是真正的胶片的味道。人家那是胶片拍的,而且,这个59集的电视剧从1999年就开始筹备了。画质之精良,超过很多现在的电影呀。

    该剧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特别拍摄的,《郑和下西洋》自1999年开始筹划,到2009年正式播出足足10年时间,真是“十年磨一剑”。

    大光比的效果很自然

    胶片vs数码

    为什么胶片会这么打动人呢?于是仔细研究了一下摄像机数字化的历史。然后在百度百科搜到这样两段话:

    另:根据德国传统的著名胶片摄影机品牌——阿莱数字技术研究实验室200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他们将数字摄影机的CCD像素无限扩大之后(8K),在实验室最精良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影像的锐度达到惊人的细腻度,甚至人的毛孔绒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还原度上和饱和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与胶片摄影机之间差距很大,数字技术几乎不可能达到胶片对色彩的敏锐度。因为数字技术的颜色,全是靠人工模拟的色彩种类,比方说:如果被摄物体中某一个点上的颜色是CCD耦合电路中所没有的,那么,CCD就只能找一个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这种情况多起来,色彩的还原度就会大大降低。
    郑村坝之战马和战功赫赫获赐姓郑
    另外,在光感宽容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很弱。同等条件下,胶片摄影机只需要打一盏灯甚至不需要打灯,但数字摄影机却需要两盏甚至更多的灯光来弥补CCD的感光问题,而在对比度上,数字技术的细节还原度则大大降低,当被摄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对细节的捕捉和“宽容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看数字拍摄的电影之时,会发现,当画面明暗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的电影,暗部的细节就会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胶片电影却能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细节和色彩对比。

    怎么样,哇哈。i50mm一直喜欢胶片味道,原来咱的感觉是对的,哇哈哈,数码怎么可能替代胶片呢?连ccd都跟胶片有很大距离,更别说cmos了。i50mm的感觉一向比较准的,cmos味道就是比ccd少点,嘻嘻嘻。

    战争场面的摄影也很厉害哦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 多好的器材才叫好?徕卡?

    leica m4 + m21 3.4 sa

    这个问题直到现在才不再问自己。因为我的器材已经比很多大师都好了,终于可以安心拍照了。而且发现曾经不喜欢的器材,也没有那么不堪啊,也不再那么挑剔了。现在反而不太关心光学,而是侧重顺手了。

    拿着就不想放下的武器,就是好器材,不管是徕卡还是国产的海鸥。论手感,福伦达也好,蔡司也好,国产也好,都好,只是徕卡比“好”还好!

    似乎人生也是如此,当你得到一切的时候,才会发现,普通的日子也并没有多low。耳朵用音乐堵住,眼睛用新闻蒙住,数字化不过是精神麻醉剂。我建议关闭网页,看看实实在在的身边事物——人世的壮丽。

  • 手工耳机

    leica m3 + summilux m50 1.4 e43

    我对手工制作的东西还是满敏感的,那天等红绿灯,见到一个哥们儿,他的耳机一看就是自己做的,一问,果不其然。于是他跟我讲了起来,原来DIY耳机也蛮有意思的,都错过了三四个红绿灯,最后加了微信,放他走了。

  • 倔强的自己

    leica m3 + summilux m50 1.4 e43

    前面的小孩子正在跟父亲倔强,我走进拍了一张,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心中暗暗叫了一声“惭愧”。为什么呢?因为彼时在父母眼里似乎看到了自己。

  • 熄火摩托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钢嘴

    转角处一个辆摩托熄火了,小伙跳下车正在检查。我问:是不是没有油了。他说:嗯。于是我拍了一张。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等它没油了才加油。

    我不愿意遇到摩托熄火的事情。是的,为了避免熄火,我免了买摩托。

  • 街拍最好不要成功

    Leica m4 + m21 3.4 sa

    街拍多半是不能成功的,要么苦于坚持一种风格而厌倦,要么苦于多变风格的疲惫。街拍,最好不要成功,不要背着包袱街拍,薇薇安麦尔就是很好的例子。

  • 街头摄影爱黑白电影 冒牌上尉 Der Hauptmann

    导演: 罗伯特·斯文克
    编剧: 罗伯特·斯文克
    主演: 麦克斯·胡巴赫 / 米兰·佩舍尔 / 弗雷德里克·劳 / 贝恩德·霍尔谢尔 / 瓦尔德马·科布斯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波兰 / 葡萄牙 / 法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17-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18-03-15(德国)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以希魔的名义(港) / The Captain
    IMDb: tt6763252

    这部电影的摄影和构图非常棒,值得街头摄影时借鉴,已然是黑白影像。涉及生命的深刻电影,涉及灵魂的电影,导演往往会使用黑白。有时候,电影和摄影是相通的。

    故事讲的是一个纳粹逃兵冒充上尉,以假乱真的故事。很荒诞,又有其合理性。人性的扭曲,也许也是本质,通过电影展现的淋漓尽致。只要胆子够大,你就能够蒙混过关,只要胆子够小,你就能苟且偷生……

    最后,冒牌上尉,竟然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 街拍也需要图腾

    Leica m4 + m21 3.4 sa

    每次路过这个栅栏都看到这个图腾样的头骨。那天光线特别强,而图腾也格外显眼,于是凑上前拍了一张。几天后,这个图腾不见了,很庆幸当时果断拍下了。街拍没有多神圣,装卷,按快门,又装卷。世人看布列松伟大,不过是自我的情感寄托。所以我并不喜欢别人批判大师,在一段时期,找一个人,讲他的故事,请容许我们街拍者,给自己脆弱的灵魂找一个归宿。原始人都可以有图腾,为啥我们街拍的不能?

  • 受过军事训练的一代人就是不一样

    Leica m4 + m21 3.4 sa

    北京太大,纸版地图太小,我从来没看懂过。那天见到一位大爷,却把地图看得很久,看来不是地图出问题了,是我出问题了,受过军事训练的一代人就是不一样。

  • 大师与徕卡之 Lucia Moholy 露西娅·莫霍利

    摄影也可以包豪斯

    Lucia Moholy年轻时拍摄了包豪斯学院初创时期的影像,被美国现代博物馆MoMA收藏。她纪录的包豪斯建筑、产品等照片对二战后的现代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文献作用,因此名垂青史。然而作为摄影师, Lucia Moholy并没有获得太多荣誉,尽管她也曾出版过《百年摄影史》书籍。

    Lucia Moholy

    逃亡海外

    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是政治左倾的,从校长到学生里,有大量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结果就是,最终随着希特勒上台,被迫解散。露西娅·莫霍利出身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情人是德共党被抓,她不得不丢下一切逃亡海外。

    对簿公堂

    Lucia Moholy

    她拍摄的大量包豪斯照片是18 x 14相机拍摄的,这些照片逃亡时无法携带,最终被包豪斯创始人带到美国,并通过这些照片宣扬极简主义理念,备受追捧。多年后二人因照片版权问题也曾对簿公堂。

    Lucia Moholy

    身边的包豪斯

    想当年包豪斯代表了一种创新,一种平等,一种实用与美结合的思潮。随着世界平等观念的普及,这种理念已经压倒性的优势取代了故去那种过分强调装饰性的设计了。环顾四周,你的身边有多少包豪斯?徕卡相机本身就充斥着包豪斯气质哦。

    Lucia Moholy 与徕卡

    不是i50mm瞎说,这种大师怎么能不用徕卡呢,哇哈哈。咱们是有证据的哦。Lucia Moholy是包豪斯学院的家属,因为他丈夫是包豪斯学院的老师,她在校外开办了摄影教室,她也是暗房高手,除了拍摄包豪斯作品外,她也使用徕卡相机拍摄了大量人像照片哦。

    Lucia Moholy
    Lucia Moholy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