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好片之《郑和下西洋》2009

这蓝天有ccd的味道

被2009年的画质打动了

最近翻腾了一些关于明朝的电视剧,快速刷了胡军主演的《朱元璋》后,想看看朱棣的电影。然后发现口碑最好的是《郑和下西洋》,第一集那画质把i50mm震撼了一下,明明是2009年上映的,怎么比如今的电视剧色彩都要好呀。满满的ccd味道。怎么回事?得研究一下。

自然光看着舒服

ccd还是胶片?

于是立马查了2009年前后的摄像机是ccd呢还是cmos?总觉得是ccd味道。这一查不要紧,又吓了一跳。2009年数字摄像机才刚刚起步。原本以为的ccd味道,却是真正的胶片的味道。人家那是胶片拍的,而且,这个59集的电视剧从1999年就开始筹备了。画质之精良,超过很多现在的电影呀。

该剧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特别拍摄的,《郑和下西洋》自1999年开始筹划,到2009年正式播出足足10年时间,真是“十年磨一剑”。

大光比的效果很自然

胶片vs数码

为什么胶片会这么打动人呢?于是仔细研究了一下摄像机数字化的历史。然后在百度百科搜到这样两段话:

另:根据德国传统的著名胶片摄影机品牌——阿莱数字技术研究实验室200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他们将数字摄影机的CCD像素无限扩大之后(8K),在实验室最精良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影像的锐度达到惊人的细腻度,甚至人的毛孔绒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还原度上和饱和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与胶片摄影机之间差距很大,数字技术几乎不可能达到胶片对色彩的敏锐度。因为数字技术的颜色,全是靠人工模拟的色彩种类,比方说:如果被摄物体中某一个点上的颜色是CCD耦合电路中所没有的,那么,CCD就只能找一个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这种情况多起来,色彩的还原度就会大大降低。
郑村坝之战马和战功赫赫获赐姓郑
另外,在光感宽容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很弱。同等条件下,胶片摄影机只需要打一盏灯甚至不需要打灯,但数字摄影机却需要两盏甚至更多的灯光来弥补CCD的感光问题,而在对比度上,数字技术的细节还原度则大大降低,当被摄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对细节的捕捉和“宽容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看数字拍摄的电影之时,会发现,当画面明暗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的电影,暗部的细节就会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胶片电影却能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细节和色彩对比。

怎么样,哇哈。i50mm一直喜欢胶片味道,原来咱的感觉是对的,哇哈哈,数码怎么可能替代胶片呢?连ccd都跟胶片有很大距离,更别说cmos了。i50mm的感觉一向比较准的,cmos味道就是比ccd少点,嘻嘻嘻。

战争场面的摄影也很厉害哦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contact: zhaozhenguo@i50mm.com © 2015-2024 Zhao Zhenguo.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所有内容文字、图片版权均i50mm.com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发布者

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