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黑白摄影?又为什么钟爱黑白胶片呢?

黑白摄影摄人心魄

我喜欢游泳,却是怕海的,每次游到远处,把周围人远远抛在岸边,浮在海中,看向海的尽头是黑压压的,心生畏惧,却不由自主的向更远处飘去,吓得我赶紧往回游,就像一不留神要被它吸走似的。黑白摄影也像海的尽头,有一种令人恐惧的吸力,黑白摄影摄人心魄。

胶片是海的尽头

我觉得黑白摄影不仅仅是艺术,艺术并不能把摄影囊括进去,它比“艺术”更深邃,它比“艺术”拥有更丰富的维度。特别是胶片黑白照片,每次看都令我心惊胆战,似乎再次面对海的尽头。对啊,胶片就是从水里洗出来的,在茫茫的水分子冲击后,浮出来的颗粒。原来,胶片是海的尽头。

时光太快

我想把荒木经惟的“不懂得生死,就不懂得摄影”,柔化一下,“不懂得逝去就不懂摄影”。时光的流逝不是口头这么一说,它是被黑洞吸走的,我们最终都要被黑洞吸走的,我们无法触碰过去,因为它已经不在真实了,它已经消失了,而看到黑白照片也有一种警示感,似乎在提醒我,要珍惜眼前,珍惜未来,时光很快的,夜是黑的,梦是黑的,这是黑白摄影的特点哦。

leica m2 + summicron 35 f2 asph + 爱克发 apx100

大师与徕卡之 Frank Horvat 弗兰克·霍瓦特

大师与徕卡之 Frank Horvat

看就会爱上了他的作品

看弗兰克·霍瓦特 Frank Horvat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放松而又疏朗的感觉。无论是商业作品,还是街头作品,都散发着一种欣喜和乐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是依靠干净的背景、讲究的环境而搭建的,而是捕捉到了人物闪亮的某个瞬间。他不像其他摄影师那样拍的令人惊奇,也不像有些摄影师那样拍的严肃,简单的说,一看就会爱上他的作品。

大师与徕卡之 Frank Horvat

不好定义的摄影师

通过一两句话,或者一篇文章就介绍Frank Horvat,我觉得是很难的,因为它是时尚摄影师,同时在街头摄影领域也很有造诣,同时又因为拍摄夜店女郎而闻名。有时候摄影师也不知道怎么就成了自己。

大师与徕卡之 Frank Horvat

长寿的黑白摄影师

通常来说喜欢黑白摄影的人都有些极端,要么是看不开的极端,要么一切都看开的极端,对于后者,往往是个长寿的摄影师。Frank Horvat拍摄了大量黑白照片,同时也拍摄了很多彩色照片。但从他的黑白照片里我看到的更多还是“看开”,没有过分的执拗感,都是自然中散发着一种乐观的恬淡。这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吧。

大师与徕卡之 Frank Horvat

手持徕卡怎能不自拍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哇。也应该是个很自恋的人哇,手持徕卡没少自拍哦。轻松写意,原来意大利人也喜欢徕卡哇。

目测他的器材有:
徕卡m2+summicron 50 f2 +外置取景器
徕卡m3 + summicron 50 f2
黑漆徕卡m2 + summicron 50 f2
大师与徕卡之 Frank Horvat
大师与徕卡之 Frank Horvat
大师与徕卡之 Frank Horvat

街头摄影不是受人之托

leica m2 + summicron 50 f2

当带着相机走在路上,没有人告诉你要拍什么,该怎么拍,一切都是摄影师一个人决定的。我们并不是受人之托,而是自发的感觉需要拍下来,就拍了下来。不可能拍了之后,拿给客户看,然后按照客户要求再去调整自己。

不知道像我这样,从照片里挑出一些照片,然后对照片进行一番文字记录的人有多少。隔三差五的都持续这样,有时候也会厌烦,但又坚持了这么多年,已经进入了节奏,仿佛不对着照片发发言论,就缺少点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想”的能力越来越弱了。仿佛不写点什么,思考力就会下降。当然,这只是我的一面之词,没有指导意义……。因为摄影的时候,很多人享受的是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漂移,还有草地灌水泛起的泥土清香。

摄影拍的是“魂儿”

摄影啊,拍到的表面叫“相”,然而人啊,活的却不是那个相,活的是精气神儿,从懵懂犹豫到得意洋洋,住在身体里的那个魂儿才是真的人哦。所以,摄影虽然也叫照相,但是街头摄影呀,抓拍的确是“魂儿”哦。

leica m2 + summicron 50 f2 + kodak e100

用50mm都是哪些人,徕卡摄影师

50mm是现代摄影的起点

从胶卷相机诞生那一刻,它配备的就是50mm镜头,没错就是徕卡的50mm f3.5镜头哦,它是固定在机身的,不可拆卸的哦。50mm是现代摄影的起点,也许没有人告诉你这件事,因为只有徕卡摄影师才知道哦。而佳能尼康才不会提徕卡呢……

用50mm都是哪些人

第一批从大画幅转到135相机的那批人,50mm是他们的起点,往往也是终点。而现代人呢?很多“徕卡迷”认为50mm太平庸,特别是从单反转过来的人,带着单反的思维方式,总觉得超广角才过瘾,呵呵,说明呀,还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徕卡,只能算个“伪徕卡迷”,哇嘻嘻。旁轴相机的50mm应该是摄影的起点,但愿几十年后,它也是你的终点。比如著名的布列松。没办法呀,谁让他i50mm呢~

徕卡50mm为啥那么有意思

徕卡的50mm可以做到非常小的体积,也可以做到非常大的光圈,从elmar到noctilux镜头风格的跨度、对焦方式的变化,足够让摄影师挑选。他们之间不存在优劣的区别,而只是价格的差别。

想要的它可以囊括,不想要的可以切割

50mm不够广?我不知道街头摄影需要多广,至少我是用不好比28mm更广的镜头的,而50mm从来没觉得不够用。走在街头,我想要的它都可以囊括,不想要的,它都可以切割。有时候,35mm也做不到这个哦。

leica m2 + summicron 50mm f2

徕卡M2——leica 35MM的领航者

旁观相机

有人喜欢单反、微单的变焦系统,可以精确的从宏大变到微小,而一台徕卡m2,他是侧眼旁观的。我佩服玩大画幅的人,不是因为它操作复杂和成像优异,而是它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稳定,于静的钟情。而旁轴相机是移动的,它关注的是一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它拾取的不是精确、不是稳定,而是如同烟火一样稍纵即逝的味道。我确实需要一台徕卡。除了徕卡,还需要两样东西:胶片和光。炽热的阳光灼蚀胶片,冲不掉的是银盐。

徕卡m2

银色特权

我喜欢黑漆徕卡,我也喜欢银色徕卡,不仅是因为它属于经典徕卡色,更因为这个标志性的颜色会带来的一些额外的好处。每次过红绿灯,总有车停下来并礼貌的示意我先走,而恰恰每次都是脖子上挂着它,一台闪亮的leica m2,我称它是“银色特权”。

继续阅读徕卡M2——leica 35MM的领航者

徕卡 leica summicron 90mm f/2第一代大头九

徕卡 leica summicron 90mm f/2第一代大头九

版本

一代summicron 90mm f/2有三个版本,光学设计都一样主要区别是外观。做工都非常棒,对焦顺滑,银色版本真有点rigid放大了的感觉,真是M3时代的顶级做工啊。后来我去淘了个第二版本,因为大头九第一版新的不多,银色如果很多划痕显得有点不耐看,还是第二版比较中庸,掉漆也还能凑合看。况且大头九几乎是徕卡最大的镜头,比135还大,不然怎么叫大头九呢。但是后来还有因为太重,二代也没能留下。
继续阅读徕卡 leica summicron 90mm f/2第一代大头九

详谈徕卡超级安古龙 leica Super-Angulon 21mm f/3.4

leica m6 + leica Super-Angulon 21mm f/3.4

在21mm中,超级安古龙是公认的最有味道的21mm镜头。然而成色好的并不多见,因为整体数量也不多。听朋友们说玩广角不体验一下,总会有遗憾,Super-Angulon 21mm f/3.4跟m21 2.8 e60是完全不同的风格,色彩上浓重而不艳俗,在黑白上有历史的厚重感。额,貌似这是有态度的镜头啊,其实早就知道额,只是一直错过,还有就是余额宝有些羞涩。做了一个梦,收到一个快递,里面竟然是Super-Angulon 21mm f/3.4,等醒来,门外吹来一阵风。 拿在手里的一刹那,我就投降了,沉甸甸做工扎实,娇小的身材更不可思议。都不敢相信这是一只21mm的广角,跟徕卡八枚玉差不多大小。

徕卡超级安古龙前传

leica m6 + leica Super-Angulon 21mm f/3.4

一般说21mm超级安古龙缘于施耐德大画幅镜头,想一想,站不住脚。“超级安古龙”并不是光学设计,是超广角的意思。事实上超级安古龙21mm跟大画幅搭不上边,尽管大画幅镜头里有超级安古龙系列,但是最广才到38mm焦距,况且还有镜间快门结构。 仔细查阅了一下施耐德的产品线,不难发现施耐德高端电影镜头Cinegon系列才与超级安古龙有更多的血缘关系。施耐德拥有强大的镜头设计实力,既有顶级的大画幅镜头,又有顶级的电影头,还有太空镜头,产品线之广超乎想象。施耐德电影镜头很早就可以做到0.95的光圈了,而16mm f/1.4已经是很常见的电影头了。看看下面一些电影头,就知道超级安古龙跟谁更像了。没有人能说出真相,但我的真实感受是Super-Angulon 21mm f/3.4源于施耐德电影头。  

徕卡跟施耐德有两次联姻,第一次是summarit 50 f/1.5使用施耐德的设计,第二次是超级安古龙直接施耐德设计和生产。超级安古龙21mm f/3.4从1963年到1980年一直没有更新,一直都是施耐德设计生产,直到不得不考虑到测光问题,徕卡才真正自己设计生产。
继续阅读详谈徕卡超级安古龙 leica Super-Angulon 21mm f/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