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katerina Solovieva 大师佳作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在pageone书店被《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的封面吸引了,冰天雪地中,回首前行,他的头发和胡须在风中飘摆,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单纯、反叛, 风一样的男子。不由得,驻足翻看,这是一本上乘佳作! 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如果说摄影是视觉艺术,那这本画册是渗透灵魂的艺术。

    俄罗斯摄影师Ekaterina Solovieva独特的黑白影调,能让人感受收到一种残破、悲伤、坚定、积极、乐观,悲怆的诗意。我的坚强并不多,只比苦难多一点。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书的的内容围绕封面那位明星犯儿的牧师Arkady Shlykov展开。 Kolodozero 是俄罗斯森林深处的一个小村庄,人口很少,2001年, Arkady Shlykov于神学院毕业,带领着重建教堂。起初当地人对这个摇滚犯儿的牧师是抵触的,后来他们都爱上了这位“明星”,欣赏他的平和于温柔。

    全书分为9个章节:Viking、Runaway、Christmas、Easter、Summer、Yurka、Fall.Grape of the North、The Interlude to Winter、Life Report。分别穿插黑白图片和文字故事。开篇第一张图片是车窗前迎面而来的大雪,准备迎接心灵的冲击吧。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对这本画册实在太喜爱了,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周围的人看,他们也都被这种诗意的摄影打动了。目前能在pageone实体店购买,亚马逊网站也能买到,但要等个把月。 于是我想看看摄影师更多资料,原来她的作品在BBC、GEO都有见到,也搜到一篇徕卡leica lfi的文章。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这个项目的网站https://ekaterinasolovieva.com/

    黑白胶片大师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摄影师 Ekaterina Solovieva 是黑白胶片大师,有种独特的摄影风格,给我很大启发,跟欧洲、美国的风格不同,原来摄影可以这样呀。后来在instagram上找到了摄影师Ekaterina Solovieva,了解到为了拍摄这个项目,她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她还告诉了我一个震惊的消息,就在这本书出版的第四天Arkady 去世了。这本画册里记录了生命和成长,出生和死亡,告别和失去,这都是人生终将经历的一部分。

    摄影师Ekaterina Solovieva

    出版社

    画册是由Schilt Publishing出版的,装帧非常有气质,封皮是网纹纸,给人一种磨砺的触感。黑白影调印刷也非常棒,文字排版一气呵成。似乎能感受到俄罗斯的冰天雪地。

    大师与徕卡

    徕卡m6、summicron 35mm f2 asph 黑漆版、summicron 50mm f2 rigid。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总结

    如果你手上只有法国、美国画册,那么我强烈建议你购买一本来自俄罗斯的这本画册《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令人惊叹的风格。这是一片坚实的土地,长出不屈的灵魂。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再说一些题外话

    还是那句话,我们国内摄影师拍的很多画册下手太重,把农村拍的惨兮兮的,其实人家自有乐观的一面,那些摄影师却看不见,也拍不出来。所以我几乎不买国内摄影师的画册。不要向我展示秋寒,我的心里需要春天。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不光摄影,电影也是如此,国内导演下手太重。《1942》、《南京南京》等这些电影镜头太惨了,我不忍看下去,这种电影我都是当场走人。同样的灾难电影《辛德勒名单》,导演斯皮尔伯格都伴随眼泪拍下来的,有段屠杀场景剪辑完成,给他看,他看了一段,闭上眼睛说:“你剪的非常好,很震撼,但我看不下去,我不要给观众看这个。

    强烈建议国内那些有点名气的摄影师、电影导演、学生、摄影爱好者都看看这本书,拿捏的非常到位,在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满足之间平衡的非常好,这才是艺术,才是一本能让你放在案头反复翻看的书。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The Earth`s circle. Kolodozero
    – end –



  • 关于徕卡的保养和维修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徕卡的保养和维修大概可以分几个方面。个人保养、个人维修、官方维修保养、找师傅维修保养。

    (更多…)
  • 简评伊尔福 ilford delta 400黑白胶卷

    伊尔福delta 400

    伊尔福的任何一款黑白卷,都显得高级,特别是delta这种高级黑白卷。细腻无比,无法相信400度的卷可以做到这么细腻,黑白老大伊尔福确实有实力。

    (更多…)
  • 徕卡收藏指南

    人啊,一方面沉浸在摄影中,另一方面对于徕卡的收藏似乎在以一种无限的方式存在着。

    收藏徕卡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光国内,据说东南亚那边也很疯狂,一些收藏款相机和镜头这两年突然少了。国内收藏徕卡的也越来越多。i50mm不是收藏家,只是偶尔看看收藏相关的资料,并不全面。下面点资料给大家分享:

    (更多…)
  • 为什么徕卡胶片相机至今还在用布帘快门?

    徕卡旁轴m1、m2m3m4m5m6、m7、mp、ma都是布帘快门,而数码相机从m8始全是金属快门帘。为什么会这样?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其实徕卡最早的金属焦平面快门是在r3单反上用的,之后的leica r4、r5、r6、r7、r8、r9都是金属快门哦。那r1、r2呢?徕卡单反没有r1跟r2,而前两代单反名字叫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最初这两代单反用的布帘快门。

    (更多…)
  • 数码版柯尼卡hexar af——富士X100(s/T/F)简谈

    富士X100

    前言

           早在2010年富士就推出了一款旁轴x100,酷似徕卡。那年又赶上泰国发大水,富士工厂被淹,X100卖断货,价格竟然炒到了14000元,行货还没到,香港的二手货先到了。在五棵松小心翼翼的拍了一张,二手店主赶紧要回去了,生怕弄坏。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更多…)
  • 简评富士Neopan ACROS 100颗粒细腻的黑白胶卷

    富士Neopan ACROS 100

    细腻

    富士acros100这个卷价格适中感觉挺好的,细腻无比。

    我用iso100的卷,主要是为了全开光圈使用,并不是追求细腻。所以实际上使用富士acros100并不多。追求细腻的人实际上很多是玩120的,因为135再怎么细腻也比不过120画幅。同时,使用半格机也可以使用这个卷,因为细腻禁得起放大。

    (更多…)
  • 遗世独立的美感

    leica m9 + summilux m35 1.4 asph

    损失了5年的照片让我一直处于愤怒中,甚至对这种愤怒也产生了愤怒。令人意外的是网站访问量意外的多了起来,难道是过去每天一图文不好看?嘿,反倒有种窃喜,幸亏那些图文被删了,不然露怯了。仿佛有种遗世独立的美感耶。

  • 富士胶片相纸全线涨价

    一头是柯达e100要复产出120画幅,一头是富士要涨价。呵呵,这是怎么了,莫要涨了,莫要涨了。再涨就没人玩了。不过再怎么说也比停产强,停产价格比官方涨价要高哦。昨天听说好多小伙伴都在屯,结果有些店已经涨价了……

    不过发现富士aps胶卷价格挺不错呀。淘宝发现一家价格公道又实惠,他家还能冲洗aps卷。老板说胶卷都是国外淘来的根本不赚钱,小店主要是卖相机哦。我是买了一些冻到冰箱了,毕竟aps卷复产遥遥无期哦。千万不要小瞧asp卷哦,这货的配方和135不一样,据说乳剂是更高级的。冲洗也是更科学严谨的独立设备。aps当年是要取代135的哦,可惜折在了数码手里。

    单卷48

    三连包138

    五连包225

  • 大师与徕卡之 Jane Bown一生的凝视

    发现一本挺不错的书《一生的凝视》作者Jane Bown。

    中画幅起步

    画册前面很多中画幅照片,中画幅是正方形构图,这种方形照片不用考虑构图,把焦点放在中心就可以了。画册里大部分照片也是如此。而135的照片4:6比例就自由很多,也戏剧很多。你从Jane Bown的照片里能看到很多。画册排版也很讲究,135的两张放一个页里,更加戏剧化。

    从120走到135

    135的黑白胶片可以刻意冲出粗颗粒,再配合镜头的景深,你会发现一些非常有立体感的画面,模糊而又粗糙的氛围包裹着一双清晰的眼睛,焦点落到眼睛上,可以营造出粗糙而又清晰的感觉。135的画幅虽然不如120细腻,但方便抓拍,从画册可以发现随着135的使用量,生动的画面也越来越多,这是135取代120的决定性因素。

    画册基本是按时间为顺序排版的,前一半是中画幅居多,也就是大概1954年前,徕卡m3推出之后,书里的135照片明显增多。包括70年代以后给一些名人的肖像竟然几乎全是135的。可见大师对徕卡的偏爱越来越大哈。有意思的是,1957年布列松那张拿徕卡m3拍照的照片竟然是Jane Bown用120拍的。

    Jane Bown

    无论她拍摄的是首相还是性工作者,简的拍摄方式都非常民主。在尽可能少的设备下,在可用的光线下快速工作,尽可能地保持新鲜和自然。她曾说:“很多时候摄影是很刻意的,但有时我不得不努力去拍……”通常是第一枪或最后一枪。她一遍又一遍地谈到保持一点紧张的重要性。

    虽然她的作品一眼就能认出来,但奇怪的是,它完全没有她自己的个性或政治偏见。简很欣赏玛格丽特·撒切尔,1983年在唐宁街拍摄了她的照片。首相把记者赶了出去,给简腾出地方。

    简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复兴,当时《观察家报》推出了一份大版面的新闻杂志。她和安德鲁·比伦(Andrew Billen)搭档,每周他对名人的采访都会配上一幅简的黑白全页肖像。她的许多标志性肖像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斯派克·李(Spike Lee)、西尼德·奥康纳(Sinead O’connor)、比雅克(Bjark)。许多这样的照片是在简七十多岁时拍的。她不愿接受采访,工作方式也很出色,她被描述为一个古怪的小老太太,购物袋里装着相机,“不知怎么拍下了很棒的照片。”比伦回忆说,许多坐着的人面对这个上了年纪、身材矮小、拿着破旧相机的人时,他们都很困惑。简使用照相机的方式是一种极端的条件反射,一种极其直观的方法,一旦满足了一些基本条件(尤其是光线和时间),就可以应用于大多数情况。

    Mia Farrow 1977. bown_73 janegreg

    她喜欢让她的模特比她低一点——薇薇安·韦斯特沃克并不是第一个被哄骗坐在地板上的模特——然后她就开始转圈儿,轻轻地点击。如果简被派去拍摄一位不知名的首席执行官或董事长,她会保留自己的才能,因为她知道照片在页面上很小,不太可能被重复使用。当形势需要时,她就会调动起自己的全部才能——她特别喜欢波西米亚人,尤其喜欢各种类型的作家和演员。演员提供了最大的挑战。劳伦·白考尔(Lauren Bacall)对摄像机太过敏感,总是躲避镜头——简在等待,然后拍了闭眼睛的演员,嗯,这叫反思时刻。

    名言

    Photographers should neither be seen nor heard.

    I’m a one-shot photographer, always have been.

    Some people take pictures, Ifind them.

    Jane Brown使用的相机

    Jane Brown也是用过徕卡的,但是单反出现以后就开始用单反了。很正常,对于长焦镜头旁轴肯定不如单反方便啦。她使用过宾得单反,尾页照片里用的是奥林巴斯。 她最喜欢带有85mm镜头的奥林巴斯相机。常以1/60秒的快门,以及2.8的光圈组合产生了非常薄的景深。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头部,特别是眼睛上,用景深让其他地方朦朦胧胧。

    一次晚年时期的采访中,主持人问她你对数码怎么看,她略带忧伤的说:“自打数码一入局,我就出局了。”

    主持人赶紧补充:“但你的作品可以流传于世。”

    画册

    中文版《一生的凝视》

    英文版《 A Lifetime of Loo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