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Operation Cicero》是一部195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我是先看的电影,看完后才去查的资料,后来才知道。没想到胶片电影可以恢复的如此清晰,并且拍摄的很自然,说是今年拍的也有人信啊。当然了,主角使用的徕卡iiic配合elmar 35mm 3.5才是经典,另外,还出现了一台拍孩子的相机,至少电影里是给那台相机这样定位为的。那台现在有得卖,很便宜叫蔡司ikonta,迷你皮箱机。

完器材不会让你成为伟大的摄影师,有时候可以让你更容易被电影里出现的器材吸引着去看完电影。全程无字幕,无中文字幕,无英文字幕,全凭听力和演员的表演,我竟然看懂了,这说明,导演,真是一个好导演。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史蒂芬曹尔的尼康d700单反转接蘑菇头

也不知道谁给这个类型的头起的外号——蘑菇头。似乎我们中文就是有这个特点,外号很好起,而且很形象,这大蘑菇、小蘑菇在单反上开了一朵又一朵。嘿,还别说,真挺复古的。咱也不认识那是啥头,只知道当年徕卡有定制过蘑菇头,那可是天价拍卖货。不过,这种相当复古的玩法,真有种赛博朋克的味道哦,老镜新生。史蒂芬曹尔,说他买了很多古老的镜头,都非常棒,而且由于没有炒作,都价格合理,我从道义上是支持这么玩的,因为凡是让人充满热情去做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哦。

史蒂芬曹尔的尼康d700单反转接蘑菇头
史蒂芬曹尔的尼康d700单反转接蘑菇头

好像他这枚镜头叫“梅耶雨果”,咱也不懂,也不多问了,咱只知道“维克多雨果”总之这头很便宜,不是他买不起贵头,是老镜头真的更有性价比。看他拿这徕卡原厂复刻的钢嘴都没提起他这么大兴趣啊。

手持加价购买的官方复刻刚嘴的史蒂芬曹尔

另外感慨一下,尼康35 f2 auto最近0.3的对焦距离还可以当成个微距头用,嘿。

史蒂芬曹尔名字从何而来呢?因为他过去拍的很多片子,有很多风格类似史蒂芬肖尔的,而他又不是刻意模仿,因为那时他压根没听过“史蒂芬肖尔”的名字,我是相信他的。老曹的风格从来不模仿任何人,甚至刻意回避他知道的那些人的风格。所以不去看别人作品,可能是让摄影快乐的一个窍门,哈哈哈,不必在意自己的风格暗合谁呀。毕竟全球那么多风格,等你挨个回避了,再去摄影,可能已经可以当讲摄影历史的教授了……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史蒂芬曹尔早年作品

尼康35mm f2 auto的虚化怎么样

单反的虚化能力实际上是比旁轴占优势的,因为35mm镜头旁轴最近0.7米,而单反的可以做到0.3米,近这一步那可是虚化大大的,而且都是柔顺的那种。

另外通常来说,上个世纪35mm f1.4镜头虚化都很不错,但是都全开锐度差点意思,往往各家35mm f2规格的镜头全开锐度蛮不错的。这个锐度配合郊外虚化,基本上可以达到5米之内突出人物主体,这种广角虚化的美丽是现在很多人喜欢的,包括i50mm……

当尼康d700遇到nikkor 35mm f2 auto会怎样?

原本nikkor 35mm f2 auto镜头是给尼康胶片机f3配的,因为搭配起来很好看。本来一直对尼康老胶片头都没有多少期待的。更可况35mm在没有裂像对焦屏的数码d700上很可能对不准焦距哦,当尼康第一代全画幅单反d700遇到尼康第一代35mm f2 八枚玉,没想到如此惊喜。

数码单反广角对焦

我发现近距离好对焦一些、50mm以上焦距好对焦一些、大光圈镜头好对焦一些。虽然尼康d700显示屏左下角有合焦提示,而且有箭头提示,但是毕竟每次看那里也挺费事的。所以很多时候吧,我都是直接凭借视力判断是否对焦清晰了,偶尔用余光看一眼提示小绿点。35mm f2对焦难度正好处于难与易之间,反而105 2.5更容易一些,的确与旁轴相机相反,旁轴长焦对焦难度大。但这枚尼康八枚玉吧,全开时,油润和锐度,似乎相当不错,也许当年就是对标的徕卡八枚玉哦。

nikon d700 + nikkor 35mm f2 auto

油润和锐度的关系

当然,在油润和锐度之间都做到最好显然成本会高很多,看看德系镜头,蔡司、徕卡,都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哦。然而,尼康毕竟是个大公司,它的产品实际上从60年开始到70年,这十年赢得了绝大数记者的青睐,彻底把徕卡挤出了主流行列。可见,尼康是对记者的优化是效果显著了。所以尼康的镜头大多以清晰锐利见常,成像稳定,可以应对各种环境,这可不是一般小厂家能做到的。

当然,在油润程度上,所谓油润,就是颜色过度平滑、亮度过渡平滑,油润过头了,会影响锐度的哦,特别是在过去那个年代,对于记者来说照片需要显示的面积往往并不大,或许杂志封面已经算大的了。锐度和油润的取舍,显然锐度更有诱惑力。

但是呢,尼康也不是完全丢弃油润,而是拿捏的很到位,一切都刚刚好,足够用。这就是一个稳定的大厂风范哦。这一切,原来从1960年代就开始了,竟然至今还是如此。显然,尼康的对立面就是佳能了。

尼康八枚玉 35mm f2 auto-o 第一代胶片单反镜头

徕卡级别的对焦手感

是谁说过,镜头是消耗品,不必太在乎它的寿命,照片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打火机,用过了就不必留着了。可是打火机里不是也有zipp么?尼康胶片时代的镜头至今还是能用的哦,特别是早期的全金属镜头。我非常喜欢它的手感,那个时代尼康是要与徕卡争夺市场的,手感都是徕卡级别的哦。

盲拍友好

当我用35mm镜头时,我对他的要求就是两个字“可靠”,什么是可靠呢?就是无论我对焦准不准,它都要给我惊喜,而不是意外。越是简单的要求越难达到,很多给我意外畸变,压抑的暗角,意外的偏色,等等那种35mm镜头都被我打入冷宫了。徕卡的每一只镜头都可以做到这个稳定。就想吃京酱肉丝,你放几根肉丝,放几片大葱,卷起来都能吃的有滋有味。这是一种不需要精确到分毫就能好吃的要求哦。显然,尼康这枚最古老的单反镜头做到了,真想不到这是尼康60年前第一代单反配的镜头。

像下面这张照片,估计距离近了一些,落到了后视镜上,人物比焦点靠后了一些,但是并没有因为虚焦产生怪异的偏色,也没有产生破坏气氛的东西,这就叫稳定呀,尼康这么好的镜头竟然才几百块钱,哈哈。

而下面这张照片更是焦点落到了手机上,而其他一切都虚化掉了,非常有感觉。由于“模特”非常不在乎我的镜头,于是,我又重新对焦拍了一张人物清晰的照片。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还是第一张更有感觉。立体感非常不错。

近距离暗光清晰度完美

近距离,暗光下,这个清晰度,足以让现代镜头汗颜了。真想不到,光学这些年来可能真的进步不大呀。尼康这枚auto 35mm f2在f2光圈下全开清晰度非常不错。可见当年尼康的光学实力是完全不容小窥的哦。特别是0.7-0.8米时的锐度和虚化,足以和任何一枚徕卡35mm summicron f2 镜头掰一掰手腕啊。这是一枚无论室内还是室外,全开都可以完全放心使用的镜头,当然,前提是拍人物。拍风景,就是徕卡asph镜头也建议收2档光圈。

像1965年代,f2光圈的35mm镜头主要是给暗光设计的,所以在暗光下,尼康这枚镜头全开简直让我吃惊,清晰度非常高,丝毫不比现代镜头弱。比如下面这张,要不是光斑形状的弧形是圆的,我还真以为收缩了一档光圈呢,实际上是f2确定无疑啊。

下面这张照片是仅仅依靠路灯拍的,iso都干到了12800,侧方面说明sony a7s的高感确实很不错呦。机内标准画质的jpg,但是清晰度已经非常令人吃惊了,这拿到现在也是非常难得的哦。

郊外二线性

当树叶成为背景时,二线有点硬,有点爆炸,算不上优点。不过35mm镜头拍树叶,多少都有些硬。显然,这枚镜头不是为了郊外柔美虚化设计的,这点是和徕卡七枚玉不同的地方,七枚玉不会炸开,哈哈。也许是尼康党多数不喜欢这种郊外,而且尼康党又多是在丛林拍风光,看不上这种有点爆炸发射光斑,所以这枚镜头很少被人夸赞。而对于人文党来说,我才不会用树叶当背景了,哈哈。《尼康35mm f2 auto的虚化怎么样

逆光

我手上的是O版,8片结构,据说逆光不如OC,c是多层镀膜,可是我发现它的逆光,甚至大光比非常稳定啊。就这f2全开的表现,至今也算高端水准呀。说他是尼康的八枚玉也丝毫不过分呀。

这枚镜头对数码的友好性是超出我的意料的,因为它太古老了,特别是第一片硕大的玻璃,这类第一片玻璃硕大的镜头吧,总给我一种数码不友好的感觉。但是令我吃惊的是,尼康这镜头数码很友好,就像用现代镜头那样用它就没问题。也许是尼康党们太谦虚了,就这表现放到其他品牌可有得吹了。

它的光斑虽然不小,但是并不会给画面造成伤害,而且这种淡淡大圆圈,还给画面增色不少呢。我甚至逆光也带着uv,丝毫不在乎出现眩光哦,对我来说它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

这是现代镜头模拟不出来的,惊喜,什么叫惊喜!这种惊喜会促使人,继续持续的使用它,这就是它的可贵之处哦。

如何让尼康镜头看起来更有德味

有经验的老摄影师曾经跟我说过,其实尼康镜头更偏向蔡司一些,而不是徕卡。徕卡镜头以其细腻的过度闻名,蔡司则是色彩活跃。那么如何让尼康镜头看起来更有德味呢?我也说不好,不过据说可以把红色通道的曲线调成s型,蓝色通道的曲线调成反s型,绿色通道凸型,于是就获得了一张略有德味的照片……,有么?至少不像徕卡,有点minox的味道?

其实,有老烧跟我说,何必那么折腾,尼康镜头高光容易过,你减1/3试一试,是不是德味会多一些。嘿,还别说,减一点点曝光吧,还真不错。

其实尼康镜头也没必要追求德味儿,尼康有它自己的味道,管他徳味不徳味,作品的味道怎么能让镜头去定义呢?尼康的镜头在我看来,确实是高锐度,高清晰度,色彩走的均衡路线,给你更多的后期空间。真的,用徕卡镜头,我都不好意思随便后期,因为稍一不慎还不如人家直出jpg好看&……,而尼康的片子,培养了我后期的自信心,多数情况下raw微调都比jpg好……。

锐,锐,锐

对于把镜头做锐,尼康从来都很在行,他家第一代单反胶片35mm f2 镜头,竟然在数码上都可以如此之锐,我真是无话可说了。感觉是直追徕卡八枚玉啊,徕卡八枚玉1958年推出,非常惊艳,尼康这镜头1965年推出,之后竟然再也没改过光学设计一直到ais都在沿用。锐,锐,锐,直追徕卡八枚玉,正常的八枚玉也很锐的!《当尼康d700遇到nikkor 35mm f2 auto会怎样?

景深浅

另外他的景深非常浅,对于35mm镜头来说,不能要求太过,不能和50mm、85mm、105mm相比,但是,全开时已经非常浅了。环境人像很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人身上,对于广角镜头来说,这就足够了。要知道徕卡35mm f2镜头也是足够用的,使用徕卡时,我也是更多的选择summicron而不是f1.4的summilux。

福伦达VM15mm/f4.5把徕卡M8变成抹香鲸的魔法

似乎公园与长焦镜头很相配,如同红花与绿叶很相配。旁轴广角与拥挤的人群很相配,如同徕卡与大叔很相配。15mm这样的超广角我控制不了,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头蓝鲸,我的视线不足以看到它的全貌。我把这枚镜头与徕卡m8相配,产生了魔法效应,它就成了20mm小广角,这种近距离的街拍,是常人看不到的视角,窥探别人看不到的世界,是街头摄影师的兴奋点之一啦。

挎着广角镜头在街头,就像一只抹香鲸鱼在寻觅食物,胃口大得很哦。这一张嘴啊,该吃的不该吃的往往都统统吞到了肚子里。这枚镜头清晰度极高,可以轻松捕获眼前的任何猎物。

我很少使用比28mm更广的镜头,超过这个边界,就如同超出了大气层,有种让人窒息的神奇感受。那是个不亲切的感受,稍有不慎就会置身烂片世界。而我找到使用它的秘诀了,你必须离得近,能够吓到别人的距离,要徕卡m8的快门声足以引起对方揪住你不放的距离。是比罗伯特卡帕心中的距离,还要近的多的多距离……

最近减肥了,想喝汤了,特别是鱼汤,最好搭配两只甜甜虾,猛闻一气,是海洋的鲜香和宽广。这就是把徕卡M8变成抹香鲸的魔法——福伦达15mm/f4.5。

总的来说,福伦达15mm/f4.5超广角镜头(尤其是第一代L39卡口)小巧、成像质量高,虽然使用上有挑战,如超广角构图难、测距需依赖经验,但该镜头在徕卡M8上等效焦距20mm还算适中,视觉冲击力大。我认为此镜头虽不适合所有街拍摄影师,但仍是一款值得尝试的镜头,二手市场买卖都不需要思考太多,价格稳定。使用此镜头的过程充满挑战与喜悦是价钱不可替代的。

对着太阳拍照,ccd会不会坏

喜欢看晴朗天空,上面漂浮的是空气,是风,是云,是思绪,也是童年的记忆。也说不出为甚么,仰望天空还是用单反相机来得顺手。

直接对着太阳拍照,那相机的CCD(或者cmos)很可能会坏掉。不管是数码相机还是手机,它们里面的感应器都特别敏感,怕强光。太阳那么亮,一照上去,感应器上热量就猛增,可能一下子就给烧坏了。广角端还凑合,长焦端非常要命。

镜头渲染的优雅静态

多数情况下,吸引人们注意的,与其说是照片内容的好坏,不如说是镜头渲染出的优雅静态。

这是一枚不太像尼康的尼康镜头,不多见的玄学镜头,在我看来它的郊外有很多徕卡镜头的特性,又或许,徕卡本就在它之后才出现那些特性。我不去追究了,总之,它出来的宁静而又带有动态的郊外,让我很有一种徕卡的熟悉感。

创造一个影像,与世界有关,与他人又无关

拥有摄影观是什么,就是创造一个影像,与世界有关,与他人又无关,然后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是一件不容易被他人理解的事情。

真没想到尼康d700这么古老的相机夜晚可以拍的这么清晰,更令我惊奇的是,这枚28mm 1.8的镜头可以表现如此稳定,色彩如此准确。

柯尼卡ar 35mm f2.8的虚化怎么样

用柯尼卡ar镜头的人似乎很少,至少过去很少,因为它的镜头无法转接到其他单反,所以它足足错过了胶片转接时代、数码单反转接时代,而到了微单转接时代,已被更多的手动镜头所淹没。很多人喜欢从老徕卡、老俄头中寻找旋转郊外,其实那个时代很多镜头都可以旋转郊外的。

我原本不是喜欢拍树叶虚化的人,但是玩一玩柯尼卡镜头后发现。这些老单反镜头竟然很多都有旋转郊外的亮光斑,在特殊情况下确实能有一种独特的风味。难怪很多人喜欢拍树叶呀,这种不平滑的虚化也是有很多人喜欢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拍树叶虚化呢?我从地铁拍的的一张照片中找到了答案: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