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ing Nobuyoshi Araki’s career, this volume comprises a collection of emblematic photographs (one per day), a new series of and elegant female portraits and a number of “stories” set in traditional Japan. Alongside these serial works are portraits and street photographs take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With these works Araki records Japanese society during its period of intense economic growth. His new flower compositions and the classic bondage series are also included,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him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His recent productions will be given broad exposure in the Tokyo Diary 2003–2007 series
标签: 书籍画册
i50mm爱杂志
组了一个团,old lens life最新一期杂志,哇嘻嘻,满员了。有木有其他徕卡杂志资源分享的哇,进群哇。住大家国庆快乐。
继续阅读i50mm爱杂志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
伟大的作品是令人生畏的,要出那样的作品,是得经历多少磨砺和感受啊。艺术家与常人的重要区别是他们的感受更丰富,再用一种形式把那种感触表达出来。
有的人用乐器,有的人用画笔,有的人用相机。布列松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在他的镜头里每一个艺术家都散发着丰富的内涵。
当然了,敏感的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能,布列松也自认为是画家的,被不被商业上认可,那是身外之事,无需多考虑。我们摄影不也是一样么,把自己的感受拍出来,表达了出来,就是自己的艺术家哇,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了。
继续阅读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人像摄影作品集THE DOCUMENTARY IMPULSE
这本书就不多说了,纯粹是冲着外皮买的,这不是徕卡嘛,至今也没仔细看。当时这本书在前门pageone书店,根富士拍立得放一起。翻看了一下,还可以的。只是里面有一章节正常是过不了审核的哦。
买了书籍画册,那么这些图像就是自己的了,可以装进大脑,可以一天一张,可以一天一本,可以粉碎了慢慢装,可以换着花样装,能装多少就装多少。它们是咱大脑的新移民,移民到脑内的星球。
新移民进入大脑并不一定有建设意义,但这是让大脑丰富起来的途径。不抱着看画册学摄影的心态看画册,摄影只是消化过后自然的产物……比如牛粪蜂蜜。
看摄影书籍似乎可以丰富想象,开阔自己的眼界,毕竟世界那么大靠脚丫子是看不过来的。再说了,看到也不一定能感受到,借助世界上那么多优秀摄影师的眼睛,还能穿越时空,至少效率高哦。
刷画册,用眼睛收割,自然接出种子,种到自己的星球,开出不一样的花朵。往事是别人的,也是自己的,是全人类的。
继续阅读THE DOCUMENTARY IMPULSE《摄影的艺术》拍出技术型好照片
空中走钢丝,太玄了
从技术角度来说,一张好的黑白照片,要有丰富的影调过度,暗光区域不能黑的没有内容,亮光区域不能亮的只剩下白色。有了这个最基本的共识,再来讨论,哪些镜头拍黑白好,哪些镜头拍黑白不好。否则不讲目的,不讲标准,孤立的讨论镜头好坏,就是空中走钢丝,太玄了。
技术型好照片就好么?
照片的价值在于内容——这是所有老师都告诉咱们的。但是在你的内容没有创造价值的时候,是不是追求技术型好照片就变得有意义了呢?当然了,即便是街头摄影,这样对画面技术要求不高的摄影类型,如果能让画面更唯美也不是过错。连暴力都敢讲美学,街头摄影就不能讲讲么。
脱离区域曝光理论就容易跑偏
很多照片明显暗部没细节,亮部过曝光,是需要ps的。这个加工的标准,就是区域曝光理论。无论是按照安塞尔亚当斯的11区,还是更容易实践的10区、9区理论,都是有意义的。
继续阅读《摄影的艺术》拍出技术型好照片乒乓对谈 Alec Sorh 埃里克索斯
乒乓对谈
埃里克索斯是马格南少有的不用徕卡而用8✖️10大画幅的摄影师了。这本书收录了他的不少采访,摄影理念,挺好,实在,大师确实不是装出来的。
乍一看他的照片实在普通,没有教科书里的构图、用光、@#¥%什么的,但是这种大画幅拍出来的照片又有种与众不同清晰度和背景虚化带来的立体感。再看他的对话,你会发现人家脑子里确实有货。
i50mm的感觉是:
如果你拍普通的照片,那一定要用不普通的器材;如果你用普通的器材,那一定要说出不同凡响的话来。
i50mm.com名言:如果我是胶卷,曝光就是我的命运
下面节选几句书中对器材的片语:
fz:大约从1997年起,你开始用大画幅相机和彩色胶片里,对吧?
as:我当时在看尼古拉斯……他们的作品。这些摄影师的作品截然不同,但共同点事他们都用8✖️10画幅的相机,于是,我想或许我也应该试一下。我不喜欢过多地谈论技术,但不可否认他们确实能改变你的照片。……
用8✖️10的相机,画面会产生一种柔滑的质感。在观看体验方面,看相机的检影板时一件令人感官愉悦的事。尤其是人像
继续阅读乒乓对谈 Alec Sorh 埃里克索斯徕卡99年纪念画典:《Ninety Nine years》 99 Years of Leica Book
99情缘
前些年北京王府井有家徕卡店,第一次在那里见到这本书,简直太精美了。店里只有一本,是非卖品,店员眼神里倒映出一枚资深的理想主义者。我这本Ninety Nine years Leica Book网上买的,花了足足1300大元,价格确实不便宜。国外130美元,如果在国外有朋友顺路带货还是可以省不少钱的。
精美绝伦
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有意思,不拘一格,不像过去那种正经的徕卡书,更多的是一种设计的幽默,让人垂涎三尺。这也许跟i50mm个人喜欢设计有关系,极具视觉冲击力,是一本随时翻翻都能激发灵感的书。
限量
“ Ninety Nine Years Leica”(徕卡九十九年)在2012年Photokina展会上首次亮相,获得好评。在北美,徕卡专卖店,精品店和经销店现在仅提供不到1,500份英语版本。
为何庆祝99年而不是100年?
继续阅读徕卡99年纪念画典:《Ninety Nine years》 99 Years of Leica BookWhat I See Brooklyn Beckham 布鲁克林贝克汉姆摄影集
当初看到这本书时,我还不知道摄影师是贝克汉姆的长子,只因封面有一台漂亮的徕卡相机,于是果断下单。管他呢,用徕卡的就是有态度。
翻看画册才发现有一枚胡子拉碴的帅哥,看着眼熟,好像是个明星,似乎在电影里见过,哈,原来是这样的哈,请原谅我真的不认识贝克汉姆,我不看足球,不认识贝克汉姆的长相。要不是带着疑惑查作者,还真以为就是本普通生活记录画册呢。 继续阅读What I See Brooklyn Beckham 布鲁克林贝克汉姆摄影集
三个版本的荒木经惟天才写真术
这本书我有3个版本,粉紫色是2012年台湾版本,白色那个是2011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版本,最新的那个是昨天中信书店买的北京联合的精装版。我是比较喜欢精装版的,彩色文字注释比较醒目,收藏了就当。
不多说了,摘抄一段话吧:
举例来说,徕卡无论是声音还是镜头,都有渗透至被摄体的感觉。同时,相机本身也让被摄体渗透了。总之,是相机里的代表作哦。一般相机要花三分钟来拍,名器徕卡只要一分钟就搞定了。
解放初期的黑白胶片《开国那几年:1949-1953》
798有个老牛书酷,路过的时候经常看看,买过不少书。那天老板娘跟我说来了一批好书,卖的特别好,70块拿走。原来是解放日报编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开国那几年:1949-1953》,翻看一番,我噻,着实把我震撼了。都是从没见过的照片啊。而且从画质到构图,都具备顶级纪实摄影的水平。
1949年的摄影器材都是蔡司、徕卡、福伦达、禄来什么的,日本器材还没流行,所以画质真心的不错哦。一看就知道是德系镜头,哇哈哈,油润的很。
书中介绍,图片都是来自解放初期由解放日报归档的珍贵资料。那时候的摄影师要求水平非常高,起初最多每人只能领两卷,后期最多也就五卷。而且对照片的要求也非常高,比如一卷135底片有36张,至少有33张可作为成品。看看咱们现在的数码垃圾,再看看那时候的胶片,就知道什么是珍品了。
我虽然一直喜欢马格南那帮人拍的照片,但是布列松他们拍的中国人有种陌生感,虽然构图很艺术,但总觉得隔着玻璃触碰不到灵魂。还得看中国人拍的中国,才更深入。摄影还是得深入生活才能深入人心啊。
还得感慨一番,新中国确实伟大,短短4年,干出那么多事情,除了敬意,也只能表达敬意。
这本说虽然表面包着一层牛皮纸,内部印刷真心精致,好书强烈推荐。
继续阅读解放初期的黑白胶片《开国那几年:1949-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