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算器材党,我也算一个

leica m4 + summicron m90 f2 e55

我觉得老高算器材党,我算一个。我们之所以成为器材党,是因为我们不想与主流的摄影同流,我们总觉得那些获奖照片有点不对劲。周围的人拿那些跟我们比,于是伤了我们的心,似乎很难愈合。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们,认为我们不过是烧钱的冤大头。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理解,是不需要理解。

我只是个路人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钢嘴

我可以问一个问题么?你拍照的时候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觉得自己是个大人物么?

我摇着徕卡的回片扭回答道:“我不是什么大人物,在大街上,我只是个路人”

康泰时 CONTAX sl300rt闲聊

康泰时 CONTAX sl300rt

我发了一些黑白的片子给朋友,让他们猜啥拍的。

:不是佳能,加盟那灰度没法儿看。

:不是尼康。
:不是全副机器拍的。
:不是索尼,索尼反差比这个也大,而且略灰。
:M8。或者奥林巴斯。
我说:300百万像素的 康泰时SL300RT。
:灰阶挺好比现在那些机器好多了……
 
朋友从佳能50d升级到了尼康d5500,在我看来这分明是降级,但是他还是痴迷于像素。几个摄影爱好者聚在一起,第一个问题就是互相问问对方的像素现在多少了,像素翻倍好比资产翻倍一样高兴,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用了一亿像素的机器,那么其他人立刻会对此人表示敬意。
但我觉得数码这个300万像素的机器也就挺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反而对低像素的相机不再那么讨厌了,想想过去如痴如狂的追求高像素,到头来那些像素也不能当饭吃,反而是像素们狠狠的啃了一口我的硬盘。
康泰时 CONTAX sl300rt
康泰时 CONTAX sl300rt
康泰时 CONTAX sl300rt
康泰时 CONTAX sl300rt
康泰时 CONTAX sl300rt

闲谈美乐时MINOX AF德产哦

这个小相机还有AF,确实让我大吃一惊,在我印象里,MINOX都是那个小巧的手动相机,最佳的选择是minox ML跟MB,万万没想到,还有AF,自动对焦相机。于是下单收了,还带闪光灯。

 
这小机器揣兜里,成像还是不含糊的,特别是彩色胶卷。掏出来九拍,抓在手里很舒服。我真没想到一个塑料相机让我这么兴奋。
1、这个机器的对焦很独特,按下快门,镜头才对焦拍摄。
2、暗光下,锁定快门,不让你拍。哈哈哈。
MINOX AF没有MB和ML的估焦距,我觉得从定位来看AF是针对康泰时自动对焦的,ML是针对徕卡估焦距的。事实上我觉得MINOX比其他口袋机更实用一些,走的是实力派路线,低调不怕坏。

美乐时MINOX AF

样片: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美乐时MINOX AF

_end_

更多样片请参考i35mm网站,for more image simples。

一只爱街拍的纸老虎

leica m4 + summilux m35 1.4 v1 钢嘴

街拍最好的技巧,是不需要技巧,只需要把自己身体练强壮,装扮的像个痞子,去拍那些文质彬彬的人。这样屡试不爽。但是纸老虎也有遇到水的时候,如果对方抓住你胳膊,说“你拍人家干森么”也只能撒腿跑了。

为什么说徕卡镜头“加产”比“德产”好

收藏家一般喜欢德产,因为那代表了原产地德味儿,最纯正的德国血统。徕卡入门的人也喜欢特产,都开始玩徕卡了,买个加拿大产的不甘心啊……。当我用的徕卡头越多,越觉得产地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随着深入的了解,发现加拿大工厂很牛,甚至超过德国原厂。周围很多老玩家也赞同我的这个观点。

首先徕卡第一代镜头设计是以Max Berek为首的德国工厂为主,第二代镜头设计是以加拿大的Walter Mandler为首的加拿大工厂为主,而几乎所有带来二次光学突破的都是加拿大工厂设计生产的:summicron 35 f2 一代八枚玉summicron 35 f2 二代七枚玉noctilux 50 f1夜神、summilux m75 1.4、summilux m35 1.4钢嘴……统统出自加拿大工厂。而那个年代德国徕卡工厂主要干啥呢?做单反相机……
后来,徕卡出售了加拿大工厂,如今那个工厂生产了世界上最最昂贵的电影镜头——panavision镜头。那镜头的评价可以从网上查查,光学之顶级、售价之昂贵,实际上人家panavision镜头只租不卖的。变态吧。不过也是延续徕卡的设计而已,因为那个时候徕卡也生产电影头,也是Walter Mandler设计的。
其实我觉得很多镜头加产比德产好,因为光学不差,甚至更强,而且还便宜。德味儿都是满满的,我相信德味,人家导演拍电影都按味道选镜头,为啥?谁说世上不存在德味儿。总之我觉得,手握徕卡,不但你能遇见现在这一瞬间,也能感受到未来的那一瞬间。
话说,“王老吉”跟“加多宝”打起来了,“和其正”不见了;“加产”跟“德产”打起来了,蔡司福伦达去哪了?

送你一双大鞋子

leica m4 + summicron m90 f2 e55

走在街头总被幽默的海报吸引。没海报的年代很多摄影师喜欢用这种视觉幽默吸引人,现在海报似乎抢走了摄影该有的幽默。怎么办?我拍海报吧。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似乎相机就没那么容易被自我感知,摄影风格就更难以自我感知了。

design for my leica  Hektor 28/6.3 镜头包

通常我使用50mm镜头,但有时候确实需要近距离盲拍,近身肉搏全能的武器是21mm 3.4 超级俺古龙、Elmarit28mm 2.8九枚玉,但是这两只头个头大,一般使用时我都在出门前就换上了,让他们作备用头一是委屈了他们的素质,二是委屈了我的体力。然而Hektor 28/6.3这只镜头最大的优点就是小,小到任何时候我都可以随身携带,它就像一把随身匕首。

起初我是用耳机包装这个头,但是耳机硬壳包实在没有手感。于是我决定,为这把匕首量身定制一款小包。它要满足:
1、小。必须比耳机包还小,因为耳机包太鼓了,放口袋鼓鼓好难看。
2、抗撞击能力。掉地上不能把镜头磕出个坑来,当然也不能把地板砸碎也。
3、防滑伤。这个是自然的。
设计:
1、方形。我不想做成原装皮桶的样子,因为圆柱体并不是随身携带的好形状。方形可以随后放到裤子口袋、上衣口袋,都不容易自己滚出去。
2、前后面要有区别,可以不掏出口袋就定位好盖子的位置,这样掏出来就能快速打开。
3、材料,植鞣革,我的最爱,徕卡的最爱。这个小镜头跟个小钢炮一样,而且我也不准备让它拽地上,最最重要的是平时躺在口袋里,所以也不加海绵。
 
这不灵感就来了,设计出来了,外形长得像徕卡机身。

徕卡镜头的选择

前言

如果喜欢室内拍一些人像、小型表演,那么一只大光圈的50mm镜头或者90mm镜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比如summilux m50 1.4 、summicron m90 f2。也有人喜欢这两个焦距之间的summilux m75 1.4镜头。如果喜欢白天出去扫街,那么35mm、28mm 广角头是很多大师的选择。因为光线好,不需要大光圈,小巧的elmar 35 3.5Hektor 28 6.3是最佳选择,当然不差钱就上七妹八枚九枚玉吧。
如果自己不知道拍啥,那就一个一个买,不行就出掉,花点折旧费用却看懂了自己,还是蛮值得的。

第一只镜头,标头。

经典全能头,50mm是标头,是地平线,你可以顶着90mm上天,也可以坐着21mm入地,问题在于,如果没用过50mm,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要不然咱们网站咋叫i50mm呢)。啥也别说了,跟没用过50mm头的人没法谈焦距这两个字,跟没看过i50mm网站的人就别聊徕卡(卧槽,脸皮真厚)。选哪只50mm?看腰包。

继续阅读徕卡镜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