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不见得没有深度,正因有内涵,才更能理解治愈之美。翻开朱泓默的视频号,竟让乘坐拥挤地铁的心,有了栖息的地方。照片、移动的画面,悦耳的配乐,恰似这喧嚣的人海中飘来一叶舟,那里有阳光,有骄傲。
打开微信-发现-视频号,搜索 朱泓默。

清新,不见得没有深度,正因有内涵,才更能理解治愈之美。翻开朱泓默的视频号,竟让乘坐拥挤地铁的心,有了栖息的地方。照片、移动的画面,悦耳的配乐,恰似这喧嚣的人海中飘来一叶舟,那里有阳光,有骄傲。
打开微信-发现-视频号,搜索 朱泓默。
Dickey Chapelle这美国姐们挺野的,从小喜欢飞机,学的飞机工程,又想开飞机。后来跟老公学摄影,拍摄过二战,后来还在匈牙利被抓,也学会了跳伞,从此可以跟随伞兵拍摄很多其他人拍不到的照片。也拍过卡斯特罗、切格瓦拉等,后来在越战中成为了第一个被炸死的美国摄影师。
在《photography visionaries》(中文版叫《摄影梦想家》)书中看到的她手持徕卡拍照的照片,确实挺有范儿。
徕卡iiic、iiif、黑漆徕卡m3、黑漆徕卡m2
徕卡外置取景器、机顶测光表
徕卡summicron 50mnm f2 折叠头、summicron 90mm f2第一版、summicron 50mm f2 rigid黑漆
等
徕卡相机进入工程模式可以查看快门数和固件版本等信息。但是这个模式还是不常用的,所以也记不住,每次都百度一下。经常碰到不靠谱的答案,于是在这里把靠谱的方法整理出来了,做个备忘。不过要注意哦,千万注意,在这里也就看看前两项,后面的千万别瞎逛,弄坏了就麻烦了。看完就关机。
方法:
开机,Delete -> up (2x) -> down (4x) -> left (3x) -> right (3x) -> Info
翻译:
先开机,Delete->向上键(点两下)->向下键(点四下)->向左键(点三下)->向右键(点三下)->Info键
记法:
感觉德国人很有意思啊,这不是天主教画十字祈祷么。看看是不是在画十字:点击delete删除杂念,上面点额头、下面点胸口、左肩、右肩,至于点击的次数可以看成手指的数量,点额头2个手指,胸前4个,左右3个,点击info引导心灵。挖哈哈哈哈,有木有道理吧。
爬山涉水,摸爬滚打,那肯定是双肩包最合适。可是为啥街头摄影师偏爱单肩包呢?早年有个帖子叫《打开摄影师的背包 》,那时候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大部分人用单肩包,大部分用徕卡……
第一只白金汉包背了好多年了,当年上班下班都靠它,里面放一个铝合金的macbook pro、两台机身两枚镜头,就这么每天路上2小时的竖挂着。其实单肩的背负能力还是挺强的,人的肩膀对于向下的力非常容易适应。您看人家挑着扁担都能爬山,就是单肩挑嘛。
当然了,双肩包能分担更多的分量,但是缺少单肩包随取随放的便利性。街头摄影师对取放相机的方便性还是挺看中的。对于中短距离的缓慢步行来说,竖挂单肩挑更合适。
单肩包有个特点,太轻了反而不适合单肩挑,因为总是飘来飘去,反而还得费劲的夹着。对于小号单肩包,更适合斜挎。实际上斜挎并不省劲,因为是一个斜拉的力,如果太重了很容易背酸的。
使用aa小单肩包,如果只带一机一镜,那就采用斜挎,灵活稳定。比如,要骑车,相机装包,扫码上车,中途停下来,取出相机拍一张,然后收起来继续骑车,这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所以现在发现双肩包出场率越来越低了。
Tracing Nobuyoshi Araki’s career, this volume comprises a collection of emblematic photographs (one per day), a new series of and elegant female portraits and a number of “stories” set in traditional Japan. Alongside these serial works are portraits and street photographs take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With these works Araki records Japanese society during its period of intense economic growth. His new flower compositions and the classic bondage series are also included,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him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His recent productions will be given broad exposure in the Tokyo Diary 2003–2007 series
一次使用几台徕卡都可以 ,35mm左右开弓,一个1.2米,近距离防身。一个3米中距离点射。
再来个50mm5米扫射。
如果脖子给力,那就再挂个90,狙击。
再来个134mm或者200mm的单反,远距离轰炸。
全副武装特种装备,满火力覆盖。
当然了i50mm自己是做不到的,因为咱这颈椎不太好。而且多数这么干的,还是战地摄影师。
爵士多是放松的音乐,相对来说更舒服一些。流行也不错,只是到了一定年纪对歌词要求高了,并不要要多高深,要的是真实,那种接地气的真实感,嘻嘻。很多流行的歌词咿咿呀呀确实无法入耳。可以精选一些接地气的中文,或者干脆尝试听听俄罗斯的、法国的等等听不懂的歌,哈哈哈,毕竟流行歌曲的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容易下口。
走路时不要听交响,因为交响不是取悦人的,那次正在换电池,一通大鼓来袭,手一颤,徕卡m9的底盖掉地上了。从此走路不敢再听古典了,古典音乐很多都是跌宕起伏雄伟壮丽,稍不注意就把脚步走的高高低低,挺危险的。如果非要听古典,那就来个世界名曲吧,那些是专门节选的好听那部分。村上春书跑步的时候听爵士,为什不不听交响呢?应该也是这个原因。交响信息量太大,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听1、2个小时就是极限,听多了那真是胡听了,甚至可能累的睡着了,而去需要闭上眼睛听最好。而爵士更容易边走边听,人家天生就是可以听一天当背景音乐当哇。
听的音乐是会被拍到照片里头的哦,真的哦。世间万物都是一种粒子波,耳机里的声波传入脑电波,画面上的光波透过眼睛进入大脑,你的脚步在摇摆,手指在摇摆,心情也在摇摆,在共振的一刹那,咔嚓,融合在一起了呢!呵呵哒,当然了,找到那个决定性瞬间并不容易耶。
不在乎对焦准不准,不在乎构图平不平,反正就在那个时刻,该按下就按下去。
民谣乐队还是不错的,令人舒服的摇滚也行,至于重金属什么那种令人愤怒的音乐就别听了。容易跟路人干架。最后……带耳机走路要注意安全!!
记得那个抖音里的梗,老爷子喊“大家注意啊,白平衡自动,iso100,光圈f11……”,呵呵哒,其实f11暴露了老爷子用的不是徕卡,因为徕卡镜头的最佳光圈不可能是f11,徕卡镜头很多f5.6就是最佳光圈了,无论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
徕卡古典镜头(就按1990年以前算吧)大概的特点是:全开可用,收一档就很好了,再收一档基本完美。基本f4、f5.6到最佳光圈,几乎不会用到f11,而且徕卡的f11画质已经开始略化了。而现代头,asph镜头,基本全开就很好了。
说了这么多,怎么跟除尘没多少关系呢?当然有了,因为徕卡m数码相机ccd/cmos上的灰尘都是在f5.6以后才比较明显的哦。所以真正懂徕卡镜头特点的摄影师都是尽量全开使用,或者为了获得更高锐度和反差收缩一二档。所以徕卡m机没有超声波除尘功能也无所谓啦。
距离0.7米~2米,全开光圈,f1.4或者f2。
距离2米~5米,f2.8。
距离5米~无穷远,f4。
嗯的f4就到头了,连5.6都不会用的哦。比较激进啦~
以上说的都是数码相机,胶片相机受到快门速度最高1/1000s制约,有时候不得不用f11,因为光线太亮了又恰好装了iso400的胶卷。这时候就要用f11+1/1000s的组合了。当然了,胶卷相机就不涉及到除尘的问题了哦。
而数码相机真的积累灰尘多了也好处理,使用果冻笔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