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施耐德跟三星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在胶片时代三星就贴施耐德的标,数码相机时代三星也是贴施耐德的标……手上有几台,没怎么拍过的三星相机,20多年前天津生产。
施耐德克罗伊茨纳赫三星vega 77i相机老式相机。
35-70mm变焦镜头//金/银色机身//防红眼//定时器和胶片计数器//多重拍摄设置和自动功能//完美拍摄并表现出色 并随身携带。

总觉得施耐德跟三星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在胶片时代三星就贴施耐德的标,数码相机时代三星也是贴施耐德的标……手上有几台,没怎么拍过的三星相机,20多年前天津生产。
施耐德克罗伊茨纳赫三星vega 77i相机老式相机。
35-70mm变焦镜头//金/银色机身//防红眼//定时器和胶片计数器//多重拍摄设置和自动功能//完美拍摄并表现出色 并随身携带。
Werner Bischof出生于瑞士苏黎世。小时候一家人搬到德国,瑞士母语也是德语哦,文化基本跟德国一样的啦。随后他在那里上学。后来他开始担任各种杂志的独立摄影师,从1945年到1949年,他遍及几乎所有欧洲国家,从法国到罗马尼亚,从挪威到希腊。战后欧洲遭受破坏的作品使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摄影记者之一。虽然战前他就拍照片啦,但是成名还是靠的战后,其实很多摄影师都是战后摄影师哦。
他于1948年加入Magnum Photos,并在1949年成为正式成员。排在他前面的是Robert Capa罗伯特·卡帕,Henri Cartier-Bresson亨利·卡蒂埃-布列松,George Rodger乔治·罗杰,David Seymour大卫·西蒙和Ernst Haas恩斯特·哈斯。
Bischof拍摄战后的疮痍让他疲惫不堪,精神抑郁。后来他开始环游世界,拍摄人文和风景,给自己治愈。
Werner Bischof沃纳·比肖夫是用徕卡leica 螺口相机和rolleiflex禄莱双反相机。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Werner Bischof沃纳·比肖夫 第六位马格南成员朋友问只想保留两只镜头,目前有21mm到75mm好多只镜头,如何断舍离呢?
i50mm没法直接给出答案,不过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是按这样的条件逐步筛选:
1、保留35mm、50mm两个焦段,因为这两个是徕卡的精髓,也是最平常轻松的焦段。
2、剔除noctilux 50mm 0.95这样的大块头,因为徕卡相机系统的精髓也是大小适中,合手。
3、留下成色最好的那两只。因为成色差的随时能买到,价格也不贵。
4、最好是保值一些的,甚至是有一些升值潜力的收藏版本。
5、理个发,享受断舍离后的简约。
听朋友说徕卡要发布黑漆m10p了,他等了几年了。徕卡发布有个规律,都是一个型号先发布银色、黑铬、灰色,最后再发布黑漆版本。为什么都是这个顺序呢?
很多人就是喜欢黑漆,新型号出来却买不到黑漆版本,只能等几年,是徕卡不想赚钱么?很显然不是。
黑漆的生产速度比银色的要慢得多。看来徕卡还是很有经验的,分开发布,就可以不积压银色和黑铬,最后用黑漆压轴,也不至于造成黑漆突然供货不足。销售上不积压产品,资金周转效率更高。徕卡这么多年的经验还是值得学习的。
历史上徕卡的黑漆版本是比银色的稍微贵一点点的,生产效率低,人工参与度高,产量也上不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徕卡的黑漆版本那么少啦。其实不但徕卡是这样,佳能7旁轴、尼康s旁轴、康泰时t的黑漆版本、美能达tc1等,都是黑漆比原色少的。
这本书就不多说了,纯粹是冲着外皮买的,这不是徕卡嘛,至今也没仔细看。当时这本书在前门pageone书店,根富士拍立得放一起。翻看了一下,还可以的。只是里面有一章节正常是过不了审核的哦。
买了书籍画册,那么这些图像就是自己的了,可以装进大脑,可以一天一张,可以一天一本,可以粉碎了慢慢装,可以换着花样装,能装多少就装多少。它们是咱大脑的新移民,移民到脑内的星球。
新移民进入大脑并不一定有建设意义,但这是让大脑丰富起来的途径。不抱着看画册学摄影的心态看画册,摄影只是消化过后自然的产物……比如牛粪蜂蜜。
看摄影书籍似乎可以丰富想象,开阔自己的眼界,毕竟世界那么大靠脚丫子是看不过来的。再说了,看到也不一定能感受到,借助世界上那么多优秀摄影师的眼睛,还能穿越时空,至少效率高哦。
刷画册,用眼睛收割,自然接出种子,种到自己的星球,开出不一样的花朵。往事是别人的,也是自己的,是全人类的。
20世纪20年代,徕卡诞生的那个时代,135胶卷对紫外线非常敏感哦,紫外线会让远处的风景模糊起雾,那个时候徕卡给镜头配备了一块卡在镜头前面的uv镜。这个设计一直沿用至今,几乎所有后来的120、135相机都会给uv镜流出空间。
回到一百年前,徕卡设计镜头的时候就考虑了这个问题,要过滤掉短于360纳米的紫外线最符合徕卡的审美,于是镜头前口设计成a36的uv口径,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期的uv会刻上a36的标志啦。
后续由于胶卷的变化,和徕卡镜头设计的变化,徕卡决定要过滤掉短于390纳米的紫外线,于是采用了e39口径的镜头设计,从那之后的镜头主要是用39mm口径啦。呵呵,厉害吧,a36,e39,都是有玄学的哦。
当然了,再往后胶卷都提升了抗紫外线能力,徕卡镜头也提高了抗紫外线能力。那些初期的玄学就被人遗忘了,也很少有人去思考啦。如今的uv主要还是起到防护作用了。至今几乎很少人知道a36和e39的来源了。当然了i50mm知道啦,哇哈哈。
现代uv主要还是用来做防护啦。天芬家是给电影头做滤镜起家的,由于电影头太贵了,天芬家的uv都是两片玻璃粘合的,就像防弹玻璃,摔碎了不容易摔出渣,而是裂出纹理,这样不至于伤到镜头。实际上徕卡的镜头uv也是双层粘合防爆哦。
眼镜清洗小妙招,用自来水开大,在水下用眼镜布冲洗,在把水开小,将眼镜立放,从自来水柱下从右至左平移,这样水柱子就会带走水珠子啦,然后攥掉眼镜布里的水分,用眼镜布洗掉眼镜边框上的残留水珠子。
不过呢,由于自来水没有那么方便,随身带个眼镜纸还是有必要的嘛。最近发现国产品牌的眼镜纸很便宜20多元300片,比蔡司镜头纸的要便宜好几倍啊,蔡司多200片都要130多元,特别是这个时期要经常对手机消毒。
有朋友问富士月光机和理光gr1s二选一选哪个,已经有了康泰时g2想来个不一样的感觉。
起初i50mm推荐理光gr1s,但后来琢磨琢磨,还是推荐了富士月光机。因为人家的问题很有意思,“不一样的感觉”,实际的需求就是体验一种相机的感受。
gr1s是一个方便实用的机器,是用来随手拍片的,但人家并不需要一个高产相机呀,理光gr相机可以说是没有使用感受的,拿起就拍,揣兜就走,是以出片为首要目的。但是人家有g2了,出片怎么也比理光好呀。
而富士月光机颜值很好,看着就舒服,没事摆动摆弄当个手伴,当个道具都是很好的。看书的时候当个镇纸也好看呀,再说了富士镜头很厉害的,出片也不弱呀。上述功能理光都不合适,如果哪个人对着黑扁的理光gr欣赏外观,那审美也确实需要提高了,哇哈哈。
又回到原点,i50mm问自己,真以为自己是被照片吸引才去拍照的么?不,是器材。只有让人喜欢的器材才能让人喜欢带着拍照,只有喜欢带着才能拍出真心,真心才是最美的。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135相机的遮光罩是徕卡发明的。徕卡之前的大画幅相机都不配备遮光罩的,那个时代用蛇腹皮腔做遮光罩。135诞生之后徕卡逐步发展了现代遮光罩并让这个配件成为了标配。什么?120相机,先有135才有120,先有徕卡才有其他好不好。
徕卡对现代相机的贡献远远不只是相机和镜头那么简单哦,整个135相机体系标准至今延续的徕卡体系。徕卡给elmar 50配备可拆卸圆形遮光罩,之后的每一支镜头都有各式各样的遮光罩。
很多朋友不喜欢给镜头装uv而是配备遮光罩,能够防止镜头被触碰脏。除了防尘防雨防雪功能之外,遮光罩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遮挡侧逆光。在《徕卡m35毫米相机的摄影教材》书中有个明显的对比。
徕卡的遮光罩从来没有马虎过,最早的遮光罩都是黄铜材质,表面处理非常精美,拿到现在也很精致。尽管后来又用铝材质和塑料材质,依然一丝不苟。
徕卡的遮光罩安放到镜头后与镜头浑然一体,甚至很多人喜欢用遮光罩给镜头加分,这也导致徕卡的遮光罩价格一直不菲,没办法,遮光罩也有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
遮光罩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任何镜头都会标配一个遮光罩?用了uv是不是可以不用遮光罩了?我跟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也曾经为了美观不加遮光罩,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遮光罩是非常重要的镜头组成部分,带与不带对成像的影响非常大啊。你看看人家孙悟空,火眼金睛,都需要遮光罩——“……孙悟空手搭凉棚而看也是吃了一惊:师傅啊……”。孙悟空配遮光罩的动作就是它的招牌动作呀。
任凭你再牛的光学设计,都有固定的可视角度,角度之外的光线都属于杂光,杂光也会通过镜头前片玻璃射入镜头里面,如果杂光很强,就会在里面经过多次折射反射,最后造成耀斑、眩光、鬼影、雾霭、清晰度下降、白平衡不准……。所以从来没有哪个镜头厂家不给自己的镜头配遮光罩的。康泰时t3、康泰时tvs、康泰时tix为了彰显自己的专业性,都单独给卡片机开发遮光罩的。
很多朋友使用徕卡不爱装遮光罩,说没啥影响呀。这跟拍摄习惯有关系,因为遮光罩在侧逆光时才起作用,也就是强光不在画面里,而是恰恰在画面边缘之外时。此时手搭凉棚才起作用。如果你对着强光源拍照,让太阳进入了画面,这时不叫侧逆光了,叫逆光,那带不带遮光罩都一样,这个时候就是拼镀膜和光学设计了。但是,就算是直接逆光拍摄,带上遮光罩也百利无一害,因为逆着太阳时,很有可能周围建筑的玻璃会反射到镜头侧方。在城市里街拍尤为明显,今年北京雾霾天少见了,光线越来越强烈了,带遮光罩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理论上镜头焦距越长,视野越窄,受到杂光影响越大,所以长焦镜头都遮光罩都比较细长,广角镜头的遮光罩比较短宽。 继续阅读徕卡玄学之——遮光罩的哲学
徕卡m相机每一个细节的变化都会引来讨论,甚至机身饰皮材质、纹理颜色的变化都充满着话题。徕卡从诞生之初都是奢侈品,基本上一个镜头的价格其他相机可以买几套。所以徕卡m一直都是具备工艺品属性的。甚至被工业设计大师认为是二十世纪仅有的几件不需要改动的工业设计产品之一。
徕卡r相机从诞生之初就是要做顶级工作机,确实也做到了顶级光学和顶级的机身。当然顶级就是针对工作机而言,要绝妙的光学素质,要宽阔明亮的取景器,坚固耐用的机身。
徕卡r很多镜头当年比m头都贵,甚至德国总部一度只生产r系统,m交给加拿大。但是由于工作机讲究的更多的是投入产出比,那么奢侈没有几个摄影师、摄影工作室乐意投入。现在的徕卡s系统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
但是工作机都有个弱点,需要跟随市场口味而转变,客户需要中画幅效果,你就得上中画幅,客户需要数码快速产出,你就得上数码,客户需要后期合成你就得合成。而淘汰下来的工作机就像落寞的龙虎,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如今的r系统,甚至不如佳能尼康康泰时受宠,这些机器当年都是徕卡零头的售价,但是奈何用的人多,口碑积累多也多,反而比r系统还贵。这些现象存在,就有其合理的地方。
徕卡m几乎都是金属材质,而仅有的布帘快门都是百年有型,所以m机是可以延续百年的相机。而r单反相机使用电子线路,线路都是很薄的塑料,同时单反的反光板也需要橡胶减震,这些都是为了与日系单反pk而设计的,目标是在10年内领先日系。最终,在长期的拉力赛上,r相对m就越来越没有价值。最近十年,要不是sony微单的出现,让徕卡r镜头来了一次枯木逢春,不然徕卡r会更惨。
这就明白了,为什么R口徕卡相机这么便宜了。便宜并不代表不好,它永远都是顶级的胶片单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