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徕卡之Franz Hubmann

奥地利摄影师Franz Hubmann(1914—2007),4岁前跟罗伯特·卡帕是同胞哇,1918年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就是奥匈帝国分家,一个是奥地利、一个是匈牙利,主要说德语,那里可是盛产摄影大师的地方。
Franz Hubmann本来是个理科生,32岁前在纺织厂做工程师。在那个年代纺织行业就跟现在的IT类似,是个有技术门槛的工种,比较吃香。二战后,Franz Hubmann还是毅然决然的辞职,念了三年摄影课程,开始了摄影生涯。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Franz Hubmann

偏偏不在少年路

leica m3 + elmar 50 3.5

遇到很多老大爷,看我相机都跟我说,年轻时也曾玩摄影,拍山、拍水、拍花,也曾自己做暗房,放大。后来年纪大了,就不再玩摄影了,很久不玩了。
“人老了,不在有那个劲头的……”
我想说:只有街拍才是最长久的摄影,只有街拍才能让人永葆青春。
但是还是闭嘴了。

赶紧做个笔记

leica m3 + summicron 50 f2

林语堂说:“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i50mm说:徕卡最合适,街拍最高雅。这话最简洁。
你应该掏出本子,把这两句都记下来。

人民文学《鲁迅影集》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鲁迅的照片,鲁迅曾经也是super star啊,确实不得了。向鲁迅致敬,这本书对摄影没有多少价值,对文学价值更高,特别是崇拜鲁迅的人。

人民文学出版,适合收藏。如果页数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胶卷里的AK,福马fomapan 100

福马fomapan 100

整体感觉,片基稍微薄一点、通透度高、好扫描。但是比较讨厌的是什么呢?它标号都是按半画幅机标的,也就是说一卷竟然标出了70多张,感觉不够严谨,而且iso是多少都不标在片基上。但这个来自捷克的卷,实际使用却相当不错。

颗粒感

fomapan的iso100并不是特别细腻,甚至有人说他是100度胶卷里最粗糙的。但我觉得也不完全对,fomapan的颗粒往往出现在高光过曝时,如果测光减少一些,让画面暗一些,配合fomapan的高反差,颗粒感并不是很明显。 继续阅读胶卷里的AK,福马fomapan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