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相机能调出徕卡色彩吗?

不好意思,很难调出徕卡色。徕卡的色彩哲学那不是简单的色彩哲学哦,那是黑白胶片时代就有了的光学哲学哦,它不是为了色彩而色彩那么浅薄哦,它是因为有光学哲学才有了徕卡色彩。也就是说,徕卡镜头的色彩是结果,不是目标,所以徕卡的光学其实一直都在发展,都是顶级的水准。

佳能相机转接徕卡镜头也可以出徕卡色彩的,那种色彩依然不是单纯的来自于机身,依然是来自镜头。如果使用其他镜头配合佳能机身,要调出徕卡色彩,几乎很难。使用同是德国的蔡司镜头,也无法完全做到与徕卡一样。当然,硬要把佳能相机调出徕卡色彩,用蔡司镜头肯定更容易一些。因为德系镜头在过渡层面都有相似的地方。

不过大家公认的sony微单的颜色比较不一样,有点科技色,也不知道是好话还是歹话。不过我发现sony这机器接西德产的这枚镜头颜色竟然很有徕卡的味道,是的,有种徕卡绿调调那种感觉,这不是我ps出来的,是自动的,哪怕是raw自动模式也有一股子绿调调,说也奇怪,不过,我倒是挺喜欢,哈哈。据说康泰时cy口蔡司早期使用的德国玻璃,看来名不虚传啊,徕卡色,或者说“德味”应该和玻璃有很大关系呢。

如果你的镜头刻度是准确的,那么盲拍其实很简单

挣脱自动对焦的束缚

盲拍,对很多人来说就像一滩日常路过的一弯水池,老见到却从未越过去看看。有时候人需要挣脱自动对焦的束缚,狂野一下,利用景深刻度,锁定在一个常用距离,例如2米,然后遇到要拍的可以快速抓拍。

使用小光圈时,才发现光线的美

为了练习距离预判能力,可以使用全开光圈训练自己,然后快速回看是否准确合焦。当习惯了全开盲拍,再收缩光圈,比如f3.4、f4时,就更容易了。而且实际上吧,我发现,使用小光圈镜头后,我才发现光线的美。实际上大光圈是一种取巧,拍多了 真会腻,比如徕卡的noctilux 50 0.95,主要是用来提高暗光下的成功率,它那种虚化当然很容易让人上瘾,但是如果完全迷失在虚化中,必然会失去观察光线本身的机会。所以真正的大师,到了一定阶段基本上都不会痴迷大光圈啦,特别是数码时代,cmos的高感非常出色了。

为什么微单转接环不准会造成无限远要回来一点,甚至造成景深标尺不准

徕卡转接能用原厂就用原厂

徕卡镜头对转接环精度要求高我是知道的,因为旁轴相机对镜头精度要求非常高,精度不够黄斑对焦必然跑焦,而且盲拍的标尺也会不准。所以徕卡l39转m我都是用原厂接环。因为那时候被国产环坑过好几次,便宜的要多买几个,必然有几个不准。而贵的好称国产高端的又卡在机身拿不下来。

微单转接能不用国产就不用国产

最近转接微单试一试老镜头,买了几个便宜货,按理说国产转接环都发展了10年以上了吧,便宜的应该也不会在精度上出问题了吧。然而,哈哈,还不如十年前呢。这些接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我也终于找出,为什么我用单反镜头盲拍成功率远不如徕卡准的原因了。原来都在转接环上。

虽然微单对转接环精度要求不高,但是为了让景深标尺准确,微单转接能不用国产就不用国产,后来我从朋友那拿一个日产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无穷远即是无穷远,不需要再往回收一点。

垃圾转接环会导致你没法街拍

曾经一度,我认为单反镜头不适合盲拍,可能是他们的标尺不准,亦或是他们的景深太浅,亦或是对数码兼容度不行,甚至在使用柯尼卡35mm 2.8的时候一度认为它外圈画质不行。然而直到我用了日本转接环才明白一切的道理,都是被国产环给坑了!

为什么无限远还要回来点才清晰

说来话长,所以先说了结论。话说,想当初,我发现尼康镜头转接到索尼微单上时无限远不是打到头,而是要回来一些。这我是没太在意,因为据说有一些老头是这样设计的,确实我auto口的一枚135mm 3.5老头在单反上无穷远要回来一点,但是手上几枚官改ai的和ais包括一些auto头打到头就是无穷远。这就给我一个印象,转接微单时无穷远打到头回来一些不算大问题。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手上这枚康泰时40mm-80mm f3.5橙色几乎是99新,画质也非常优秀。唯独转接到微单时,要从无穷远回到15米处,才能对焦到无穷远,这余量有点太大了吧。直到此时,我也还是宽容的,也许是转接环精度差点,预留了余量,防止有些镜头无穷远不够用。哈哈哈,其实仔细想想这多少都有些不科学了,转接环本身又没有机械结构,为啥考虑余量的事情呢?

是不是转接环都故意做短了一点?

之后我发现用它街头摄影,盲拍失败率接近九成半,必须对焦才可以拍清楚,那些刻度完全与实际对不上号。甚至它1.2米似乎远比真实远,于是我准备买微距接环,这样可以把最近对焦距离拉近一些。于是我就把微距接环的事情同老曹讲了,他可是康泰时行家啊。

他说:1.2米足够用呀,不需要微距接环啊!你e43不也是1米么?

我说:这不一样呀,1.2米得后退一大步才行呀,根本没法用啊!

他说:1.2米足以应付绝大部分情况了。

彼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垃圾环转接后镜头打到1.2米时,实际距离可能要1.5米才能合焦,直到我用了微距接环,我才明白,转接环精度准确有多重要!

转接环对镜头到底有多重要

当我想把最近对焦距离是1.2米的镜头,拉近到1米以内,就想到了微距接环。微距接环不存在光学滤镜,就是几个接环圈,通过增加接环数量让镜头离相机更远一些。这样的结果就是,可以让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可以更近,也就是可以让镜头离被摄体更近距离对焦,这样可实现近摄和微距效果。当然,加了近摄接环的后果就是无限远无法合焦了,也就是说最远合焦距离也同时被缩短了。

近摄接环的这个工作原理让我猛然醒悟。增加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可以把最近合焦距离、最远合焦距离同时拉近,比如镜头标尺指到1.2米,而实际上增加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后可以让0.2米的物体合焦。那么如果减少镜头与机身的距离呢?那就会把最近合焦距离和最远合焦距离推远,比如镜头标尺指到1.2米,而转接环比正常的短,而实际上合焦后的距离是1.5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镜头标尺指到15米时,无穷远已经合焦了。

转接环厂家是有意做短的吗?

兜了这么一大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由于转接环短了(按照原镜头的法兰距相比),造成最近对焦距离被推远了,就是起到了近摄接环相反的作用,它也导致镜头打到头还要回来一点才能让无穷远合焦。那为什么厂家要这么做呢?是有意还是无意呢?这个我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我是明确的,他们做短了至少无穷远能合焦,顶多损失一些最近对焦距离。而转接环做长了无限远就无法合焦了,买家当时就会退货。而这些小心思,小技巧,小机灵,如果你做的精度足够的话,是不需要动的。

当然了,由于尼康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都很近,很多0.2米、0.3米都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些美能达变焦镜头都有微距档位,所以转接环比实际短一些并不容易被察觉的。而,对于最近1米、1.2米的镜头那就敏感了。因为原版1.2米足够日常使用了,而硬被推到1.5米,那就非常难受了。

不准的接环,造成刻度不准,造成盲拍失败

虽然微单相机屏幕取景,相比旁轴来说并不需要太高的精度,事实上如果你不打算盲拍,不依赖镜头标尺,而且没有使用最近对焦距离超过一米的镜头,那么国产垃圾环,也足够使用了。毕竟便宜呀。

但是,对于i50mm这样非常依赖镜头刻度的盲拍用户来说刻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改变法兰距造成的刻度不准,是非线性的无法预测的不准。比如,康泰时40mm-80mm f3.5镜头,原本对焦在一个位置,此时从40mm短到80mm端它的对焦位置都是不变的。当转接到微单时,如果转接环长了、或者短了,当你变焦的时候焦点就会漂移了,你需要从新对焦。

如何简单的检测精度

通过上面的方法,其实测量转接环精度够不够,就显得简单了。如果你有一只,原本变焦就不会焦点漂移的镜头(除非太老的镜头),放到转接环后,看看变焦过程中焦点是不是迅速找不到了。这种偏移是非常明显且迅速的,远不是呼吸效应造成的轻微脱焦那种。

使用精准的转接环,镜头上的标尺恢复到了精准水平,我的盲拍技术终于回到应有的水平啦。

摄影老师,是个自我作贱的行当,不要叫我老师

什么事都是相对的,教师一方面是高尚的,一方面也是很低贱的。我相信这话普通人是看不懂的,我过去也不懂,为什么古代把教师放到下九流呢?虽然不懂,甚至觉得荒唐,但慢慢的开始领悟了。教师本身,传授知识是高尚的,而那种高人一等的教育别人的心态,是伤害自己的。一辈子重复这样的“教师心态”,会让自己进入一个“我永远正确”的幻象世界,而把自己限制在已有的那点认知里了,那是一种对自己的“作贱”。放眼看去,真正的高人,哪一个不自称“我还是小学生,我还得学习”,这话在不懂的人看来叫“谦虚”,但深层确实一种认知的高贵。

是怎么领悟到这点的呢?因为b站有个夸中医三年的小伙,总是以一种中医无敌好的口吻宣传中医,然而三年都在重复他那一点点认知,根本都在门外晃悠,他就是被那种教师心态给自己限制住了,以为夸中医好,说西医坏,就是懂中医了。他口里说出那些大师,如数家珍,但是这三年过去了,当我把他嘴里说的大师的书都看了,发现,他根本就没看进去,他根本没发现他嘴里那几位大师的局限性在哪里,矛盾的地方在哪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也让人联想到摄影器材,过去那些由于机缘已经“升格”为老师的摄影师,压根都没长时间用过徕卡、康泰时、甚至美能达,张嘴就来重复道听途说的器材评价,巴巴的嘚瑟。有的借来耍2天室内拍两张报纸就侃侃而谈,你在不同环境季节天气用没用过呀,镜头是你在屋里拍拍,就点评的透彻的么?真正的有价值的评论,绝不是为了评论而评论。评论只是我摄影世界的边角料,摄影本身才是激情所在!而此时的边角料,反而更具有参考性。看来呀,谦虚,这个美德,不是对外的,而是对内的。哈哈哈。

再随便刷刷小红书啊,总是一堆张口就往外传授摄影知识的视频,全他妈互相重复抄袭的稿子,听着都恶心,我一点看不出摄影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乐趣。如果你从一个摄影教师身上看不出他对摄影的痴迷和乐趣,那他顶多是个工具人,只适合讲给入门用户,人工复读机。当然这个入门用户,一定是那种听了之后去接单的用户。相反,如果你想通过摄影修身养性,领悟快乐,趁早远离那种教师摄影的模式。他们只会让你买器材,换新器材,然后失去摄影的乐趣。然而,我们有一个不好的思维,就是抄袭,重复,被动式的接受。模仿,似乎模仿老师的技巧,就懂得摄影了。能模仿一两张获奖作品,拿出去炫耀,就是摄影的快乐。哎,中文圈的摄影,多数都是这种自我作贱的老师,和拥有作贱自我的,踌躇满志的将要毕业的小老师。

让摄影器材,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真好

有朋友问怎么做到如此频繁的在不同器材间切换而不觉得生疏的。答案是,其实生疏,也正是这种生疏,每次都能给我一些新鲜感,又多出一些新体会,就这样交织往复,像一台织布机一样,最后给了我一个对器材的整体观念。

并不是为了换器材而换器材。而是今天对这台有感觉,就放到桌子上,拍一发,转天对那一台有感觉,就换那一发。总之,这种不同相机不知不觉萦绕身边的感觉,真好。

塑料相机和镜头有塑料相机的特点,我一点也不排斥美能达a7塑料,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德国货的手感确实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非要拍照片才能体会到的,是它本身传递给你的那种严谨态度,总能给你一个警醒,摄影,是一件可以认真的事情哦。

康泰时CY 40-80mm f3.5也许小光圈就足够好了

唯二的德产变焦头

康泰时CY 40-80mm f3.5是cy口镜头中唯二的德产变焦头之一,另外一个是70-210长焦头,都是正宗德国产的。我对德产不迷信的,比如徕卡很多加产头也很好。但是,这枚德产蔡司40-80mm镜头的色彩,非常出色,甚至超过了一部分徕卡镜头。高光压得住,暗光还出彩,更漂亮的是中间色彩有戏剧性的反差,蔡司的色彩被它演绎的美妙绝伦。

它的色彩简直让人痴迷呀。那种意境出来,谁还在乎放大到100%去数一数人物的头发呢?不得不承认呀,蔡司是镜头设计的大师呀。

蔡司的颜色演义

说蔡司是色彩大师似乎没人会反驳,特别是这种纯正德产的蔡司,那颜色简直演绎的让人如痴如醉啊,不知该该说什么好了。你甚至可以忘记的的暗角,忘记它全开处不那么锐利。但是如果你要用全开锐利+无暗角跟我换蔡司的颜色,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蔡司的颜色。只要是有颜色,它就可以给你演义,是的它绝不是真实的,但绝对是最有戏剧性的。

f3.5一样可以虚化

对器材的过于依赖,绝对是让自己摄影提升的一大障碍,过分依赖全开大光圈虚化背景,过分依赖模特天生丽质,过分依赖完美的背景,这每一项初学者追求的东西,往往都是上升高阶的拦路虎。

使用小光圈的变焦头、套机头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情,它能让人丢掉初学者依赖的那三条拐棍,让自己寻找一种摄影本身自带的一种气质,一种气氛,一种诙谐。让自己更专注于画面的整体光线,哪怕是路人,也能抓拍到人类共通的一种气质,而背景虚化——康泰时40-80mm f3.5的小光圈就足够好了。其实胶片时代吧,大师都不怎么使用大光圈,标头的大光圈、背景虚化,那是给入门用户拍肖像用的,毕竟胶片年代普通人购买相机首要功能肯定是拍肖像了。但是如果你总是停留在玩标头背景虚化的阶段吧,似乎也太不追求进步了,哈哈哈。其实呀,3.5的光圈,也能用来虚化背景哦。

当然了,使用精准的转接环时,你完全可以坐在椅子上稍微向后仰就拍清楚桌面上的东西,而且可以创造出虚化背景的照片。当然,前提是使用精准的转接环,因为国产转接环为了兼容加工不精准是故意缩短法兰距的,这就导致最近对《焦距离达不到镜头标记的最近对焦距离》。

40mm镜头曾经一度很流行

胶片时代,曾经一度流行40mm镜头,因为它介于50mm和35mm之间,兼顾了两个焦段的任务。那时候40mm被定义为随身携带的便携焦距,各家都层推出过各自的40mm镜头。也不难理解,康泰时德产第一支变焦镜头从40mm起跳,应该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

蔡司镜头拍黑白

拍彩色都很好的镜头拍黑白能差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通常来说,135镜头里徕卡的黑白非常棒,是很多老烧的最爱。而蔡司提及的并不算多,但是这并不是说蔡司的黑白不行,而是更多的侧重于色彩,而黑白似乎比徕卡少一些灰阶,暗部比较暗……。但是,这并不是说蔡司的黑白很差,相反,cy卡口镜头当年的宣传海报很多也在宣传黑白哦。哈哈哈,并不是它反差大,而是cmos比不了胶片的灰阶过度哦,如果上黑白底片,那肯定是另一番景象哦。不过在黑白表现上,我总觉得尼康与蔡司有些接近呢?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有这种感受……,所以我喜欢给尼康的黑白加颗粒,而蔡司的数码黑白加了颗粒也不错。

也许是因为这枚镜头,我喜欢上了彩色摄影

早晨的光线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人能说清楚颜色应该是什么样,必须是什么样。我曾经不喜欢风景摄影,认为他们从来都是一成不变的,有什么拍的呢?然后自从我迷上这枚镜头的色彩,我发现,也许,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天空,它各有每一天绚烂多姿,如同我们的面对尘世的心态,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40mm端的暗角

胶片镜头放到数码相机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暗角。这枚第一代蔡司cy口镜头也有同样的问题,我觉得暗角首先是缺陷,这是要承认的,不要过分抬高暗角的氛围感。虽然有时候街头摄影确实不在乎暗角。特别是遇到蓝天背景时,暗角还是很明显的,这可以通过软件后期去掉大部分暗角。好在你知道它在40mm端有畸变就行了,而50mm-80mm就没有了。



40mm端畸变


这枚镜头畸变也是不小的,当然几乎所有变焦头的畸变都不如定焦头,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特别是数码时代,哪怕是定焦头也不在乎畸变了,因为相机内部都内置了矫正参数,一是去除暗角,另一个就是去除畸变。不过,对于没有内置参数的老镜头来说,畸变也是最容易解决的东西,只需滑动一下滑块就可以解决畸变问题。当然了,我多数情况是没注意带畸变的,除非遇到这种背后有方格子背景的情况。



f/3.5光圈时的圣光


我是比较喜欢徕卡summilux 35mm 1.4 pre-asph 圣光的,因为它全开后,在阳光下,有一种明迷的美。与徕卡圣光相比,康泰时这枚镜头在f3.5时,圣光要腼腆很多。能称得上明迷的感觉,那一定多少带有褒义性质,因为它不是那种给人带来不悦的“虚”。这种柔化实际上对于人像摄影来说,又恰到好处。如果要去掉这种感觉,实际上只需要收半档光圈到f4,它立马就清晰锐利了。当然了,在f3.5时如果画面中没有高光,你也看不到明显的圣光,它依然称得上锐利。

暗光下f3.5依然锐利无比:

康泰时40-80mm f3.5官方pdf资料

datasheet-zeiss-vario-sonnar-354080-en

尼康镜头后期余地确实很大

nikkor 35mm f2 auto + sony a7s

在频繁的器材切换使用过程中,我发现我最喜欢在尼康镜头拍摄的照片上“动动手脚”,也许是因为它该有的清晰度都有,而颜色氛围,稍微倾斜,都可以出现不错的效果。尼康这家公司的风格是直来直去的,就像它的镜头,它把它能做到的“锐度”,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做到最好,它把它能给你的颜色全都给你,它不通过“调色”掩饰或者说“装饰”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它把后期那部分留给摄影师自己。——也许,这就是它能一直拥有专业摄影师忠实用户的原因吧。

好镜头是没有暗角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最令人讨厌的暗角,不知不觉成为了“氛围”的狡辩。那种处处出暗角的镜头是明显的缺陷。在我用过的镜头中,只有施耐德的超级安古龙敢把暗角称为特色,但依然不值得过分的追捧。而其他镜头,偶尔出现的暗角,属于还能接受。但是,就是有一种论调,非要把暗角称为氛围,那只能说那是一种狡辩。

如果拍十张,五张都有暗角,那就是一种给人压抑感的暗角,那镜头是不足称颂的。你能想象得到么?美能达变焦胶片镜头,都可以如此放心的使用,没有明显的暗角。还是那句话,美能达拥有和徕卡最接近的镜头哲学。

我不喜欢暗角的出现,特别是在我内心想让它出现之前。

美能达af 24mm-50mm f4镜头色彩不错

生活的色彩层层叠叠,上一层、下一层、中间还有一层,我们总是在重复的一天一天中遇到稍有不同的风景,以及稍有不同的自己。这个地平线的色彩令我精神抖擞,更令我想不到的是,美能达这枚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镜头,色彩竟然还原的如此真实。它没有过分强调颜色,又没有放弃每一点灯光,更没有平添所谓的氛围“暗角”,一切都是如此平实的还原出来了。美能达镜头的色彩,确实是最接近徕卡色彩哲学的,它让你更专注于现实,而非所谓的镜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