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徕卡,哦不,大师与麦卡伦威士忌,之,玛格南也商业,街头也艺术

大师,下酒

玛格南大师们是怎么拍商业片的,那绝对不只是产品本山,那绝对不只是画质,哇哈哈。发现麦卡伦(macallan)酒山庄竟然与六位马格南摄影大师合作,出国一批摄影大师版麦卡伦酒。这批摄影师有Steve McCurry,Martin Parr,Paolo Pellegrin,Mark Power,Gueorgui Pinkhassov和Alec Soth

官方的说法叫:制作世界上最好的威士忌的艺术和通过镜头捕捉时间的艺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文化,上头

什么时候国产酒厂也可以借鉴一下哇,找找国内的人文摄影大师,也出个摄影大师版茅台、二锅头啥的,嘻嘻嘻。可能目前咱们的酒厂管理人员还不懂摄影文化,不过,未来是可以期待的,毕竟玩徕卡的越来越多了嘛。

一口麦卡伦,尽品街头味

话说玛格南大师的最终选片,如果拿给国内厂家选,肯定有一多半会被当成废片。因为很多不符合大众摄影的审美呀,什么构图呀、清晰度呀、曝光准确性呀、“张力”呀、“大片”呀,似乎根大师并没有直接联系,啊哈哈。相反,总是能从作品里嗅到扑面而来的街头味道。也就Steve McCurry的作品算是一如既往的符合大众口味。

摄影是艺术

实际上macallan与很多摄影师合作过呀,很讲究嘛。摄影不单单是技术,更是艺术哦。从今天起,摄影师不要小看自己啦,咱们是艺术家哇。大家千万不要看轻摄影,千万不要看轻自己哦。把照片印刷到酒瓶子上,真特么的好看。

Elliott Erwitt

这些大师还有:Rankin,Albert Watson,Annie LeibovitzElliott Erwitt,Mario Testino,Steven Klein和Tim Paton。

大师们用啥相机的都有哇,唯独Elliott Erwitt的胶片徕卡mp很是亮眼哇,商业片用胶片mp,镜头如果没看错应该是leica summilux-m 50 f/1.4 e43。

Albert Watson用的哈苏203fe中画幅胶片机身和飞思P45数码后背,镜头蔡司planar 100 3.5。

Albert Watson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哦不,大师与麦卡伦威士忌,之,玛格南也商业,街头也艺术

徕卡大师 之 布鲁诺·巴贝 Bruno Barbey 

Bruno Barbey 

TED问我为啥没听说哪个大师用八枚玉呢?嘿,我还真没注意,于是查了下,哈哈,原来大师中的大师就用黑八枚玉啊。2014年维也纳WestLicht徕卡半年拍卖会上,Bruno Barbey一套黑漆M2和黑八枚玉估计3万-4万欧元,成交价没查到,但是一定高于这个价格。这下好了吧,看看Bruno Barbey这位马格南主席,用如此高价的收藏级相机拍照片也真是一种享受啊,等等,不对,反了,正因为它是布鲁诺巴贝用的,才成为收藏级别的好不好。 继续阅读徕卡大师 之 布鲁诺·巴贝 Bruno Barbey 

用徕卡S 007的职业摄影师Erika Astrid

服装店老板变身徕卡s摄影师

1984年柏林出生的Erika Astrid,原本拥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品牌,她在展示自己服装的过程中拍模特拍出了感觉。2012年去了美国,成为时尚摄影师,她使用徕卡s拍摄。作品发表于vogue、harper`s bazaar等时尚杂志。她的网站erikaastrid.com

灵感源于生活

她说,她受到生活的启发,而不是特定的模特或者特定的摄影师。从她的作品中确实看不到模仿别人的痕迹哦。“相信过程”是她的座右铭。

水彩画

Erika Astrid不只是个摄影师,同时也画水彩画哦。啊哈,国内也有很多摄影师有艺术天赋哦,有的在音乐上,有的在美术上,艺术都是相通的嘛~

她也把这些画做成手机壳、T恤放到自己的小店出售。

Erika Astrid的小店

Erika Astrid用的器材

话说,如果i50mm也是职业摄影师,肯定也会用徕卡s系统拍照的,哇哈。Erika Astrid用的器材:

leica s 007

leica summarit-s 35 f/2.5

leica elmarit-s 45 f/2.8 asph & apo

leica macro-summarit-s 120 f/2.5

下载《徕卡杂志2021-4本期杂志

布鲁斯·戴维森 Bruce Davidson

Bruce Davidson

这哥们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高,10岁开始玩摄影玩暗房,大学毕业后参军,退役后成为了LIFE杂志摄影师,一年后,也就是1958年加入马格南。Bruce Davidson在纪实摄影领取取得的成绩非常之大,荣誉无数。1933年出生,到现在也84了,还在拍摄。摄影真是一个长寿的体育项目啊。

 
Bruce Davidson喜欢徕卡重度使用者,他损单反相机简直不留情面:单反看着像运动鞋,它们看起来不像个相机,好像个外星来的什么玩意,而带着徕卡则没有任何侵略性,走哪都很安静自然。Bruce Davidson的著名作品布鲁克林黑帮、民权运动等都是用徕卡拍的,因为徕卡轻巧安静可随身,而且成像极佳。又一次他的徕卡出来点问题,给维修专家打电话,结果电话指挥他自己就修好了。徕卡就是无敌啊。

继续阅读布鲁斯·戴维森 Bruce Davidson

大师与徕卡之安妮·莱博维茨 ANNIE LEIBOVITZ AT WORK《安妮在工作》

把商业广告片拍出纪实效果+电影感觉

话说在摄影领域,鄙视链也是存在的,拍艺术的看不起人文,拍人文的看不起拍旅行的,拍旅行的看不起拍商业的,拍商业的看不起爱好者。哇哈哈。安妮·莱博维茨却是商业摄影师里的一个例外,早年跟随滚石乐队、约翰列侬等文艺青年,让她在摄影里有了更高的追求。

确实是大师

要打通文艺和商业之间的壁垒,她甚至一度停下商业摄影去拍纪实。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摄影风格。在一次lv历史回顾展中见过她的作品,有很高的辨识度,色调、传达的气氛。基本上就是纪实效果+电影感觉,真实中充满戏剧性,不夸张又不媚俗,确实是大师级的哦。

安妮·莱博维茨 ANNIE LEIBOVITZ的器材

徕卡leica m9+手柄、玛米亚mamiya 67中画幅相机、富士x100、哈苏中画幅相机、konica hexar 柯尼卡巧思、康泰时t2、佳能尼康等等等。话说,商业摄影师不会买那么多器材的,因为到处飞来飞去,都是去当地租赁啦。

ANNIE LEIBOVITZ AT WORK《安妮在工作》

对一个从不看商业摄影的人来说,十几年前这书一出版就被收入囊中啦。确实让我重新审视摄影,重新看待商业摄影师。在客户需求和自我表达中原来还是可以取得平衡的。

商业摄影师和人文摄影师的气质自然不同,但任何一方内心都有一种不甘。互补比鄙视更有意义,商业摄影师可以适当放下价目表,拍一些没有利润的人文,而人文摄影师也可以放下清高,接一些摄影的活儿。打通二者的人确实太少了,一旦成了,那就是大师啦~原来摄影师也可以有那么高的宽容度呀。

ANNIE LEIBOVITZ AT WORK
ANNIE LEIBOVITZ AT WORK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安妮·莱博维茨 ANNIE LEIBOVITZ AT WORK《安妮在工作》

大师与徕卡之 Lucia Moholy 露西娅·莫霍利

摄影也可以包豪斯

Lucia Moholy年轻时拍摄了包豪斯学院初创时期的影像,被美国现代博物馆MoMA收藏。她纪录的包豪斯建筑、产品等照片对二战后的现代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文献作用,因此名垂青史。然而作为摄影师, Lucia Moholy并没有获得太多荣誉,尽管她也曾出版过《百年摄影史》书籍。

Lucia Moholy

逃亡海外

包豪斯学院创始人是政治左倾的,从校长到学生里,有大量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结果就是,最终随着希特勒上台,被迫解散。露西娅·莫霍利出身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情人是德共党被抓,她不得不丢下一切逃亡海外。

对簿公堂

Lucia Moholy

她拍摄的大量包豪斯照片是18 x 14相机拍摄的,这些照片逃亡时无法携带,最终被包豪斯创始人带到美国,并通过这些照片宣扬极简主义理念,备受追捧。多年后二人因照片版权问题也曾对簿公堂。

Lucia Moholy

身边的包豪斯

想当年包豪斯代表了一种创新,一种平等,一种实用与美结合的思潮。随着世界平等观念的普及,这种理念已经压倒性的优势取代了故去那种过分强调装饰性的设计了。环顾四周,你的身边有多少包豪斯?徕卡相机本身就充斥着包豪斯气质哦。

Lucia Moholy 与徕卡

不是i50mm瞎说,这种大师怎么能不用徕卡呢,哇哈哈。咱们是有证据的哦。Lucia Moholy是包豪斯学院的家属,因为他丈夫是包豪斯学院的老师,她在校外开办了摄影教室,她也是暗房高手,除了拍摄包豪斯作品外,她也使用徕卡相机拍摄了大量人像照片哦。

Lucia Moholy
Lucia Moholy
继续阅读大师与徕卡之 Lucia Moholy 露西娅·莫霍利

来自一滴水的摄影作品

大师与徕卡之:一滴水

灵感与永恒

有什么是永恒的么,尽管相对来说,照片是永恒的,但摄影师的灵感却不是永恒的。当摄影师没有灵感的时候,会坐下来欣赏别人的作品,因为自己曾经拍到过“好”,才会感悟到别人作品的“好”,感同身受嘛。对于一滴水的摄影作品,i50mm还是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一下吧,不敢叫“点评”,毕竟咱也是不大师,哪敢点评别人呢,哇哈。

大师与徕卡之:一滴水

巴赫的严谨而又忧郁的味道

一滴水是一位拍了十年照片的老牌摄影师了,器材也是用了不少。从阿尔帕到徕卡,从理光奥林巴斯到坚无敌超六,到处捕捉阳光的味道。当然了,i50mm还是喜欢看街头摄影。粗糙的颗粒似乎有些森山大道店味道,但是给人的感受又有荒木经惟的风格,有些地方呢,又有黄京的味道。哈。但与他们不同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巴赫的严谨而又忧郁的味道。后来得知,一滴水确实是巴赫迷,而且家人竟然就是演奏家~

大师与徕卡之:一滴水

人文的风景

i50mm不拍风景照片,也不爱旅游,几乎从来不在五一、十一出门拍风景,但是却喜欢把屏保设制成风景。一滴水的风景却有些不一样,幸亏看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否则遇到一滴水的风景摄影,还真hold不住,呃啊哈。我说他的这些照片有种文艺复兴油画的感觉。他说是的,他就是让文艺复兴的作品渗透到摄影作品里。当然了,都说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实际上人家可能也含有其它元素的哦,有巴洛克风格也是可能的哦,😁,毕竟摄影是很多元的哦。

大师与徕卡之:一滴水

文艺复兴

咱也说不好,毕竟是欧洲的事情。大致的背景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摆脱宗教社会,进入到世俗社会,也就是说教皇开始失去对权力和民心的控制。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音乐、绘画、小说,都是强调神权,都是教会出资。文艺复兴后,资产阶级也要话语权,于是有了表现非宗教的文艺作品。在i50mm眼里,能找到人影的风景,就不是单纯的风景摄影,就加入了人的味道,就更接近艺术了。哈哈哈哈。

大师与徕卡之:一滴水

取景器诞生在相机之前

开始学画画时,老师会让你学会取景,双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个方形,这是简单的取景器。高级的取景器就是用毛玻璃取景,很多油画就是照着这个来画的哦,这就是大画幅相机的前身哦。所以很多油画透视比例都更接近大画幅的透视。一滴水使用大画幅阿尔帕拍摄,对这种透视比例拿捏的非常好,甚至很多用135相机拍的照片,也充满着大画幅的四平八稳。哪怕是抓拍,也总能找到一处稳定画面的东西,也许是气氛、也许是某一个构图元素。也许这就是个人风格吧。

大师与徕卡之:一滴水

音乐气质,多多少少会渗透到作品中

艺术是相通的,已经听到不止一个人这么说了,要听音乐,无论是爵士还是古典,哪怕是流行。音乐气质,多多少少会渗透到作品中的。从科学的说法,归根结底,世界就是是波和粒子,相通是很正常的哦。嘿,还别说,一滴水的很多照片非常像古典黑胶唱片的封面哈。

大师与徕卡之:一滴水

少不了摄影器材

摄影也不要想太长远,也不要想的太有深度,既然来到这一世,就要醉一醉,不要太较真,享受每次一快门的声音。谁说器材党不会拍照片的,一滴水的一些摄影器材:

风格多样

荒木经惟说,想换个摄影风格那就换一套摄影器材。一滴水的风格多样,应该也是因为使用了各种器材,哈哈哈。反正我是hold不住这么多器材的,从34微单到大画幅,无一不玩的有模有样。看他的作品有点来到了超市的感觉,嘻嘻。

更多样片

大师与徕卡之:一滴水
继续阅读来自一滴水的摄影作品

大师与徕卡之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国产大师

王福春老师的代表作《火车上的中国人》非常棒,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所以被称为纪实摄影的经典。实际上《火车上的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叫纪实摄影,也是地地道道的街头摄影哦。

王福春:我也不反对大家拍风光,但是,纪实它不可重复,也不可复制,今天拍下明天就成历史,非常非常好,对年轻人你还有点责任,拍点东西,拍点纪实的东西。

火车上的中国人

摄影来到中国也有百十来年了,很可惜,像王福春这样的街头摄影师实在太少了。害得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根本看不到上一代人、两代人年轻时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环境。民国时期更不靠谱,有相机的都去拍自己的姨太太、后院荷花去了,哪有人去街拍,没有给后代子孙留下什么精神财富。最后只能从老外的镜头里看看中国,好在咱们有个王福春,拍下来《火车上的中国人》,这样的作品是不能指望外国人拍的。

点击上图跳转到孔网

在孔夫子网发现了全新库存第二版的《火车上的中国人》,2006年出版的,质量那是相当好,油印铜版纸。真正胶片时代的经典收藏。这个版本竟然保存15年,纸张依然洁白如学,质量非常好。

i50mm.com名言:如果我是胶卷,曝光就是我的命运

山山水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风景摄影i50mm几乎不拍,因为我看过去老一辈摄影家们拍的都挺好了,没必要去重复人家,而且很多风景摄影并没有山水画有意境,说真的,齐白石的大白菜可以秒杀一切风景摄影的意境。

而作为当代年轻的摄影师,i50mm真的想看看爷爷年轻的时代、父亲年轻的时代,可惜太少了,请不要责备我们责备老一辈摄影人,我们多想看看过去的街拍,这个意义远大于山山水水。

走起来

所以i50mm拿起相机,记录下自己的街头,哪怕是白开水,也要拍下去,当自己的时代过去后,对未来的年轻人多少会有点意义。

哪怕是拍下迎面而来的面孔,当数量多起来,时间积累起来,自然就会记录下时代的面孔。对那种玩弄光影技巧的街头摄影,i50mm更喜欢粗糙的面孔。

按照王福春的说法:……按了就有,不摁啥也没有,说出大天也没用……

王福春的器材:

leica m4-p + summicron 35 f2 pre-asph七枚玉

其他sony 黑卡、单反等

说实话,感觉还是喜欢用徕卡拍的那些照片,最经典,能感受到更多的爱。说句不着调的话,那就是“用高级的相机就是能拍出高级的感觉来”。

印刷质量非常好

大师与徕卡之 澤村徹 Tetsu Sawamura 《解体新书 转接全集》

转接党的黄金时代

过去,曾经那么一段时间,单反相机是用来代表专业的,如今举着硕大的单反已经不再是彰显财力和生活方式的物品了,人们越来越关注摄影器材的实用性。那些设计的像运动鞋一样的单反正在悄然隐退,随之而来的是不注重外形的小型微单,全画幅微单让转接玩法到了顶峰。今天连除了传统厂商外,连适马都出全画幅微单了,可以说,如今是转接党的黄金时代了。

澤村徹 Tetsu Sawamura

澤村徹 Tetsu Sawamura

1968年生,毕业于法政大学经济学系。专攻老镜头、相机彩绘、数位红外线摄影等独门的相机兴趣领域。以玄光社的《老镜头生活》系列为代表,撰写过许多与老镜头相关的书籍。

《解体新书 转接全集》

朋友在日本搞到了澤村徹的这本《转接全集》,里面介绍了使用各种转接环的方法和样片,针对不同特色的老镜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样片。包括:蔡司85mm 1.4、徕卡summilux 35mm 1.4 圣光、安琴35mm 2.5、佳能24mm 1.4等等。

不过这本书他只寄来了5本,目前还剩下3本。留给喜欢的朋友吧,哈哈。

透过“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看世界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是什么

奥斯卡·巴纳克创造了第一台徕卡相机,在这之前都是用大木箱子拍照,那时候也没有中画幅哦。所以一台小型相机把新闻摄影推向了大众。我们用的单反其实都是延续的徕卡标准哦。所以,徕卡的地位不仅仅是贵这么简单的哦。

Oskar Barnack 奥斯卡·巴纳克1879年出生,在1979年为纪念他诞辰100周年,“World Press Photo 世界新闻奖(荷赛)”下设立了一项“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这个奖项一直持续到1992年。之后停止了颁发,在1995年徕卡公司接手,并在奖项前面冠名leica,命名为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简称LOBA。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40 years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虽然是1979年设立的奖项,为啥这本书却写的是从1980到2020呢?因为1979年的获奖作品,是在1980年颁发的哦,以此类推。于是你会发现有的一些资料写Floris Bergkamp是1979年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的,有的却写成他是1980年获得的,都是对的哦。

从黑白到色彩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翻看这本书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1980年开始都是黑白,到后面才渐渐出现彩色,然后越往后越以彩色居多。也许是摄影奖项推动了彩色摄影的发展,也许是彩色摄影的普及表现到了摄影奖项上,总是,摄影从黑白走到彩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哈哈哈,黑白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出现哦。

从苦难到风情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也许这本书的图像就是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从战争的苦难到文明的复苏。也见证了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的发展,也体现在了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中,最早的都是以西方视角看世界,这也正常,那时候咱们也买不起相机和胶卷啊,也没有那么多机会满世界跑。越往后,越会发现,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摄影师获奖,包括咱们中国的摄影师黄京哦~

当然,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的主题,依然是“人与自然”——永恒的主题。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投稿必须用徕卡么?

继续阅读透过“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