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小猫在墙头露出身影。我是欢喜,它是欢喜的么?所谓幸运就是“双机”,是既能随时带着相机,又能时刻等待时机。
当年nba2k13篮球游戏,有个开挂模式,三分扣篮全能。不然每次都得从菜鸟起步,升级很痛苦,很漫长。可是我发现,开挂后,很快就对游戏失去兴趣了,然后很久不再玩了。等想玩时,还是喜欢从菜鸟开玩。
过去嫌弃胶片麻烦,嫌弃胶片慢,终于有了数码相机,开挂了,可是人很快对容易的事情失去兴趣了。所以还是常常把数码相机放一边,从新玩玩又麻烦又慢的胶片,折腾,但有意思。
开挂还是不开挂,一念之间的事儿,所以没人敢说一辈子不用数码,也不是所有人甘心一辈子用数码,是不是,看官?
嗑瓜子也是一个道理,给现成的一袋子瓜子仁吃不了几个就腻了,但是带壳儿的却可以嗑个没完没了……是不是?
煎饼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不是与那个圆满的制作过程有很大关系?

据说小孩子的耳朵可以听到极高频,长大了就不行了。记得刚上学那时候经常捡老师丢掉的粉笔头到家里墙上瞎画,有一次粉笔头划出来尖锐的“斯”声,心头一颤,直接摔了个跟头,至今记忆犹新……,可是后来再也没听到过,应该是耳朵已经接收不到那种极高频了。可见,声音的力量有多大,足以击倒一个小孩,😁

那天翻出了一个古老的sony mp3,充上电,点下播放键,一首十几年前暂停的《小小虫》响了起来。似乎瞬间被拉回了十几年前那个听mp3的年代。那时候时间过的很慢,似乎永远都用不完,什么都可以慢慢来。忽然感觉流行音乐自身的时代烙印是每个人都逃不了的,只要你曾经有过听歌的年纪,它就成为了你回忆的一部分,等年纪大了再听到自己年轻时的歌,那种感动不是来自声音,而是穿越声音的效应。

有那么一代人,是从walkman的平头塞子开始的,然后到森海赛尔px100小头戴,然后到ipod的耳机。那时候的街头摄影,几乎大街上9成的人耳朵里都挂着两条线。现在都是蓝牙时代了,谁说街头摄影是无意义的,哪怕是胡乱拍,都有时代的烙印哦。相机就可以记录声音的外形哦。


b&o form2耳机是从1985年开始生产了30多年的耳机,外形一直没变过,这种经典的设计来自丹麦设计师Steve McGugan。这种简约简单的设计,真可谓是耳机世界里的徕卡。简约的设计并不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设计的未来。原研哉《日本的设计》中说的,由于一百多年前人类进入了追求人人平等的时代,更具亲和力的简约设计开始替代复杂的装饰性花纹成为主流,看看我们的桌子和椅子就明白了,简约设计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啦。
b&o曾经在90年代后期准备停产form2,但是乔布斯认为这货配ipod非常好,于是就继续生产了,延续了经典,可惜的是由于手机取消了3.5接口,有线耳机已经不再是主流了,form2也于2018年停产了。


有朋友问富士月光机和理光gr1s二选一选哪个,已经有了康泰时g2想来个不一样的感觉。
起初i50mm推荐理光gr1s,但后来琢磨琢磨,还是推荐了富士月光机。因为人家的问题很有意思,“不一样的感觉”,实际的需求就是体验一种相机的感受。
gr1s是一个方便实用的机器,是用来随手拍片的,但人家并不需要一个高产相机呀,理光gr相机可以说是没有使用感受的,拿起就拍,揣兜就走,是以出片为首要目的。但是人家有g2了,出片怎么也比理光好呀。
而富士月光机颜值很好,看着就舒服,没事摆动摆弄当个手伴,当个道具都是很好的。看书的时候当个镇纸也好看呀,再说了富士镜头很厉害的,出片也不弱呀。上述功能理光都不合适,如果哪个人对着黑扁的理光gr欣赏外观,那审美也确实需要提高了,哇哈哈。
又回到原点,i50mm问自己,真以为自己是被照片吸引才去拍照的么?不,是器材。只有让人喜欢的器材才能让人喜欢带着拍照,只有喜欢带着才能拍出真心,真心才是最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