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只有虚化才能成为镜头卖点了,
与手机摄像头相比,
虚化需要大光圈和大底儿支撑。
单纯的清晰,
除非用高级显示器,
手机已经很清晰了,
这不是我说的,是影友说的,
似乎比任何测评员说的更有代表性……。

但是,
不知道为啥,
手机遇到天青色、高级灰、莫兰迪色系的服饰,就没有拍准过,
相机可以。
似乎只有虚化才能成为镜头卖点了,
与手机摄像头相比,
虚化需要大光圈和大底儿支撑。
单纯的清晰,
除非用高级显示器,
手机已经很清晰了,
这不是我说的,是影友说的,
似乎比任何测评员说的更有代表性……。
但是,
不知道为啥,
手机遇到天青色、高级灰、莫兰迪色系的服饰,就没有拍准过,
相机可以。
2025年提倡体重管理,但我看马路上大家还是漫不经心,不过在我拍过的街头摄影中,似乎女士苗条的远比男士多,似乎我们男士对体重管理更多的还是依赖自由生长——没有管理。或者说管理效果甚微……,也许这也是我拍女士多一些,男士非常少的原因吧。
坏了,一方面一直说器材不重要,另一方面我越来越喜欢广角超大光圈了,感觉f1.2都还小了点,要是能到35mm f0.95就好了,这种广角大光圈的立体感立体感真不错。当然,要全画幅的35mm,要全开能达到福伦达vm 35mm 1.2的锐度,嘻嘻,估计体积小不了……
我发现用尼康d200时,就用jpg就行,然后轻微调一下色阶就行了,自然的过渡感就不错。不知道为什么,数码相机刚出现的时代,jpg的可用性似乎更高一些。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性,早期相机的显示屏太懒了,拍完根本不需要回看,看不出啥,都是灰蒙蒙的。等到电脑还不错,会给人一个反差,就觉得好了¥%
我只摸过一次徕卡q,就不喜欢它。如果徕卡m3+50f2是99%的纯度,那么徕卡q是要排在富士x100之后的。我不管别人怎么看,用过无数徕卡m相机后,其实徕卡的镜头手感也是它的支柱灵魂所在。q自动对焦毫无手感可言,它的纯度是38%的纯度。在我的排行里,徕卡q的纯度是排在单反、微单转接手动徕卡镜头之后的。
自动对焦,我实在受不了。说实话,如今我用自动头都有些紧张,而且根本对不好焦,远没有手动对焦踏实且快速。当然,这可能和大多数人是相反的。在我眼里呀,用q的一定是徕卡玩的不够深入的,嘻嘻嘻。自动对焦,那是傻瓜机的专利。
我也用富士,而且很早。甚至在用富士的半年里,连徕卡都忘了。是的,富士有那种“魔力”,它的调色是顶级水准的,你就是转接徕卡镜头到它机身,它也会强制改成富士的颜色教义。是的,富士相机内的颜色,有一种宗教式的洗脑模式,有合理性、有崇高性、有服从性,一时间很难让人摆脱。甚至当年我都推荐懒人用富士。
但是当我半年后,再拿起徕卡,我才发现确实被洗脑了,因为在富士的色彩宇宙里,你会忘记现实。它会让你成瘾、致幻……。徕卡在软件调色上简直就是放弃的状态,更多的还是依赖镜头的还原,和富士往软件里加调料相比,要长期的保持健康,我发现徕卡的原味才是最好的添加剂。
我不看现在的相机测评、镜头测评视频,因为他们都是从一千张照片里挑出一张风景又好、人儿又美的照片,然后说器材如何如何好,同样的一套言论可以套用到明年的新款相机上,后年也一样,换一个牌子也一样。说不出为啥,我甚至越来越反感刷到这样的视频,因为听不到几句实话……,粉丝越多假话空话越多,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一点没有真诚。sorry,up主们,不小心踩到了你的影子。
我觉得,中国人的真诚从来不放在无形的声音里,而是有形的汉字里。看器材使用感受,还得看文字。嘻嘻嘻
徕卡m8是世界上画质最好的135数码相机,没有之一,今儿咱就把话撂这了。
起初我是被他们的背包吸引,一红一蓝,后来我在电脑上看时再一次被徕卡m8细腻的色彩过渡丰富的细节还原所折服,放大看背包,这是我在其他相机里无法再现的,m9也不行。我不知道徕卡给m8做了那些激进的设定。当然,也离不开这枚28mm asph的完美表现,这也是其他镜头无法企及的,搭配m8堪称完美。
前些天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借手机的小伙,说欠费了不能用了,没人借给他,都怕被骗。今天在路口遇到一个要转账换2000现金的,说是家人做手术要给医生包红包,很多人也都以为是骗子,哭着解释”我不是骗子”,我知道,她不是骗子,因为这年头很少有人身上带现金卡了,更别说身上装2000现金了,一定是遇到急事有些慌神了。然后用豆包帮人家查了一下,告知可以去不远处的一家银行无卡取现。现金原来还是有地方用的……
想要寻找一枚完美的镜头,然后安心用它。似乎成为了很多器材党的终极目标。然后,在还没有达到目标前,入手新器材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总觉得,还没得到的很可能就是心中完美的存在。
每个品牌的镜头往往都有其统一的个性,是它的设计哲学和理念,其实一个品牌内的镜头重复买太多,仅仅是某一项优点的强化,或某一项缺点的妥协,哪个多一些,哪个少一些,但是本质上的区别不大。
但是有一样,同一个品牌内的镜头往往最佳拍摄距离是不一样的,最佳光圈是不一样的,也许先掌握自己手中的镜头,发挥它的特点。找到它的最佳拍摄距离,让它为你的拍摄服务,也许,这次才是玩器材有意思的地方,而不是拿来对比哪个锐度高,哪个郊外更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