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片的质感并不只有一种。网上常见的胶片样片很多是一种颗粒质感,颗粒并不能代表胶片质感。实际上很多颗粒是锐化后的结果,ilofrd delta 400是比较细腻的颗粒,除非故意迫冲,否则正常使用是没有明显大颗粒的。但是数码照片多少都需要一些锐化才看着提神,哪怕是数码相机自身的raw格式也需要锐化。但是扫描ilofrd delta 400,我喜欢关闭所有锐化,它的质感不是来自颗粒,而是柔和的光影过度。实际上,物理显影到相纸也不会出现数码那么“锐利”的。
胶片的质感并不只有一种。网上常见的胶片样片很多是一种颗粒质感,颗粒并不能代表胶片质感。实际上很多颗粒是锐化后的结果,ilofrd delta 400是比较细腻的颗粒,除非故意迫冲,否则正常使用是没有明显大颗粒的。但是数码照片多少都需要一些锐化才看着提神,哪怕是数码相机自身的raw格式也需要锐化。但是扫描ilofrd delta 400,我喜欢关闭所有锐化,它的质感不是来自颗粒,而是柔和的光影过度。实际上,物理显影到相纸也不会出现数码那么“锐利”的。
胶片照片,明明对焦没太准,但看着却一点不讨厌,反而有种说不出的舒服。不像数码照片要是虚了,会立即删除,因为有种 “不自然”的感觉。
后来琢磨了琢磨,大概是胶片的 “模糊” 和数码的 “模糊”,根本不是一回事。胶片是用那些看不见的小颗粒记录光影的,曝光的时候,光线落在这些比像素还小的 “小家伙” 上,哪怕对焦差了点,这些颗粒也会老老实实地把光线的变化、明暗的过渡慢慢铺展开。
可数码照片要是虚了,总觉得画面在 “猜”。它要靠着算法,把那些没拍清楚的地方一点点补回来,补出来的细节,总带着点 “刻意” 的痕迹 。
胶片的模糊,更像现实里眼睛偶尔的失焦,或者近视眼偶尔没戴眼镜。这种模糊里藏着生活里真实的 “不完美”,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而数码的模糊,更像机器出了差错,那种算法填补的痕迹,总让人隔着一层,少了点温度。
数码相机的cmos原来是有猜测算法的,因为它的马赛克结构让它天生就缺少光线信息。唯一能接近数码的适马x3传感器又没发展起来……。要一种自然的感觉,还是非胶片莫属啊。扫描仪的ccd不是马赛克哦,是不损失信息的,所以即便是胶片扫描,也比数码相机拍的自然哦……
看老外的小说吧,通常把细节描写的比较多,似乎场景的还原度要更真实一些,有点缩小光圈开启闪光灯的清晰度。看中文小说吧,通常会用概括的描述,更注重情绪和精神层面的还原,而把背景虚化掉,有种大光圈摄影的效果……。
还是喜欢自然光……
这两天发现地铁上突然多了很多用餐包带饭的人,可能最近西贝事件让多数人对外面转基因油有所忌惮,其实我都带饭好几年了。至于西贝,我只吃过一次,当时也挺纳闷的,为啥那么多人排队呢,那个“西红柿鸡蛋泼面卷”和20块的盖浇饭有啥区别呢?之后再也没去过感觉真是冤大头。带饭吧还是。我可以买十台徕卡都不觉得贵,但是西贝一次就够了。
似乎只有虚化才能成为镜头卖点了,
与手机摄像头相比,
虚化需要大光圈和大底儿支撑。
单纯的清晰,
除非用高级显示器,
手机已经很清晰了,
这不是我说的,是影友说的,
似乎比任何测评员说的更有代表性……。
但是,
不知道为啥,
手机遇到天青色、高级灰、莫兰迪色系的服饰,就没有拍准过,
相机可以。
2025年提倡体重管理,但我看马路上大家还是漫不经心,不过在我拍过的街头摄影中,似乎女士苗条的远比男士多,似乎我们男士对体重管理更多的还是依赖自由生长——没有管理。或者说管理效果甚微……,也许这也是我拍女士多一些,男士非常少的原因吧。
坏了,一方面一直说器材不重要,另一方面我越来越喜欢广角超大光圈了,感觉f1.2都还小了点,要是能到35mm f0.95就好了,这种广角大光圈的立体感立体感真不错。当然,要全画幅的35mm,要全开能达到福伦达vm 35mm 1.2的锐度,嘻嘻,估计体积小不了……
我发现用尼康d200时,就用jpg就行,然后轻微调一下色阶就行了,自然的过渡感就不错。不知道为什么,数码相机刚出现的时代,jpg的可用性似乎更高一些。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性,早期相机的显示屏太懒了,拍完根本不需要回看,看不出啥,都是灰蒙蒙的。等到电脑还不错,会给人一个反差,就觉得好了¥%
我只摸过一次徕卡q,就不喜欢它。如果徕卡m3+50f2是99%的纯度,那么徕卡q是要排在富士x100之后的。我不管别人怎么看,用过无数徕卡m相机后,其实徕卡的镜头手感也是它的支柱灵魂所在。q自动对焦毫无手感可言,它的纯度是38%的纯度。在我的排行里,徕卡q的纯度是排在单反、微单转接手动徕卡镜头之后的。
自动对焦,我实在受不了。说实话,如今我用自动头都有些紧张,而且根本对不好焦,远没有手动对焦踏实且快速。当然,这可能和大多数人是相反的。在我眼里呀,用q的一定是徕卡玩的不够深入的,嘻嘻嘻。自动对焦,那是傻瓜机的专利。
我也用富士,而且很早。甚至在用富士的半年里,连徕卡都忘了。是的,富士有那种“魔力”,它的调色是顶级水准的,你就是转接徕卡镜头到它机身,它也会强制改成富士的颜色教义。是的,富士相机内的颜色,有一种宗教式的洗脑模式,有合理性、有崇高性、有服从性,一时间很难让人摆脱。甚至当年我都推荐懒人用富士。
但是当我半年后,再拿起徕卡,我才发现确实被洗脑了,因为在富士的色彩宇宙里,你会忘记现实。它会让你成瘾、致幻……。徕卡在软件调色上简直就是放弃的状态,更多的还是依赖镜头的还原,和富士往软件里加调料相比,要长期的保持健康,我发现徕卡的原味才是最好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