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徕卡徕卡m3生产时间长,产量更是m2+m4的总和,所以版本很多。其中镜头释放按钮的护圈就有很多种。
1、有的铁圈切口是垂直的,有的是斜切的。
2、有的切的多一些,有的切的少一些。切的少的很多现代镜头装不上去,会卡红点。这点很重要哦~
3、有的不带护圈,跟徕卡m2一样,镜头释放按钮不带护圈。
4、有的护圈用料厚一些,有的薄一些。
其中很多朋友m3遇到装很多带红点镜头会卡的问题,这种m3只能使用红点特别小的镜头,或者不带红点的镜头,很多现代镜头都装不上去。


由于徕卡徕卡m3生产时间长,产量更是m2+m4的总和,所以版本很多。其中镜头释放按钮的护圈就有很多种。
1、有的铁圈切口是垂直的,有的是斜切的。
2、有的切的多一些,有的切的少一些。切的少的很多现代镜头装不上去,会卡红点。这点很重要哦~
3、有的不带护圈,跟徕卡m2一样,镜头释放按钮不带护圈。
4、有的护圈用料厚一些,有的薄一些。
其中很多朋友m3遇到装很多带红点镜头会卡的问题,这种m3只能使用红点特别小的镜头,或者不带红点的镜头,很多现代镜头都装不上去。
郑强对于选专业还是选学校说的特别好:“凡是要当工匠的、要去找工作的,找一份工作的,选专业。凡是要做比较高端的管理的、生活的比较自信的,选学校,因为学校文化才支撑着一个人”。
这句话说的特别好,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的专业就算考研究生也没啥意义,但也要考,目的就是要给自己增加一份名校的自信。瓦哈。
根徕卡很像呀。i50mm移花接木:“凡是要当工匠的、要去找工作的,找一份工作的选微单。凡是要做比较高端的人文的、生活的比较文艺的选徕卡,因为徕卡文化才支撑着摄影史”。
所以i50mm告诉大家,一定要用leica相机,因为你看到的是全面的,得到的信心是满满的。哇哈哈。
统计显示,看i50mm网站的,99%是本科以上学历,而i50mm网站内容99%是徕卡相关的。当然了,如果您是那1%,也更厉害,您是百里挑一。总之,看i50mm的哇哈哈,都不是一般人哦。
是错永不对 真永是真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
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徕卡m6涂层因局部失去附着力而离开基低鼓起,使表面呈现似圆形的凸起变形,泡内可能含蒸汽、其他气体或结晶物。一般这种现象是因为表面涂料产生的气泡,气体中可能含有机物、微生物,甚至腐蚀性的化学成分。在涂装成膜过程中气泡被压平,随着日益增大的压力,最后挤压出了表面涂层的气泡。
实际上造成leica m6有这种现象的导因很可能是徕卡m6时期减少了一些工艺,因为m6的销量是超出预期的,为了提高产量,工厂缩减了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工艺流程。当然这也只是i50mm的猜测哦。
徕卡相机从m6开始到m7再到mp,都是机身带测光的。测光原理就是在相机卡口内隐藏着一个小镜头,那个小镜头就是测光用的,它读取布帘上的白色圆点获取曝光量。
确切的说白色圆点直径12mm,大概占底片的13%,而且不是纯白色,涂抹的也不均匀,这是有意为之。那是一种特制的金属氧化物,能贴合布帘弯曲,而且不会变色。
轻微的磨损不会对测光准确性有太多影响,磨损后测光数值可能会轻微过曝光,如下图影响顶多也就10%,甚至更低。同时徕卡的快门准确度有10%的浮动都属于正常哦,啊哈哈。胶片摄影就是这么任性,没办法。
实际胶片摄影,有经验的摄影师都是故意将胶卷过曝光半档或者一档使用(参考:摄影的艺术)。所以实际使用中不会感受到什么。
经常看到一些老外说数码照片plastic。不懂什么是塑料感,今天Chén给多解释特别到位。
所以胶片数码之争 其实精髓还是plastic这个词
以前家里挂画 说让人来画一幅油画还是挂一幅高清打印的世界名画。当时用到解释是 手工油画画出来的虽然没有名画打印震撼,但是画质没有颜料堆砌的厚实感,当时用到的一个词语就是 too plastic
而且整容也叫plastic 很贴切
光滑但没有质感
徕卡镜头工业设计非常合理,对焦模块是不含光学组件的。如果你拆一只徕卡镜头就会发现,对焦环直到后面的卡口是一个整体,而光学模块是一个整体。对焦的过程,就是对焦环推动镜头的光学组件前后移动。转动徕卡镜头的对焦环,转到无穷远,你会发现镜头收缩到最短了。是不是很神奇,原来对焦到天涯,镜头光学组件却离底片最近,真是天涯若比邻。
光组推到离底片最近时,焦点是无穷远;光组推到最远时就是最近对焦点。当年徕卡是先有的螺口镜头,后有的m口。为了镜头兼容性,给螺口增加一个1毫米厚的转接环,就可以变成一只m口镜头。所以实际上m口镜头的光学组件比l39螺口镜头离底片远1毫米,也就是m口的焦点比螺口的要近一些。远离1毫米,焦点拉近了30公分。
徕卡螺口镜头最近对焦距离都是1米,而m口都是0.7米,眼镜版镜头都是0.65米。为甚么眼镜版是0.65米,这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当然也有少数订制版本和改装版不遵循这个规律。
1933年在徕卡iii型螺口机出现后,增加了1s - 1/20s的慢门结构,设置在前脸。但是有一些科研、医疗和工业用途的相机并不需要慢门结构,于是诞生了一些阉割版的相机,慢门的位置被贴上了饰皮。不用大惊小怪,不是有人动了手脚,这些型号天生不带慢门,但却保留了慢门的圆台。
这些型号包括:leica IIC、 leica IC、 leica IIF、 leica IF
leica iiic去掉慢门就是iic,再去掉取景器和对焦结构,就是ic。
leica iiif去掉慢门就是iif,再去掉取景器和对焦结构,就是if。
leica iiig去掉取景器,就是ig。
那天大概是下午5点钟,北京格外晴朗,太阳还挂在西边的天际,头顶上朵朵白云像一套一套的棉花糖。忽然我意识到,此时的云并不是白色的,而是粉白,天空也不是蓝色,而是粉蓝。
室内用一块玻璃反射屋顶的灯,无镀膜的玻璃表面会反灯的光线非常多,能看到很亮的灯光,而表明镀膜的玻璃明显反射的灯光没那么强烈了。这就是镀膜发挥的作用。
放到镜头上,多片玻璃就会出现多次反射,那些反射光线会散布到正常光线里,会造成对比度降低,模糊等问题。那么镀膜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
其实也很简单理解,说白了就是镀膜自身也是一个反射平米,它把玻璃反射的光线再反射回去。真对不同波长的光线需要镀不同类型的膜。
科学的说法是,镀膜反射的光波与玻璃反射的光波通过相位差抵消了。就像主动降噪耳机,也是通过相位差抵消噪声一个道理。这样也许好理解了,镀膜就是降噪耳机的降噪模块。实际上镀膜也叫减反射膜。
摄影主要使用380-700纳米光谱,实际上做镜头是尽量让这段光谱全通过,天塞等镜片少的镜头上,镀膜作用并不明显,很多无镀膜的天塞镜头反差也不小,镜头的光学素质主要还是依靠设计和玻璃材料,镀膜是辅助矫正,属于佐料,不能当主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