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9用什么sd卡最好?

朋友新买的高速卡翻车啦

徕卡m9和m9p、me、m8、m8.2、mm这些ccd机由于年代久远,对sd的兼容性是个问题。用什么卡好呢?有朋友买了一款闪迪120m速ultra 32g sd卡,发现放到m9p提示没有sd卡。看来这种高速卡老徕卡相机是不支持的哦。

sd卡的玄机:原来只标读取速度,不标写入速度

另外ultra的卡速标120m,是最高读取速度,写入速度是没有保证的。这也是为什么ultra比extreme pro便宜的原因。extreme pro的读取速度是95m,而写入速度是90m,是明确标示出来的。所以基本上比ultra贵一倍。在写入速度上extreme pro比ultra是有明显优势的。

闪迪 extreme pro 32g 最佳leica m9 配卡

太新的高速卡ccd的徕卡不支持,太老的sd卡速度慢容易造成死机。尽量不要选择超过100m速的sd卡,老机器不支持。这么看来,处于新老交替的闪迪 extreme pro 32g是徕卡m9的最佳拍档啦。这个95m速的sd卡兼容性最好,容量上32g完全满足徕卡m9的需求,容量再大就不支持了哦。pro版在使用寿命上也是专业级的。好在,这个卡还有新品再售,哪天停产就可惜了。

我自己用的是十年前的16g版本,当年花了五六百,哇哈哈,不过值了。从背面看,extreme pro是半透明的,能看到里面的电路芯片,而次一级的expreme就是全黑后背了,ultra也是全黑的了。

徕卡玄学之——徕卡没有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

好像是从胶片时代的尼康某一款相机开始,单反相机的样子开始圆嘟嘟的了,有人说像运动鞋,有人说像外星产物,这种保时捷为尼康的设计,开启了单反“人体工程学”的新纪元,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线条的距离感

唯独徕卡没有人体工程学,根本不照顾用户手型,没有柿饼那样的手柄,而是一直保持自己的简约几何直线风格。这种几何造型并没有亲和力,圆、直线这种几何造型在自然界是找不到,人的身体更没有对应的部位,所以徕卡m一直与人保持距离。甚至现在的徕卡sl也是如此。

东方不败

所以实际上初次见到徕卡相机,都会有种距离感,排除价格原因哈。用什么词语形容呢?就像是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完美的揉合在一起。

注定小众

要成为经典,还真得坚持自我,而且还得跟人类保持距离,不能去迎合。似乎艺术也是一样的,不是取悦大众,而是小众的共鸣。

为何徕卡M系列,影像透视关系很特别?

徕卡M系列的边缘效应

因为徕卡m旁轴系列相机,对焦选择人物的边缘。其他相机选择的是平面对焦。比如单反拍人,焦点会落在脸上,而旁轴是找耳朵或者头发边缘。所以徕卡m拍的人物边缘轮廓会很清晰。

徕卡可以轻松把头发拍的清晰,长发飘飘。而单反拍不出那样的图片,因为单反的对焦点很难落在头发丝上。挖哈哈哈哈。

leica mp + summicron 50mm f2 + kodak ultramax 400

旁轴的穿透性无与伦比

另外旁轴相机可以穿透玻璃、笼子等等障碍物,可谓万军之中直取上将首级,指哪打哪。而自动对焦的机器几乎没有穿透力,只能临时调整为手动,但是得一圈一圈的转那个蹩脚的对焦环,最终还不一定对得准。

leica mp + summicron 50mm f2 + kodak ultramax 400

如果徕卡是文化,那么侵权会毁了它

leicavit mp 50f2 kodak ultramax400

有些徕卡代理商其实没文化

国内有一些徕卡代理商的公众号文章大量抄袭,东拼西凑,从来不征求摄影师的许可就使用他人照片。中国未来是要成为大国强国的,但是对文化的尊重实在低的可怜,是对徕卡形象的破坏哦。i50mm不买一手徕卡的主要原因,是不想跟那些代理商接触,太不尊重文化啦。

盗版只会恶性循环

为什么华语流行音乐很弱?不是有些公知说的“汉人不懂音乐”,什么狗屁理论。流行音乐不过是有了黑胶、磁带、cd才可开始出现的东西。这些东西一方面催生了流行音乐,另一方面催生了盗版。如果有版权保护,那么这种媒介就可以盈利,就可以持续的资助音乐人。这样的流行音乐可以持续发展。而我们从来都是习惯了盗版,音乐、电影,一边骂着歌手和导演,一边用着盗版。这样只会恶性循环。

版权意识是一种现代文化

知识产权也是一样的,你发明了专利,一定要在一段时间内给予保护。但是如果永久保护,又不利于创新,反而阻碍技术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在保护期过了公开给全社会。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现代文化。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文化大战

是谁说过,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不是战场,不是商场,而是文化。我们总是说中国摄影没有话语权,主要原因跟这个也有关系。创作者得不到尊重,那么创作者就不再有激情了,久而久之就没有高水平的摄影师了。中国如果只是懂的制造是不行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是现代的文化,是有利于人类持续发展的文化。如果不尊重创作者,那么一定会输在文化战上。

侵权会毁了徕卡

而未来大众的摄影,一定是要脱离沙龙摄影的,必然要演化成文化,所以徕卡的未来是满光明的。但是,徕卡的形象是依靠文化建立的,如果代理商都是侵权文化,那么侵权会毁了它。没有了文化形象,徕卡就真的沦为俗人的装逼利器了,那么也走到陌路了。

从现在做起

摄影师的作品一定要被尊重,不要张口闭口“五千年文化”,自说自话没有用,说破大天外国人也不会尊重你的,文化自信不是来自于拥有多少“历史”,而是如何面对未来。当然,i50mm也要从自身做起,尽量不传播pdf书籍,尽量购买正版音乐和电影。😁

从尊重自己人做起

另外多说一句,为什么外国人动不动就污蔑我们,还是群殴?而我们总像个小孩子一样辩解,我们的辩解也只有我们听到,而大多数普通外国人更愿意相信他们的谎言。不是他们的民众智商低,而是我们的文化出了国门没有多少影响力。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说服外国人,而是先尊重自己人,尊重自己的创作者。这样才能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跟符合现代和未来的文化。才能从文化上征服“蛮夷”,才不用辩解他们的污蔑。才不会让那些“伤痕文学”跑到国外丢人现眼。当然了,需要很长时间啦,慢慢来吧。

为什么早期徕卡镜头有黑嘴铬身?

leica summar 50mm f/2

确实有些徕卡缩头镜身是银色镀铬的,而第一圈却是黑漆的。过去认为是偶然的,就是临时组合赶上了。

后来莲花海老师说:

黑咀是有作用的,能給摄影師不用遮光罩/來不及裝上時,提供較好的遮光能力,尤其是内牙塗黑,鍍鉻是非常反光的,不只是装飾不同(而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大幅是相機的主流,主打小巧的Leica能更突顯出輕便的使用或宣傅優勢)。鍍鉻卻是耐磨,又經久相傳耐用,那個時代更為使用大眾所接受,形成了初期黑咀鉻身的佈局。

1930年代的Leica 宣傳照片:黑漆的機身,黑咀黑尾的外置多焦距觀景器和黑咀鏡頭,在那額前温柔飄然的一圈秀髮下,襯托着女主角光亮挻拨的高鼻,閃爍的耳環和鑽介,專注鋒利的眼神,極度蹦緊了的食指手筋,期許那樣湛然…一觸即發的美麗動人瞬間…

多少歲月已然善逝,機在人去後留下一幀光影印象,如此的實在又是如許的超然物外,取景者的關心和愛,詮譯了應該珍惜和恰如其份的美麗人生…細味了當中的無常和永恒。

2021年的徕卡m8和m9有没有遇到相机卡壳的问题?

卡壳的定义:

徕卡m8、m9、m240、m10等相机,在有些情况下会遇到提示灯频闪,快门按钮无法按下,就像被什么卡住了,简单称为卡壳。

卡壳的原因:

一般来说越老的数码m相机越容易遇到。造成卡壳的主要原因有2种。第一种,是图像处理速度慢,先天机身内置图形处理器慢 ,机内运行内存小,再加上数据卡是低速的,遇到连拍容易卡壳。第二种,是电池老化,特别是空电电池放置时间长了,很容易老化,再加上一些老型号m8、m9的原厂电池都是十年了,很容易出现显示半格,然后也无法按下快门,看似卡壳了。

解决办法:

使用高速内存,特别是带有pro字样的专业卡。买原厂电池,尽管贵一些,但寿命确实长很多。徕卡m8、m9的原厂电池网上有四百多的,应该也都是库存,状态尽管可能达不到最佳状态,但也比副厂电池好一些。因为徕卡m8、m9的副厂电池很可能也是库存多少年了,毕竟是老产品,销量不会太大,应该不会有厂家乐意频繁生产的。

另外,derek说他换了卡,也换了新电池,还是连拍卡壳。于是通过升级固件解决了,哈哈哈,是个好办法。中文官网已经找不不到徕卡m8、m9的固件下载地址了。可以从英文官网下载中文固件:

徕卡m8/m8.2固件下载徕卡m9/m9p固件下载

电池更像是数码相机的“胶卷”

现在彩色胶卷越来越贵了,使用数码彩色替代胶卷也许是很多人的选择。特别是老版本的ccd相机,无论是徕卡还是尼康富士适马的老ccd,一直都有一群忠实的拥护者,认为ccd接近彩色反转片的味道。但是,这些老型号当年就是耗电大户,所以它们的电池有点像胶卷,也成了消耗品哈,哈哈哈。

音频里的r-2r,数码里的ccd

dac坏啦

80年代的sony第一代dac坏了,也不知道是昨天挪位置时把卡座和cd都压它上面了,给压坏了,还是它到寿命了。于是赶紧查查,看看有啥替代品么,再看看有没有办法修。这一查不要紧,发现音频里的r-2r很像数码里的ccd呀。一个是模拟转数字,一个是数字转模拟,啊哈哈哈。摄影与音乐看来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哦。

ccd vs cmos

点击图片查看ccd vs cmos原文

数码ccd用最简单的结构,把每一个像素的电荷传到后面的处理器,统一转成图片,简称a/d转换。这样的好处是ccd的面积全部用来接收光线,信息量大。cmos是每个像素接受到电荷后,身边都坐着转换器,它们立马进行a/d转换,然后每个像素的数字信号传给处理器。cmos好处是噪声小,因为数字传输损失比电流传输小哦。

ccd虽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ccd费电,容易坏,发热,电荷小了就容易出现噪声。但是,如果不在乎成本,不在乎发热,不在乎费电,ccd天然受光线面积大,在理想状态下拍出来的色彩要比cmos丰富。

r-2r vs sigma-delta

r-2r 结构的 dac

音频解码器的抛开芯片本身的型号,dac架构才是第一步。高端dac都是用r-2r的架构,它是迄今为止将数字1和0转换为模拟声音的最简单,最准确的方法。它使用一串电阻,其中一些电阻的值为R,其他电阻的值为2R,被称为梯形ic,可以非常准确地转换电压,可以将任何噪声和数字伪像减少到绝对的最低限度。但是需要大量精度高的电阻,发热,对温度敏感,寿命短,爱坏。是不是很像ccd吧,哈哈哈。

sigma-delta结构d的ddada cdac

另外一个音频dac架构就是sigma-delta,这货跟cmos一样,已经占领了绝大多数dac是市场。cmos可以增加像素弥补自己其他方面对不足,sigma-delta数模转换的电阻可以是不按等比例的,而是通过增加采样率计算+估算,只要采样率足够,时钟晶震足够准,那就可以带来更高的还原。像不像cmos吧,哈哈哈。

音频信号流0101是会变成1001的哦

另外,学到了一点。音频数字信号其实跟磁带信号是一样的。数字文件=磁带,文件本身不会出错误,一旦开始按顺序变成数字流开始传输,就跟磁带一样,会发生流动中出现震动、漏码、转速不匀称,都会出现抖动啦。数字流也是一样的啦。

磁带减少抖动是用的时钟锁定转速,高级的磁带机都是有专门的私服系统校准电机的转速哦。而数字流在传送过程中,由于时钟本身的误差自然就会有抖动,所以这个时钟成了关键。不同机器之间通过数字流对接,都有各自的时钟,你的速度快一点,我的慢一点,时间多了,就会出现你扔出来的苹果,我没接住的现象。这是导致“数码声的”主要原因哦。解决这个问题,高级的系统都是外接一个独立时钟,让另外那两台机器按照这个独立时钟的速度传输数字流,这样发送方、接受方的速度就一致啦。就好比,一个仍苹果,一个接,旁边有个吹哨的,同步你们两个的时间。。

嘿,音频里面的事情,不就是这一些么,算不算玄学哇。

怎么办

i50mm的dac不是用来听歌的,是用来录磁带用的哇,嘻嘻嘻,是不是一个古怪的玩法。确实有点怪,😁,玩徕卡的都不是正常人。

惊艳背后的残忍,真的残忍吗?这些人不配叫摄影师?

惊艳背后的残忍

估计摄影圈都知到那些著名的惊艳作品:胶水粘蜻蜓、铁丝定青蛙、鱼嘴注气泡胶、拍了鸟喂食后捣毁鸟窝。这种行为被很多摄影师攻击为无良摄影师,说他们残忍、可怕、破坏生态平衡、恶棍。《看似温暖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不择手段的残忍 》

真的残忍吗?

但是i50mm对这种事情并没有什么愤慨,毕竟已经不是那个容易被带节奏的年龄了。假如“施暴者”不是摄影师,做那种事情的人会有什么罪呢?

昆虫不能杀?

虽然小时候被教育蜻蜓是益虫,但我们依然会去捕捉的,被捉到的蜻蜓最后都一个结局,头掉了。搜一搜“捉蜻蜓”会发现很多作家都写过童年回忆的文章,都是充满了温馨,他们把蜻蜓烧着吃、烤着吃滋滋冒油,开心的很。所以对于把蜻蜓做成标本还是用胶水粘住,虽然我不会去做,主要是嫌麻烦,并不会在道德上说这种行为“无良”。

烤串不能吃?

昨天刚吃的青蛙腿,比鸡肉更容易入味,比牛肉绵滑细腻,比鱼肉少刺。老虎肉是吃不得的,因为人家是一级保护动物,可是有谁在乎过青蛙和鱼的死活?有谁在乎过“人类近亲”猪的死活?还不是吃的津津有味?烧烤店难道会被指责“残忍”么?

捣毁鸟窝?

时代变了,粮食够吃了,捣毁鸟窝这种行为连猫都懒得做了,如果做了也会被骂成“淘气”吧。那么多采集燕窝的淘气鬼?买燕窝的人也是“帮凶”啦。嘻嘻嘻。

男子汉

现在的男人啊,包括我自己,连个鸡都没杀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男人。看到别人用昆虫做标本都觉得是“杀生”、看别人掐鸭脖子就觉得是“虐待”。可是呢?一坐下,就打开荒野求生,看着贝爷抓鸟吃,也没觉得怎么样呀,看着还挺爽。所以呀,人还是挺复杂的,你以为自己发的是“善心”,也许不过是掩饰“软弱”罢了。爱心可以有,但没必要什么事情都爱心泛滥。至少,尽管不鼓励那些“标本摄影师”,但是我也是没兴趣批判的。他们只是有点小淘气,没啥。

进口“摄影技法”?

那文章的原文出自国外。老外的思维都很变态,也很矛盾,有极端的环保的,也有极端的淘气的。都是老外干的,自打这篇“环保文章”在国内出现后,好像很多国人也学废了。

摄影师气愤的,不过是恼羞成一怒

人要攻击别人,总是要先站在道德制高,然后就可以向别人尽情的开火,只要占到了道德制高点,就可以说别人“可怕”、“破坏环保”、“恶棍”。哈哈哈。

一些摄影师看了那些照片背后故事,感觉被惊艳欺骗了,实在是恼羞成怒。怎么可以用镜头欺骗我?气死我了!无良、缺德。但是又不能说自己被骗是愤怒的源头,理由不够充分,显得没有肚量,必须要用“环保”作为遮羞布,然后可以痛快的说“这些人不配叫摄影师!”。

嘻嘻嘻,现在的摄影师,有几个有良,拍的照片还不是骗人的。风景哪有那么好,山水碧连天,去了现场是用一滩矿泉水拍的倒影。人也拍的比本人美,骗子,摄影师都是骗子,还乐此不疲学习构图和修图,如何拍的更美等等技巧。哈哈。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哇。哈哈。在i50mm看来,摄影师再怎么折腾,也没有魔术师残忍,《致命魔术》里说的好:每个令人惊叹的魔术背后都有一只冤死的小鸟。

另外,所谓惊艳的照片,在i50mm看来就是垃圾片,连多看一眼都是浪费时间啦,哪怕是真的。反正用徕卡的不会这样拍,也没发拍这些%……😳😄😁😢

为什么喷徕卡会获得更多点赞?

leicavit + leica mp + summicron 50mm f2 + kodak ultramax400

喷子到处有,堪比一年多

很多喷徕卡的文章经常被传阅。甚至有些专业喷子还因此获得了非常高的知名度,哇哈哈。既然存在,必然有其背后的逻辑哦。

聊性价比的视频受欢迎程度远远大于聊干货的。b站很多up主,一屋子巨贵的hifi产品,讲的也很有逻辑,结果点击量非常可怜。而分享100元耳机选购的视频,都是几十万点击量。哈哈哈哈,一条线材无用论可以迅速获得认同。聊豆瓣神机的火爆程度远远超过徕卡。

相反,喷徕卡往往会获得大量的点赞。看别人大把花钱买徕卡,对自己来说确实是一件残忍的事情。为了一层喷漆花那么多钱买,智商税。手动对焦那么贵,智商税。连拍那么慢,智商税。反正你们这些买徕卡的就是有钱不会拍照。哈哈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i50mm是这么曲解的:全世界都认为是好东西的,往往不是好东西。嘻嘻嘻嘻嘻。典型的小众心态,记得曾经有位领导,智勇双全,他说往往当下热播的剧他都不看,因为那是给大众看的。难道这句话,不知不觉植入了i50mm的脑子里……

徕卡被喷了几十年吧,也没见谁把价格喷下来呀。但是靠着喷徕卡,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喷子。而且要想成为大众认可的人,往往不喷徕卡两句,就会得罪观众的哦。例如赵嘉的《兵书十二卷》就时不时的贬低一下徕卡,甚至把蔡司zm说的超越了徕卡,把徕卡m8说的一文不值。啊哈哈哈,i50mm是“见多识广”的,能看出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哟。毕竟要想提高书的销量,踩一踩徕卡是会收到更多点赞的嘛。嘻嘻

自得其乐

玩胶片的人也是被喷的象,啊哈哈哈。很多玩数码的,可以用各种数据证明你们玩胶片的就是智商税。哪怕是坚持用胶片拍电影的诺兰,也是被喷的对象,嘚瑟。哈哈哈。就连一次成像的拍立得都还活的挺顽强,总有那么一拨人乐此不疲。

小众优越感

但是,小众并不一定都是好东西哦。之所以成为小众,一定有其特别糟糕的一面哦。比如磁带随身听机械故障、皮带老化、磁带录音质量不佳等等。徕卡最糟糕的事情就是价格太高了,这是其成为小众的主要原因,哇哈哈。

也许,“小众优越感”往往来自战胜糟糕一面的喜悦吧。黑胶唱片麻烦,但是你会调节唱针了。磁带录音不佳,但是你用卡座自己录音啦。徕卡贵,但是你赚钱啦……。喷我们智商税,但是我们自找的啦~😳。人要是不跟自己较较劲儿,跟吃饱就睡的……

徕卡m胶片相机计数器应该从几开始?

徕卡mp计数器归零指针指到-2

话说,昨天看到有人问徕卡m3的计数器为什么归零后指针不是指到0,而是差2格。对于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还真没仔细琢磨,任何事情你一细琢磨,嘿还真趣味无穷。而且顺藤摸瓜,还引出了Levinson的省卷大法,36张的胶卷,拍出了42.5张,足足省出六张,真是高手啊。

徕卡计数器的历史

相机计数器的历史也挺有意思的,起初大画幅无需计数器,一次拍一张。之后是机械时代,之后是电子时代,现在是数码时代。徕卡m胶片相机是机械时代的代表,计数器也保持了机械结构,从徕卡m3到m7和mp胶片机都是机械计数器。而数码m机都是数码计数器了,起初的m8甚至在机顶保留了一个剩余张数的正圆液晶显示屏,之后就取消了,因为存储卡越来越大,计数已经没有意义了。

计数器归零

电子计数器归零很简单,一个电位器触发开关就可以归零,有一位自己diy相机的哥们给我展示过哈哈哈,淘宝一大堆。而数码相机的计数器归零不归零没有意义,存储卡够大就行。机械计数器归零,那就有意思了,需要机械部件的精密配合。

徕卡螺口机和m2的计数器归零是需要手动的,徕卡m3开始加入了自动归零计数器。当拔出卷片轴后,计数器会立即归零。这种归零方案应该算半自动,因为必须要拔掉卷片轴才行。一般m3拔卷片轴的动作是在下次装卷时才进行的,因为你必须拔出来,把新交卷的片头,塞到卷片轴里。

后期,徕卡为m3开发的快速上卷器,可以不拔出卷片轴上卷。虽然这样可以提高上卷速度,但是,那样也就无法触发计数器归零了。所以,使用快速上卷器,要么选择不看计数器,要么要记得上卷前先拔一下,不用全拔出来,咔,能听到计数器归零的声音就行。

leica m4、m4-2、m4p、m5、m6、m7、mp的卷片轴固定在机身上了,并且加入了弹簧结构,只要你打开底盖,计数器会迅速归零。这样才算得上全自动哇。这种设计在徕卡胶片机上一直延续至今。

为什么归零指针没有指到0?

咱们口口声声说计数器归零,可是为什么每次上卷指针指到的不是0。这是因为翻译引起的歧义,咱们习惯把回到原点叫“归零”,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叫的,哈哈。正确一些的叫法,应该叫“重置”吧。所以此“归零”非彼“归0”哦。那又为什么归零后要指向-2呢?

徕卡m胶片机应该从第几张开始计数?

当我们把底片塞入机身后,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到,外面暴露的底片是无法用了,中间这张是要过掉的,需要一次过片,计数器从-2变成-1。而下一张有一段裸露在外面,再过一次片,计数器从-1来到了0。所以通常来说,如果装卷后,立即盖盖,然后进行拍摄,那么经过2次过片,计数器指到0,就可以正常拍照了。

下一张有一小段是暴露在外的

但是,上面的方法是i50mm个人的习惯,不是正规的装卷方法。正规的装卷方法是,过一次片后再盖盖。在你把底片塞入机身后,不能急着盖盖,而是要眼睛看着过一次片,第一次过片运转正常,再盖盖。这种方式,就必须从数字1开始计数了。

Levinson的偷胶卷大法

Levinson胶卷片头

而Levinson的方法更厉害,他最多可以把36张的胶卷,拍出42.5张,相当于拍6卷送一卷呀。那么他是用的什么方法呢?他自己揭秘啦:

如果是双拨m3,那么装卷前先拨一次,然后再装卷,等装卷后再拨第二次,这样可以减少片头的浪费。照葫芦画瓢,leica m4、m4-2、m4p、m5、m6、m7、mp都可以这样,装卷前把过片扳手拨一半,然后再上卷。这样装卷后第一次过片就剩出不少底片啦,哈哈哈。当然,m3是最省卷的,因为m3的卷片轴只需要咬住片头就行,这里也省了不少胶卷。

不过终极的省卷方法是把装卷过程放倒暗袋里进行。先让快门处于上弦状态,然后把胶卷和相机塞到暗袋里,然后在黑暗中,盲操安装胶卷,盖上底盖。这样从暗袋里出来的底片,可以直接拍照了,-2就是第一张,哈哈哈哈哈哈。

偷来的胶卷做什么用呢?

用来对镜自拍哇,这样 可以记录下使用的什么镜头、机身,啦。哈哈。而且长期这样节俭,可以省不少胶卷钱和冲扫费用呀。毕竟冲洗店是按卷收费的,不是按张收费的,哈哈哈哈。高,实在是高。

不过,严肃的摄影师还是要规规矩矩从1计数,因为前面偷来的底片都是在理想情况下做到的,因为底片再生产过程中、装卷过程中不可能保证暗盒里的底片头那节是未曝光的。也许你装卷时稍不注意就拉出多了。

kodak 400 ultra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