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徕卡的骨头leica Elmar 50mm f/3.5饼干镜头5cm 3.5

徕卡因此闻名世界

徕卡原型机用的镜头叫Anastigmat 50mm/3.5。世界上首台销售的产品是徕卡IA型,配的叫Elmax 50mm/3.5。后来这只镜头改名为Elmar 50mm/3.5。徕卡因此闻名世界,上市那年是1925年,9年后这名设计师也设计了有名的elmar 35mm/3.5

徕卡Elmar 50是一只可伸缩镜头,跟后来的肥硕体型的徕卡头比它显得瘦,瘦的只剩下骨头了,也只有它最能代表原始的徕卡(抓拍,小,方便携带),它长的像跟骨头,它就是徕卡的骨头。

设计师:徕卡第一代设计师Max Berek
Elmar起源:EL是首字母Ernst Leitz,max是设计师的名字,后来改成了mar。
全开清晰度📷 📷 📷 📷全开油润度📷 📷 📷
整体清晰度📷 📷 📷 📷影调顺滑度📷 📷 📷+
虚化渐进程度📷 📷虚化柔和程度📷 📷+
焦外旋转程度📷 📷 📷耐用皮实度📷 📷 📷 📷 📷
便携性📷 📷 📷 📷 📷外形美观程度📷 📷
做工精细度📷 📷 📷+重量控制程度📷 📷 📷 📷 📷+
拉风度📷出街率📷 📷 📷 📷

谈谈用户体验 

继续阅读谈谈徕卡的骨头leica Elmar 50mm f/3.5饼干镜头5cm 3.5

徕卡 leica summicron-m 50mm f/2 v4 v5 现行版虎爪版月牙版——古典传奇镜头

我不会说喜欢现行版summicron,我要说这个镜头出片很美丽,价格很合理。无它,没有理由,不需要理由,不想有个理由,总之就是它——很多人的第一支徕卡镜头。从光学上说虎爪版、月牙版、现行版都是相同的光学设计,它们都属于第四代summicron 50mm f2光学设计镜头,也有人为了区别外观,管内置遮光罩的现行版叫v5,不过,为了简单,这里管它们统一叫v4。

唯一Walter Mandler设计还在产的镜头

继续阅读徕卡 leica summicron-m 50mm f/2 v4 v5 现行版虎爪版月牙版——古典传奇镜头

徕卡leica Summaron f= 2.8 cm 1:5.6饼干镜头28mm 5.6闲谈

徕卡的镜头就像烟花,从一个中心爆炸飞向周圈,随时间燃烧熄灭。但不论何时,都会在某一个时刻同时达到整体的最亮,那个时刻就是f5.6……

summaron 28mm f5.6起源

这个镜头的出身还是蛮有故事的。由于前代hektor 28 6.3没有真正的光圈环,后面重新设计用了新型玻璃,光圈提高了半档,做工也更考究了一些。但是1955-1963年M3都已经有了,这只28 5.6却用了螺口。而且当年徕卡宣称是有28mm 5.6M口的,但是直到2017年才真正的给这只28mm 5.6镜头做了M口。

继续阅读徕卡leica Summaron f= 2.8 cm 1:5.6饼干镜头28mm 5.6闲谈

聊聊徕卡summilux 75mm f1.4 Walter Mandler最爱的镜头

75mm出生即高贵

同是1.4光圈的summilux 75mm 1.4 比summilux 50mm 1.4高一倍以上。同是f2光圈的75mm比90mm同样高很多。更别提新出的noctilux 75 1.25了。徕卡就没有便宜的75mm镜头呀。

也不算是奇怪,75mm要到m4p时代才出现的,加拿大曼德勒设计师最爱的镜头,产量很少甚至被称为他为自己设计的镜头。光学从徕卡夜神noctilux 50 1.0演变而来。而且徕卡第一只75mm镜头就是 1.4的大光圈。也许徕卡的高价路线是对的,毕竟能用75mm的人应该不是为了简单的随拍。

继续阅读聊聊徕卡summilux 75mm f1.4 Walter Mandler最爱的镜头

用徕卡一定要用raw + jpg模式

完美心境,从天边的一抹阳光开始。我怎么能不举起相机呢?可是回去一看呀~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下……,还好,我当时使用了raw + jpg模式,然后给raw格式的底片,一键恢复,飘荡着纱般光影的城市森林被照得通亮了。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Before imageAfter image

leica m8 + elmarit 21mm f2.8 e60

M9之后无徕卡

猛然间发现很多当年购买徕卡m240、m10等相机的用户,如今都不用徕卡了。要么换成了更大画幅的胶片,要么换成了徕卡sl或者佳能尼康索尼微单。时隔六年,我才明白Erwin Puts说“徕卡灵魂已死”的背后含意。徕卡M9是徕卡精神最后的倔强,在以后它的产品已经没有灵魂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产品用户是不会有忠诚度的。

i50mm认为,2024年了没必要买徕卡m9了,你不容易找到靠谱的机器了,当然也没必要买徕卡m9之后的徕卡m机了。特别是全新的徕卡m,没必要了。都是cmos了,而且都内置屏幕取景了,已经没什么徕卡精神了,不如SL微单实用了,佳能尼康索尼微单质量也很好,又何必徕卡M呢?没有徕卡灵魂的产品,是用不久的。领悟徕卡灵魂,得从m9之前的复古徕卡中获得了。

2024年12月的下旬,我发现路人神态中少了着急麻慌的行色匆匆,从照片中我似乎嗅到了一种复古的表情,眼神里似乎少了一种满怀期待的竞争心态,多了一种顺势而为的平静。甚至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念想,是不是该穿一件毛衣呢,就像小时候那种老毛衣呢……,现在竟然怀念起那时候套毛衣的感受了,还有那时候抓在手里没有科技的羊毛手感。当然,这也许并不是客观的,也许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吧。

徕卡与施耐德的激情与和谐

徕卡summarit 50mm f1.5这枚镜头是施耐德为徕卡设计的,它拥有徕卡的特色,同时有一些非徕卡的东西。这枚镜头全开会有明显圣光,郊外也不顺滑,这是很不徕卡的地方。然而缩小光圈后,它就非常徕卡了,毕竟施耐德也是德国本土公司嘛。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性。至于这枚镜头,当缩小光圈后,它就是十足的德味。

当需要激情的时候,它不会削减一分色彩;

当与需要平静的时候,它不会增添一分激情。

这就是好镜头传递给人的感觉,而那些让人不舒服的色调,往往是这两点搞反了。

别拿徕卡老拍花,要拿徕卡拍花老

不得不承认,徕卡在拍花方面真的没什么好说的,可能随便一个几百块的单反都可以把它打得满地找牙。因为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只有0.7,甚至1米,而单反微单套机头有的微距都可以0.2米,清晰度、虚化,哈哈哈。

千万别跟人吹,说徕卡拍花有多好,色彩有多好,虚化又多好。那样真正懂行的玩家一下就把你看穿了,假行家,甚至都会怀疑,你玩没玩过徕卡呀,玩过几天呀。哈哈哈。因为真正让把徕卡镜头发挥出极致的,不是一朵花,而是人世间的温情。老拍花,是摄影小白,而拍花老才是摄影大师,因为这里面有情感哦。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Operation Cicero》是一部195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我是先看的电影,看完后才去查的资料,后来才知道。没想到胶片电影可以恢复的如此清晰,并且拍摄的很自然,说是今年拍的也有人信啊。当然了,主角使用的徕卡iiic配合elmar 35mm 3.5才是经典,另外,还出现了一台拍孩子的相机,至少电影里是给那台相机这样定位为的。那台现在有得卖,很便宜叫蔡司ikonta,迷你皮箱机。

完器材不会让你成为伟大的摄影师,有时候可以让你更容易被电影里出现的器材吸引着去看完电影。全程无字幕,无中文字幕,无英文字幕,全凭听力和演员的表演,我竟然看懂了,这说明,导演,真是一个好导演。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
电影里的徕卡之《Operation Cicero》